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南安抚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雒阳城
北宫德阳殿内。
刘辩召集尚书台及属官议事,尚书令郑泰、尚书仆射荀彧两位主官及下属二千石曹、三公曹、吏曹、民曹、南客曹、北客曹诸尚书皆在殿中等候刘辩。
东汉后期尚书台总揽全国政务,尚书台下六曹则对应具体负责的事物,二千石曹掌群臣奏书、辞官诉讼诸事;三公曹负责考核州郡官员;吏曹掌选举;民曹掌吏民上诉,南北客曹掌接待外宾及少数民族之事。
除大将军、太尉负责掌管兵事外,尚书台六曹基本与唐朝六部职能略微不同,但后面逐渐演化为六部,在唐朝掌接待外宾和少数民族则由鸿胪寺专门负责。
六曹由尚书任主官,下属则由尚书左右丞掌录文书、尚书侍郎掌文书起草、尚书令史掌书。
刘辩自颁布十二新政于天下各州、郡、县削弱地方州牧、郡守后,便已有将朝政大权掌控在自己手中的打算。
如今全国政务皆在于尚书台,兵事也皆在自己手中,御史台则监察百官,而朝中袁隗、卢植虽居高位,但不加特旨今其同录录尚书事,则亦无法直接参与政令决策,刘辩随即有改革尚书台六曹的打算。
刘辩步入德阳殿中,郑泰、荀彧作为尚书台主官站在前列朝刘辩俯首,刘辩随即走到殿中,随即望见郑泰身旁矗立的荀彧,只见荀彧相貌英俊、仪表堂堂,刘辩心中寻思莫不是大名鼎鼎的荀彧。
刘辩指向郑泰道。
“公业(郑泰字)身旁可是颍川名士荀彧荀文若?”
郑泰俯首:“回禀陛下,正是荀彧!”
刘辩随即走向荀彧,只见荀彧拱手而立,一身朝服却遮掩不住浑身所散发的儒雅清正之气。
刘辩走近荀彧细细打量荀彧,却见荀彧面色沉稳,丝毫没有因面见天子而有紧张慌忙的感觉。
刘辩对荀彧道。
“听闻文若少有才名,何颙曾经称赞君有王佐之才,朕少年即位,如今大汉内困外扰正需要君这等谋以应机、决断政理之才,辅佐与朕共同安定天下,再兴盛世!”
荀彧自任守宫令以来,历经何进与十常侍的争斗,心中多次感到汉室衰微,群雄割据时代即将上演。
然后何进被诛杀,袁绍等率军攻打皇宫导致雒阳大乱,却在天子出逃雒阳的那个晚上后彻底改变了想法。
当他为何进大意被宦官诛杀导致雒阳之乱而痛心时,但他突然听闻了刘辩亲身赶赴雒阳外召集百官勤王的消息后,毅然不顾官职低微迅速前往响应。
虽然从始至终荀彧只跟随在众臣之后,但他从刘辩临危不惧,特别是阵前智退董卓后,心中已然认为刘辩必是未来明君,自己必定跟随左右辅佐。
尤其是大朝议群臣议政以来,荀彧私下几度曾与荀攸讨论新政,被刘辩出色的政治才能所钦佩。
听闻刘辩称赞,荀彧立即回答。
“臣才智浅薄,与陛下比较犹如萤火之于皓月,能为陛下赏识,是臣之幸,臣必定跟随陛下左右,为大汉中兴尽绵薄之力!”
荀彧俯首回答刘辩,刘辩心中怅然,却不闻荀彧如此谦逊。
“朕听闻荀氏有双杰,此次将君与荀攸同时调任尚书台,则是要二君能够充分发挥才能,更好为大汉效劳!”
听闻刘辩说起自己,荀攸亦在后列对刘辩俯首一拜。
刘辩清楚荀彧作为曹操的首席谋士和战略决策者,在看待形势上有独特见解,随即问向荀彧。
“文若以为如今大汉,内有地方黄巾叛军,有恐地方军阀实力壮大,外有羌氐、匈奴、鲜卑、乌桓等外族时常侵略幽、并、凉州百姓,朝廷当如何才能彻底解决呢?”
荀彧闻言后道:“治世之法陛下不是都制定好了吗?”
“哦!,文若此言何意?”刘辩对卢植反问道。
荀彧俯首:“陛下先诏令州郡实施屯田吸纳流民之策,则流民少百姓存活,各地反叛起义者必定逐渐消失!”
“又诏令各州郡县,严格限制募兵人数且处置严格,又严令各地不得相互攻伐,则大致不易形成佣兵过重的军阀豪强。”
“陛下收回州郡县主要施政官员的任免权则可将各地州郡严格控制于中央朝廷管控之中。”
“再者,陛下改革军制,又以董卓、丁原等能征善战者出任凉州、并州,必定可以打击外族等入侵势力。如此而言,天下安定的方法不是皆在其中了吗?”
听闻荀彧分析了刘辩所施政策的目的,刘辩哈哈大笑,对荀彧道。
“制定政策容易,然缺乏实施者也必定不能成功,致使大汉中兴的道路还很漫长,君无愧王佐之才称谓!”
荀彧听闻刘辩所言后俯身拱手。
刘辩随即说出想要改革尚书台六曹的想法。
“如今百余年来,大汉政务皆出于尚书台六曹,然如今局势危急,朕欲再度将六曹职能重新区分并进行细化整合,以便达到具有更高效率的作用!”
一旁尚书令郑泰随即表示愿闻刘辩意见。
刘辩随即说出改革六曹为六部的主要职能。
将二千石曹、三公曹、吏曹所职掌的奏书、考核州郡官、选举职权统归于吏部。
原司徒所执掌州郡民政、大司农卿所掌钱谷统归于户部。
南北客曹所掌接待外宾及少数民族事宜,大鸿胪卿所掌礼仪等统归于礼部。
御史台负责监督弹劾百官,下掌诉讼、审理及朝廷律法统归于刑部。
司空所掌工程、水利兴修等事统归于工部。
太尉所掌军事统归于兵部。
每部下具体划分四司具体处理所职之事,全国军政、才文、兵刑、钱谷一切政务皆有六部统辖实施。
六部有事皆上报尚书台,由尚书台上呈天子,由天子召开讨论、制定政策的议会,称为政事堂,废除原有内朝、外朝皆由政事堂替代。
三公不再具体负责政务,但作为国家重臣则进入政事堂,参与政策的讨论及制定,同时尚书台主官皆入政事堂论政。
同时于宫禁中修建中书台,由中书令负责统辖,其主要职能为对政事堂所决定的政令进行审核,如有问题则反馈天子,避免出现政策失误。
通过中书台审核的政令则下发至尚书台六部中,由六部具体施行。
刘辩所言在荀彧、郑泰、荀攸眼中或许产生极大的差异,然而在刘辩眼中,当下的内外朝制度已然不能实现自己平定天下,开创盛世的理想抱负。
只有通过对政策的改革,将职能细化加强中央集权,才能达到高效、事半功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