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九木香的青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嘉祐四真宋仁宗嘉祐(1056年-1063年)年间,富弼为相,欧阳修任翰林学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学为侍讲,集天下之望。
当时士大夫相传道:“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51]
北宋大军对阵西夏遭遇连败,包拯利用一种调料,令西夏主动投降
亲属成员远祖申包胥,春秋时期楚国大臣。
[65]高祖父包业,不仕。
[66]曾祖父包袭,不仕,后赠太子少保。
[66]祖父母祖父:包士通,后因包拯显贵赠太子少傅。
[67][68]祖母:宣氏,追封冯翊郡太夫人。
[68]父母父亲:包令仪,官至虞部员外郎,后因包拯显贵赠太保。
[67][69]母亲:张氏,追封(阙)阳郡太夫人。
[69]妻妾原配:李氏,早卒。
[70]继室:董氏,后封永康郡夫人。
[70]媵妾:孙氏子女儿子长子:包繶,董氏所生,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早逝。
[71][72]幼子:包绶,孙氏所生,幼名包诞,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
[72][73]女儿包氏,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
[74]包氏,嫁国子监主簿文效。[74]
]姓氏探寻:华人首富为何自称是包拯的后裔?
家族世系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包业(配刘氏)包袭(配刘氏,追封荥阳郡太夫人)包士通(族谱名包启祖,尚书屯田员外郎,配宣氏)包令仪(族谱名包树德,虞部员外郎,配张氏)包播(莹)通判建昌军事包经包滨(次子)包振(颖)包拯(枢密副使,配李氏、董氏、孙氏)包繶(配贤妻崔氏,太常寺太祝)包文辅
史料记载《包公墓志铭》[2]《名臣碑传琬琰集·卷四十五·包孝肃公拯》《东都事略·卷七十三》[57]《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58]《尧山堂外纪·卷四十七·宋》[75]人人皆知包拯是“包青天”,但他的另一面却让人哭笑不得
后世纪念开封开封府大堂共5张
开封府开封府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包公东湖北岸,占地六十余亩,建筑面积一万四千平方米,是开封人民为纪念包拯而重建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开封府以正厅(大堂),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宾馆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
根据陈展内容的不同,大体分为九个游览区。
[76]“开封府”图册参考资料:[76]
包公湖
包公湖包公湖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城内湖的宋朝古城墙内,处于古城的西南角。
传说北宋时黄河发大水,淹没了开封府衙,包拯的阴阳镜落入水中,形成今天的包公湖,开封至今还流传着“死包公铡了活知府”的故事。
整个湖泊呈现西北至东南走向,像一个斜躺的葫芦,中部偏西有跨越该湖的南北路——迎宾路,西南为包公湖南路。
[77]包公祠包公祠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包公湖西畔,是为纪念包拯而恢复重建的。
开封市包公祠是国家旅游局开发建设的中原旅游区的重要景点之一、河南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
包公祠开封市包公祠占地1公顷,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
风格古朴,庄严肃穆。
东侧为灵石苑,由石雕、水榭构成,典雅别致。
祠内陈展有包公铜像,龙、虎、狗铜铡,包公断案蜡像,《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正史演义等文物史料。
[78]合肥合肥包公祠主词条:包公园包公祠,又名包孝肃公祠,位于今安徽合肥,合肥的包河有一个沙洲,名“香花墩”,传说是包拯少年时读书的地方。
墩上的建筑群即是“包公祠”。
明弘治年间,知府宋鉴在墩上建包公书院,让包公后裔在此处读书。
到嘉靖时,书院得以重修,改名“包孝肃公祠”。[79]共18张
合肥包公祠包公祠的迎面正厅是包公享堂,并有包拯塑像。
塑像旁是一副对联:“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停车肃遗像,几人得并姓名尊。”
祠东有一口水井,井沿是黑褐色的青石,石壁内侧,是一道道被井绳勒得极深的纹道。
[79]包河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州城南的一段护城河,传说包拯幼时经常在这条河边玩耍,家乡人民为纪念包公把这条河取名叫“包河”。
[79]包拯墓包拯墓全称包孝肃公墓园,位于合肥市内包河南畔林区,与包公祠紧紧相连。
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
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包拯灵柩由他的女婿护送老家合肥,墓地在公城乡。后来,金兵入侵,攻陷合肥,包拯墓被破坏,当时的随葬器物也大多被盗。
包拯后裔将原棺和墓志迁葬于墓西三十多米处,原墓地被废为耕地。
后来,当地官员误将包夫人墓当作包拯墓,修葺一新,并盖有享堂。
包拯墓1973年,合肥文物部门对包拯及其家族墓地进行清理,从包拯墓葬中出土了包拯遗骨及其墓志,同时还出土了包夫人董氏及他们的两个儿子、儿媳及长孙的遗骨。
1985年,开始动工修建包公墓园,历时三年竣工。
墓园共有包氏家族的六个墓冢,按宋制修建。[79]
肇庆肇庆包公祠共2张
肇庆包公祠北宋熙宁年间,肇庆(古称端州)百姓为纪念曾任过知州的包拯,修建包公祠,引来成千上万人朝拜。
四百多年后,由于祠堂年久失修,当地人又集资在城西重建一座包公祠,该祠历代都有维修,故一直保存完好。
注:此资料来源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