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萋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照这种局势发展下去,已经归附天楚的南垚也很有可能生出反心。
北疆即将迎来第二次大战。
郭子林对北疆的情况很是担忧,自请即刻前往北疆驻守。
天楚帝对他这份忠君爱国的热血很是满意,对他这种想法给予了肯定,但是,他也没有明确答应他。
隔日,他将这个事情放到了朝会之上,让文武百官,各抒己见。
武将多认为,北漠人是有些挑衅,这场仗避免不了了。当下,朝廷应该马上派遣有能力、有威望的人去北疆镇守,压制北漠人和赤丹人的嚣张气焰,也好抑制其他困难之国的蠢蠢欲动,他们也要做好随时开战的准备。
北漠人挑事这个行为,文官多是也是赞同的。
但是,说到打仗,他们还是觉得能不打就不打。毕竟,打仗不是一个人的事,打仗是要死人的,更需要银钱、粮草、还有兵器等等财物支撑。
他们这仗才结束不到一年,现在又要打,国库负担不起,天楚百姓也负担不起。
他们认为,当务之急,不是做打仗的准备,而是想办法,尽快和平化解这场危机,这样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
北漠人和赤丹人想要的定然也不是战争,他们做这么多事,也无非是为了财、粮、地这些东西而已。
既然如此,这场仗也不会到非打不可的地步。
天楚也亦没必要,马上派有威望之人去镇守。这种时候,派个这样的人去,反而还有可能加剧他们几方的矛盾。
他们这些看法也不是没道理,可是许多耿直的武将们受不了他们的道貌岸然和那股虚伪的劲。
这个仗又不是他们要打的。
现在的问题,就不是北漠几个商人在边线上被天楚人给劫了的问题。
从北漠太子来天楚谈论和亲一事便可以看出,那些北漠人,一开始就没安好心。
这种时候,他们想和人家好好谈,人家就一定愿意吗?
不派人去给他们点颜色瞧瞧,他们还以为天楚怕了他们。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日朝堂上虽然没有重点议论择立太子一事,但也是非常热闹。
天楚帝听他们论了一个多时辰,将目光转向了大将军沈峰,询问他对此事的看法。
沈峰中肯地肯定了所有人的想法,认为他们分析的都有道理。这仗,能不打自然是最好,他们也应尽量避免这场战争,不过,局势如此,北漠狼子野心,周边诸国又对天楚虎视眈眈,他们也必须做最坏的打算。
不管局势最后会如何发展,朝廷都应速速派人前往北疆镇守,掌控全局,以安军心,以安民心,震慑敌军。
天楚帝点头认为言之有理,接着询问,他认为谁人去最合适。
沈峰分析了这个人应该符合的条件。
有能力、有手段、有身份、有威望、熟悉北疆和北疆周边的所有势力、能震慑北漠人和赤丹。
北疆各州驻守将领都算是名将,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派一个人去镇守,朝廷的选择其实并不多。
沈峰自荐,自己虽然已过天命之年,但为国护守之丹心不改,若是天子准允,他愿意亲自前往北疆,稳固北疆局面,护天楚国土。
他说得慷慨激昂,听得人热血沸腾。就是这话快说完的时候,他没忍住咳嗽了一下。
再看他已经快要全白的头发,身体一看就不能折腾了。
他这种情况,天楚帝若是真的派他去,似乎也不合适。
天楚帝肯定了他的这种老骥伏枥的斗志,认为他已经为这天楚操劳了大半辈子,现在应是天楚回报他的时候,不管是天楚还是他,都不能让他这样的人,再让他在这种年纪,为北疆操心劳力。
现在,应该是让那些年轻人,为这家国出一份力的时候。
沈峰听他这样说,还想争取,被天楚帝的赞扬之语抢了话头。
最终,前者只能失望听劝,不再和年轻人抢这个差事。
天楚帝让他想想哪些年轻人合适,推荐一人。
沈峰认真思忖须臾,目光投向了站在前面的陈穆愉。
要想震慑周边诸国,又想让北疆各州驻守将士臣服,他若不能前往,恐怕没有比晋王更合适的人选了。
这个人选一出来,立即有了不少人反对。
不管是支持陈穆愉成为太子的人还是不想让他成为太子的人,都不认为沈峰这是个好的建议。
支持晋王的人不想陈穆愉此时离京,不想他成为太子的人,则更不想他重回北疆,掌控北疆兵权。
一番争论之后,有人出来提议。
大将军的考虑有理,但这前往北疆的人选也不一定要是晋王。
郭子林郭将军其实也可以。
回顾郭子林之前在北疆一战中的战绩,他若前往北疆坐镇,定然可以威慑那些有着狼子野心的人,也能服众。
假如沈峰一开始就提出了郭子林,有许多人也会觉得不妥。
但是,将他和陈穆愉一对比,不少人都觉得此人说得有理,提议甚好,纷纷附和。
郭子林自己对这提议没有意见,诚心表示他愿意前往。
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种看法,有人认为晋王还是比郭子林更合适一些。
毕竟,晋王掌管北疆多年,论对北疆和周边敌人的熟悉,晋王似乎还是更有优势的,他的身份又更有威慑力,总得来讲,他去还是比郭子林更合适。
这样的观点一出,御史台有人站了出来,就近日在京都官场传得越来越广的两件事情,参了陈穆愉。
晋王利用职权篡改户部账册,陷害手足。
晋王在江南赈灾期间,联动官员,贪污受贿,结党营私。
这两件事情,如今已在官场和民间都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晋王此时前往北疆实在不妥,他认为他现在最应该做的,是给所有人一个交代。
他这一参,朝会讨论之事骤然变了。
有人震惊,有人错愕,有人愤怒,随后,有人窃窃私语,有人大声驳斥,有人火上浇油,高喊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请天子下令,彻查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