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10章 臣等不答应【1 / 1】

泰迪和布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奉天殿中,众人讨论的是大明建国一百年以来最为关键的一次议题。大明王朝已历六世,各任皇帝有造反起家的,有顺位继承的,甚至还有中国几千年唯一一例藩王造反上位的,但还没有过由朝臣推举继位的。眼下,随着太后承诺不会干政,这第一位由推举选出的皇帝也即将出炉。

珠帘之后,孙太后手上拨弄着她最喜爱的一串菩提子念珠,微笑地看着面前跪着的官员。虽然她承诺了不会垂帘听政,但即便是不直接出手,作为一个抚养皇帝的太皇太后,想要影响朝局也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今天之后,苗衷就会打上她孙家的烙印,等找个机会扶上首辅之位,内阁便会在她的控制之下,再加上皇帝年幼,司礼监的票拟之权也握在手中,她孙太后就是实质上的天下之主。

与太后的智机在握、志得意满不同,殿中的诸位大臣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率先出言保举皇长子的苗衷自然是喜不自胜,仿佛已经坐在了内阁首辅的位置上,想必太后所说的辅政大臣也会有自己的一席。而预定了另外一席辅政大臣之位的胡濙则是笑不出来,虽然太后刚才承诺了自己的辅政大臣,但明白人都知道,在皇位争夺上站错了队又能有什么好下场,太后此举不过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自己若是不自己请辞,恐怕晚景堪忧。至于于谦,在发觉大局将定之后,便已经开始盘算起朱见深继位会对将来的北京保卫战产生何等影响了。

但在场的所有人,似乎都遗忘了一个群体,一个在以往的大明朝堂上发挥过举足轻重作用的群体。后世常说大明以文制武、文强武弱,其实是不太准确的,或者说至少在土木堡之前是不准确的。太祖朱元璋凭刀枪夺取天下,自然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武将团体,也就是后来的勋贵集团。这个集团的主要人物有韩国公李善长、凉国公蓝玉等一系列开国功臣,在洪武一朝可以说是朝堂上最大的一股力量,完全压制着当时的士人集团。就连朱元璋都对他们都感到忌惮,利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进行清洗,第一代的勋贵集团凋零殆尽。

然而就在几年之后,太宗皇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上位,又造就出以成国公朱能和英国公张辅为首的第二代勋贵集团。这一代的勋贵们虽然不复前辈们的荣光,但也能与文臣分庭抗礼,在朝堂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这一局面一直持续了四朝,直到几日之前的土木堡,大明战神朱祁镇用他一系列的错误,将大明三大营在内的二十万精锐送入了鬼门关,随着一起葬送的还有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泰宁侯陈瀛、平乡伯陈怀等数十名勋贵。从这一天开始,大明的勋贵集团大伤元气,失去了与文臣分庭抗礼的能力,这也导致了明朝中后期文臣集团一家独大,甚至可以凌驾皇权。

这些是后话,眼下的奉天殿中,也有几名勋贵,但与文臣那边基本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同,勋贵这里基本都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当然,凡事都有例外,现在的永康侯徐安便是这个例外。袭爵超过三十年的徐安在之前的勋贵集团中一直是除了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的第三号人物,朱祁镇出兵之前,徐安正好旧疾复发,这才逃过一劫。但面对着儿时玩伴、少时战友、中年同袍们悉数地战死,面对大明现在残破的局面,徐安满心悲愤痛不欲生,甚至有几次想到要去底下陪他那些老兄弟。直到昨天傍晚,有一人登门劝说,徐安才明白,他还有事情没有完成,若是他不去做,那些老兄弟就白死了。

看着此刻苗衷和其他保皇子派的官员就差要弹冠相庆的样子,徐安眼中满是怒火,但他明白,他真正的对手,在那个珠帘之后,而现在便是他该出手的时候了。徐安缓缓起身,挺直了腰杆,直面着孙太后。

“太后要立皇长子为新君,臣不同意。不但是臣不答应,臣背后这些功臣之后不答应,土木堡二十多万的冤魂也不会答应。太祖太宗浴血奋战数十年,遂有现在大明江山,仁宗宣宗励精图治十数载,方有如今太平治世。而当今皇上前有重用奸佞祸乱朝政,后有兵败叫门丧师辱国,实在不堪我大明帝位!今太后欲立皇长子继位,臣请问,来日瓦剌兵临北京城,前有太上皇叫门,后有其亲子在大位上督战,让我军将士还如何安心作战?臣再请问,若是击退瓦剌,是否还要迎太上皇复位,重登大宝?要是如此,臣请辞五军都督府都督一职,请太后另请高明。”

徐安一言已毕,他身后的故成国公朱勇之子朱仪、故英国公张辅之子张懋、故泰宁侯陈瀛之弟陈泾等勋贵纷纷起身,红着眼睛说道:“如果太后坚持,臣等也请辞。”

明朝上朝时的站位遵循前朝旧例,文左武右,此时殿中左侧文臣尽皆跪地,而右侧勋贵武将全部站起,场面十分滑稽。

“你,你们。。。你们这是在逼宫!徐安,你还不赶紧跪下向太后求饶!”没错,又是苗衷跳了出来,此时的他跪在地上,用手向上指着高高站着的徐安。过了一会儿,他好像察觉到了场面的尴尬,便也站了起来。

岂料徐安看都没有看苗衷一眼,只是盯着太后的方向。到了他们这种地位,无视比讥讽的侮辱性更强,苗衷见徐安并不搭理自己,心下更是怒不可遏,正准备继续出言,孙太后的声音却打断了他。

“既然如此,你们便都辞了吧。难道朝廷离了你们就转不过来了?”

“太后不可!瓦剌大军旦夕将至,我大明切不可自断臂膀。”见太后动了怒,于谦赶紧阻拦。他作为兵部侍郎,对于这些勋贵现在的重要性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明朝虽然有兵部,但是只管军队的后勤补给和整体的统筹调度,具体的部队管理和作战的指挥则归五军都督府负责,而五军都督府历来都归勋贵集团执掌。现在要是将这些勋贵都罢免了,京城的防务立时就会大乱,更不用说现在各路进京勤王的军队也是由外地勋贵们带领。大明勋贵向来同气连枝,若是闹翻,搞不好勤王的大军会先瓦剌一步就围了北京城,逼幼帝退位。

太后刚才是在气头之上,被于谦这么一阻拦,也明白了自己差一点便闯下大祸,但让她就这么认输,心下也是不服。

老尚书王直看局面冷场,谁也不肯让步,便出言劝道:“太后,择新君事关重大,一时恐怕也难以得出结论,不如明天再议?”

时至今日,很多大型会议都会开不止一天,外交会议更如此。倒不是说议题太多说不完,更多是因为当发生了利益冲突之后,很多说辞是不能拿到台面上面去说的,只能暂且休会然后双方再私下协商。所以很多重大会议上经常会出现前一天双方还争的面红耳赤,到第二天就爽快地达成共识的情况。

“便如爱卿所请。”孙太后撂下这句话便从后门离开了奉天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