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二十二章 明清四大作家:罗贯中篇(完结)【1 / 1】

喜欢九木香的青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庭院东西各有三间厢房,西厢房为中国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研究资料中心,内存各种罗贯中著作的版本以及各种有关书籍、论文资料,东厢房为罗贯中研究会办公及接待宾客所用,也是文人墨客品茗奕棋、撰文寻雅之所在。

院内正厅

院内正厅为罗贯中纪念馆殿堂,其殿五楹,进深三间,明柱斗拱,彩绘飞梁,殿门上正中悬挂有《文昭六合》金字横额,殿内正中是著名画家马泉所作罗贯中画像,墙壁上面是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出师表》影印件,殿堂内展品、文物琳琅满目,主要是有关罗贯中籍贯、生平的考证资料,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研究论文,清徐罗氏家族繁衍发展史料,以及《罗氏家谱》、碑石、匾额等实物。

其它建筑

走出纪念馆后山门,在正殿后壁上有高三米八、长十四米的彩色琉璃九龙壁浮雕,奔腾在云雾波涛中的九条蛟龙,造型古朴,体态雄健,形象生动,五彩斑谰,栩栩如生,蔚为壮观。

社会影响

清徐罗贯中纪念馆为全世界独有,它以优美的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人们缅怀古人、旅游观光的清雅胜境。

罗氏河湾村

河湾村在祁县是个不大不小的村庄。

全村有1400多人,全部为罗姓。

66岁的罗作桩出自罗贯中后世二门,为罗贯中后裔19代孙;

55岁的罗巨泉出自罗贯中后世四门,为19代孙;

年龄最大的罗钟庭82岁,也为四门后人,19代孙;

而接待我们的村支书罗雪梅,则是出自第五门,20代孙。

罗雪梅说,这村里人全姓罗,她笑着说,当然从外村嫁到河湾的女人不姓罗了,但按村里的习俗,也就进到罗姓家族的行列里来了。

相传,村里原有少部分张姓人家,是元代末年张士诚的两个儿子。

两人落户到河湾,认罗贯中为姨夫。在清代时,张姓人家全部迁到祁县境内的大贾村,另立神祇。

她特别强调说:“清徐人说的那些罗姓人,全是从我们河湾村迁过去的,根子全在河湾村。”

罗钟庭老人说:“我们在座的4个人全是罗贯中的后代,村里有元朝时建的罗家祠堂,一会带你们过去看看。”

罗巨泉老人插话说:“还有罗贯中的坟墓就在村边。”

罗作桩说:“我们的先祖罗贯中有5个儿子,后代人就分成了5个门。我们的祖上贯中老人的父亲名为罗五训,我们全是他的后人。”

罗祠堂和砚台

罗家祠堂

这是一个晋中境内非常传统的村庄。

街面开阔疏朗,村里人大概是秋收已过,有了空闲时间的缘故,三三两两地时聚时散拉些家常,一些年纪大点的在阳面的墙根下坐着闲聊,也算山西农村的一景吧!

他们中有的格外注视着我们的采访行动。看来他们很注意外来人的动向,更注意着关于罗贯中的话题。

很显然,罗贯中是这河湾村人的骄傲!

罗家祠堂门面不大,不认真观察,很像村里住家户的样子。

普普通通的大门,只是门口及周围要更干净一些。

门口两侧立柱上有着颜色还比较红的对联,好像是贴了不很久的样子。

看得出来,村里人对祖上留下来的这个祠堂是很在意的。

走进祠堂院内,院子不很宽大,但很雅静。

祠堂前有一棵树立于一侧,院子里顿时有了些许生机。

进了祠堂,正面半腰下方摆满了牌位。

这些牌位,最早从元代开始。再看两侧墙壁,是满壁的壁画,画的是祈雨图。

村里几位长者说,这祠堂是祖上留给河湾村人的共同财产,我们这些后人一直在尽责地保护着它。

从元代有了这座祠堂,一代一代的罗氏后人都在供奉着祖先。

我们希望祖上庇荫后人,也在祈祝后人不要愧对祖先。

他们说,这里曾经来过一些国内的大专家,证实了这是元朝建起来的祠堂。

他们的家谱,也是从元朝开始的。

房梁顶部那上面有字,有罗贯中全家当年对修建祠堂捐赠的记录,上面有“己身贯中”的字样,这说明当时罗贯中正在村中。

罗贯中用过的砚台

这是一方由木盒装在里面的砚台,表面裹了一层厚厚的干墨渍,很难看出是哪一品类的砚台了。

主人把砚台从盒子里取出,放到床上,然后翻到背面,我们看到了上面刻着几个字:“湖海置”,这行字的左侧有笔画很细的“时年十六”。

罗贯中生前号为“湖海散人”,这里的“湖海”正好印证了“湖海散人”一说。

罗悦琴说:“这方砚台保存多年,是祖上传下来的。一般人都不想给看的。有外地人听说这方砚台,想用一万元买走,我们没有答应,这是传家宝啊!”

故居书房院

这是一处规模不大的建筑物。村里人说,罗贯中故居大部分已经拆毁,只剩了当年的一处书房院,是明代的房屋。

到了门口,才知道现在的主人不在,在外面打工,晚上才能回来,门上了锁。

这里的门庭显然要古朴多了,一看便知是书香门第之宅。

门檐突出,门楣上雕刻精湛,只有在书香门第才有这种装饰。

我们急迫想看到这一处当年罗贯中住过的书房院,便只好从旁边的院子里沿着上房的梯子爬到了房顶,然后再从这家房顶翻到了罗家书院房顶上。

从房顶上向下看,这确是一处古老的住宅。窗户的窗棂全部用木头雕刻而成,细致而有韵味。

这些窗棂因年头太久而成为了古铜色,而且是生锈了的古铜色。

一种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

整个院子呈四合院形制,中间院落空间不大,房上的瓦砾已经有许多残破处,整个院落是一种陈旧感。

由于住人很少,更露出一种寂寞与萧条。

而由于年久失修,更是一片颓败景象。

村支书说,就是这所房屋也差点给拆掉,是县里出面制止,才让它保留下来。

这就成了村里唯一的罗贯中当年居住过的房舍,非常珍贵啊!

注:此资料来源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