键盘战斗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对于将军引进来的番米,冯胜之和顾应时还是认可的。
“用番米来轮作,比原来的轮作方式,产量逐年在提高,的确值得大规模推广。”
冯胜之建议道。
“未光复辽东前,番米仍然以海岛为主,如果今年大胜,则开始在金州推广番米。”
“将军的建议是稳重之言。”
顾应时点头。
番米乃利器,的确不能被敌人所得。
此物在各岛试种,到如今产量越来越大,种植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成为了当地百姓常用之物。
唐清安没有怀疑过番米。
他穿越前的时代,很多人对于这方面,没有看过史料和研究,只根据自媒体的言论而妄言。
他虽然也不懂,可是后世的研究者是确认过的,他信科学,不信民科。
在明清时期,各种轮作方式。
如果用玉米或者甘薯参加轮作复种,亩产量要比其余农作物,增产百分之二十三点七五。
在嘉庆十七年,玉米甘薯的增产出来的产量,对比原来的农作物产量。
人均在原来的收获上,多出了九十斤的口粮。
后世的学者,已经做了详细的定论。
这人均多出来的九十斤的口粮,才是清朝人口暴增,比前明还要多出一亿多人口的根本原因。
不是因为任何政策,而是因为粮食的增加。
而番米,玉米都是明朝引进的。
番米引进的最晚,万历末年才在福建开始试种,玉米进入的时期虽然早,却是由西南从国外引进,在云南不适合耕种的地方种植。
两物都不是清朝引进的,不过是享受了前明的余荫。
连盟友蒙古,都向对方施行减丁政策,如何会愿意汉族人口暴增,岂不是自相矛盾。
“将军所言的还有一利物,为何不见动静?”
冯胜之急切的问道。
以前将军说言,有几样新物,能带来大利,冯胜之等人,并不以为意。
他们深知将军,从小在薛家做学徒,没有干过农活,说句不敬的话,就是五谷不分,如何懂田亩上的事务。
原本是以为,将军从小是商柜上的学徒,来往打交道的人多,将军可能听信了一些流言而已。
可是真见到了番米的好处,才晓得将军竟然不是虚言。
这就了不得了。
大周田亩的发展,已经陷入了瓶颈。
想要增加粮食,唯有开垦新田。
可是新田开垦不易,而如果有了这等利物,那还得了,可以说是天下之福,百姓之福。
听到冯胜之的言论,唐清安倒是不认同。
“再好的东西,也需要人来维护,如果制度不明,积弊日甚,犹如国内的形势。
哪怕有此两物,不过是为一些人提供了更多的奢靡罢了,好处也落不到百姓头上。”
强调了人的作用,唐清安才感叹道。
“前番李成梁在济州岛,询问过来贸易的占领吕宋的西班牙人,西班牙人否认有此物。”
“真的没有吗?”
冯胜之怀疑的问道。
唐清安摇了摇头。
“肯定是有的,不过不想给罢了。”
西班牙从美洲带来番薯,在吕宋内城让人种植,以及历史上,陈振龙冒死,偷带回几根番薯藤回国。
同样是后世史料记载的。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各种各样的言论开始冒了出来,全部来自于自媒体。
什么甘薯,玉米产量没有这么高,作用没有那么大,什么番薯不是陈振龙从吕宋带回去等等。
前者不提,陈振龙带回番薯藤,是史料明确记载的,其余的途径,则是相传。
而且哪怕是相传,也说了互不影响,同时传入,并没有否认陈振龙带回番薯藤的事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