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献丑一首【1 / 2】

墨色江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杨清远首先开口,他神色自若,声音洪亮:“殿下,小人以为,所谓‘仁’,便是体察百姓疾苦,恤民之难。以仁治天下,当以安百姓为先,兴教化为后。治国之道,民为根本,若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自可久安。”

台下士子纷纷点头,显然对杨清远的观点颇为认同。

但紧接着,又有一名士子站出来反驳:“杨兄所言固然不错,但小人以为,仅仅安百姓之身,未必能长治久安。‘仁’更应当是正其德,立其法,教化百姓,使之明理守规,方能真正实现治天下之道。”

“仁者爱人,难道教化不也是为了百姓着想?”

“但教化过于苛刻,是否会反而生怨?”

士子们你来我往,辩论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台下观众屏气凝神,生怕错过一句精彩的发言。

朱标站在高台上,眉宇间透着欣慰。他微微侧头,对站在一旁的朱瀚低声说道:“皇叔,这些士子的才学确实不凡,今日算是开了眼界。”

朱瀚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宽慰:“标儿,这才是大明的未来。你要记住,真正的治国之道,不仅在朝堂之上,更在这些年轻人之中。他们的智慧,才是你的力量。”

辩论即将结束时,台下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原来,有一名自称“乡野之人”的中年男子硬闯进广场。他衣衫褴褛,脸上带着风尘之色,大声喊道:“殿下,小人不懂诗文,但想问一句,读书人满腹经纶,可曾真正为百姓着想?”

此言一出,台下一片哗然,士子们交头接耳,不知如何应对。朱标皱了皱眉,沉声问道:“这位乡亲,你有话尽管说。今日大会,便是为听取天下民声。”

那男子拱手一礼,声音激动:“殿下,小人家乡遭了水患,许多乡邻无家可归。可朝廷派来的官员却只顾读书赋诗,从未关心我们的疾苦!小人斗胆问一句,这些士子是否真能为百姓谋福?”

场面一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朱标身上。

朱标沉吟片刻,走到台前,目光直视那男子,语气沉稳:“乡亲,本宫理解你的心情,也承认朝廷之中,确有不尽责者。但你要知道,今日在此的士子,皆是抱负远大之人。他们也许尚未有机会施展抱负,但他们的初心,正是为百姓解忧。”

男子低下头,似乎有些动容,却仍不甘心:“殿下说得好听,可谁能保证他们真的能做到?”

朱标沉声道:“本宫能保证。今日在此,本宫承诺,凡被选拔之人,必将接受严格考核。若有一日他们违背初心,本宫绝不姑息!”

台下一片肃然,士子们也纷纷起身齐声道:“我等必不负殿下所托,誓为百姓谋福!”

那男子眼眶微红,缓缓跪地:“谢殿下明鉴!若真如此,百姓必感恩不尽。”

朱标走下台,亲手将男子扶起,语气温和却充满力量:“天下百姓是大明的根基。本宫今日在此立誓,必为百姓开太平之世!”

此言一出,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士子们纷纷跪地行礼:“殿下仁德,我等愿追随左右!”

夕阳西下,士子荐举大会圆满结束。朱标与朱瀚并肩站在高台上,望着逐渐散去的人群。

“皇叔,”朱标低声说道,“今日见识了天下才俊,也感受到了百姓的期望。深知,太子的责任,远比想象中要重。”

朱瀚微微颔首,目光深远:“标儿,责任虽重,但你有这份觉悟,便是天下之幸。记住,治国之道,不在于权谋,而在于民心。”

夜色浓重,月光被厚厚的乌云遮掩,街道上一片寂静,只有偶尔的犬吠声在远处回荡。朱棣一袭黑衣,面色阴沉地坐在府邸正厅的主座上。烛火在风中摇曳,将他的身影映在墙上,显得格外狰狞。

厅中,几名世家子弟和亲信幕僚齐聚,个个屏息凝神,生怕一个疏忽惹得这位燕王震怒。

“今日的士子荐举大会,你们都看到了吧?”朱棣的声音低沉,目光如刀,逐一扫过众人。

最靠近朱棣的一名世家子弟率先开口,小心翼翼地说道:“殿下,太子殿下这次的动作确实不小。许多名门世家都派人去观礼,还有一些士子直接表明愿追随太子的心意。他这样一来,恐怕会将更多资源集中到自己手中。”

朱棣闻言,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浓浓的不屑:“集中资源?哼,他朱标以为靠几句冠冕堂皇的话就能笼络人心,实在是异想天开。他在这些士子身上寄予厚望,却未曾想过,这些人能否撑起他那副雄心。”

一名穿着华丽的年轻子弟忍不住问道:“殿下的意思是,这些士子不过是虚有其表?”

朱棣摇了摇头,目光中多了几分算计:“不,他们中确实有几个才华横溢之辈,但越是这样的人,越难为朱标所用。这些读书人目高于顶,自恃清高,若不能完全折服他们,反倒会成为他的负担。”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点头,附和道:“殿下高见!”

幕僚中,一位年长者眉头微蹙,低声问道:“殿下,那我们接下来该如何行事?是否需要立即打压这些新任士子?”

朱棣抬手止住他的话,缓缓站起身,双手负于身后,目光深沉地望向窗外:“不急,急躁是最愚蠢的手段。朱标最大的弱点在于他的急功近利。你们想想,他匆忙推举士子上位,难道真的能确保每一个人都能胜任?”

一名世家子弟顿时恍然大悟,试探着问道:“殿下的意思是,等这些士子初上任时,我们抓住他们的疏漏,适时施压?”

朱棣满意地点头:“没错,初出茅庐的士子,多半沉浸在自以为是的书本知识里,真正接触实际事务时,难免会出错。而这些错,就是我们翻盘的机会。”

众人眼前一亮,纷纷称赞朱棣的策略。

年长的幕僚上前一步,谨慎地问道:“殿下,那具体该如何推动这些士子的失误?我们是否需要安排人手进入其中,引导他们犯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