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90128868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白朴父亲的眼里,与这蕃家的婚姻是权钱的结合。那蕃元之前在白家还没来得及在新的朝廷占着一席地位的时候是知道白朴的,那时候白朴正与元好问被元军驱赶流放发配到北方的一个偏僻城市,元好问又被打入大牢,白朴一个人游山认识了蕃小姐,二人相恋,那蕃元棒打鸳鸯,带着女儿回到都城。这不,直到白朴父亲因与朝廷史天泽的关系再回朝廷任命,又亲自将女儿许配给白家。这一切,在白朴眼里是非常鄙视的。又讨厌父亲的势利。可是他实在是希望与初恋的情人在一起生活,才热衷于这个婚姻的。
是夜,夫妻二人辗转缠绵……第二日,红日高升,二人方才起床。蕃氏正坐在台前梳妆。就听见门外佣人的声音:“老爷让你们一起去厅堂。”二人闻知,草草整理出来赶到厅堂。见到严父白华一脸嫌弃的表情说道:“自古以来妻贤夫旺……”话未说完,白朴见到妻子吓得面如土色。大起胆子向父亲解释一番。说是自己因为让妻子读自己的作品而晚睡。殊不知白华越加拉长着一张脸说道:“历朝历代的大文人都是以文登科及弟,为朝廷效力。有躲在被窝里成才的人吗?你看那南唐后主李煜便是例子。何况他还是皇族里头的人哩。你算那门子文人?写诗著词不过是一门心思向那风花雪月的无聊生活浪费时间罢了。我看你的那些诗词,三句没有两句成形的,一派胡言乱语。”“我是名灌天下的恩师养父元好问的弟子,为父你这样说是绝情……”“他元好问名灌天下!现在不还是坐在大牢里吗?一朝天子一朝臣……以为还是在大宋年间吗?你头脑清醒一点吧。如果腹内真有学问,为什么不去施展才华,报复于天下人有利呢?”“为父的于天下人有利就是损人利己。”“你个逆子!原以为你结婚后就长醒了哩……”仿佛与父亲的关系越来越糟糕了。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高峰,在“唐宋八大家”之后,以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为首的“元曲四大家”横空出世,其中白朴更是被人们称为“元曲第一人”。白朴一生作杂剧十六种、小令三十七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人们熟知的《墙头马上》和《天籁集》,然而这样一位享誉文坛的知名作家,在他的父亲眼里,居然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他有一个绝情且贪婪的父亲,无论他做什么父亲都冷嘲热讽,以至于白朴与父亲决裂,离家出走十年。
白朴少年时喜欢诗词歌赋,年轻时写杂剧,他写的杂剧风格清新且富有特色,身边的朋友都称赞他才学兼备,他日必然会在戏曲创作新中有所建树。可白朴的父亲白华却对此深恶痛绝,在他看来儿子这是不务正业,唯有做官才是正道,有一次父亲对于白朴整日沉迷于文学创作事业非常愤怒。
,说到他父亲有三处不满:第一处不满是他认为儿子沽名钓誉,玷污了文人的名声,在他心里文人必须走仕途,让自己很丢人;第二处不满是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儿子却不愿意接替他做官,将来会后继无人;第三点是他认为白朴太过单纯,在他看来一个单纯的人就是痴愚。不仅是因为白朴父亲反对他写诗词杂剧,还是因为不久之前发生的一件事。元世祖中统二年,元世祖命令各路宣抚使推举学识广博的人才,河南路宣抚使史天泽就推荐了白朴。史天泽是汉军中的世家大族,也是元世祖非常信任的重臣,史书记载他文武兼修,“出将入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而白朴的父亲认为自己儿子就是“烂泥巴糊不上墙”。
白朴被父亲骂的摸不着头脑,盛怒之下拂袖而去,准备携妻子离家出走。
再说这白朴的父亲一个人的时候寻思着;在别人眼里我们这个家就是富贵无比了,皇帝的心腹大将是自己的知交,这一条通天的大道我儿他干嘛就不走呢?才貌出众,犹如个空壳的皮囊。如果说我们是那种贫穷的人就罢了。心里纳闷。
一连几日,这白朴也不与父亲见面。心里想着他父亲也许就要对自己发火的时候,这天夜里趁父亲还在熟睡之中,他竟携着妻子离开了这个家。有道是:
神魂并非无情人
怎奈拨雾更还生
与其说成日都与唯一的父亲相互否定,又有那君臣父子的礼仪压得透不过气来,受亲人鄙弃,甚感耻辱。与父亲的越发疏远与其辛苦维持倒不如悄然离去。定将遭人非议。虽有抱憾;但我心坦然、问心无愧。白朴驾着马车赶路途中心里想到。二人在出门之前早就想好落脚的地方了,那便是白朴妻子家的庄园。也是二人第一次见面的地方。路途虽是遥远,但是二人信心满满的。希望去到哪里从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离开父亲的絮絮叨叨,反落得一身轻松了。
二人千里迢迢回到哪里,正值深秋时节,漫山遍野枫叶红艳,山涧瀑布飞流。到了院门口,晌午时分,那守护庄园的家丁见到小姐与姑爷归来,早已打开大门站在那里迎着。原来自从白朴头脑里萌发了离家出走的念头开始,他的妻子便打了这个主意,早不早地写家书告诉了他们,自己要回来居住,那佣人朴人都是安排的妥妥当当了。为什么说叫夫唱妻随,也许就是这个样子吧。还有就是她也告诉了自己的父亲。
且说她的父亲,那个蕃元虽是势利之人,但是对于官场仕途也是无所谓执着,更看重钱财,心想自己就这么一个女儿,又嫁入豪门了,女婿不想走仕途,只要有钱就行。他那老子不是在朝中春风得意吗,儿子背靠大树落得逍遥自在,自己的女儿还有丈夫的陪伴,何尚不是件好事呢,说不定自己到了真正的告老还乡的时候,回到那里也有亲人团聚。不象那白华,明明有个才貌双绝的儿子,成日吵吵嚷嚷的视对方如仇人。
小两口进了庄园,那庄上庄下早已在他们未到之前,诸人忙碌了好多天,小姐姑爷房间里梳、盒、柜等物一应物件,都是早己布置妥当,两人进到房中见到,想到从此脱离苦海,当时二人在这里初识相恋的情景又浮于眼帘,不觉泪满眼眶。
是夜二人坐在花园里的亭子里赏月,夜深人静,月华如练,白朴禁不自禁地诵读道:
且饮建业水,莫羡富家翁。玩青山,歌赤壁,想高风。两翁今在何许,唤起一樽同。系住天边白日,抱得山间明月,我亦遂长终。何必翳鸾凤,游戏太虚中。
说也奇了,白朴夫妻到了这里生活没有多久生育了自己的孩子不说,白朴写完了自己的第一个剧本《墙头马上》,这剧本中的主人翁写的是;官宦人家的李千金独居深闺,心里苦闷,于春暖花开的季节到花园中游玩,在墙上看望,遇见品貌兼优的裴少俊坐在马上经过。两人一见倾心,私下结成夫妻,并生了子女。但裴少俊怕被父亲裴行俭知道,便把李千金及子女藏在自家花园之中,住了七年。后来被裴行俭发现,斥李千金为娟妓,把她赶走。裴少俊后来进士及第,去接她回来,她坚决不肯。这时裴行俭夫妻也去恳求,她也不允。最后由于儿女的痛哭哀求,才夫妻团圆的故事……叙述批判了朝廷不能接受男女自由恋爱造成的苦难悲剧……
这日,白朴拿着剧本前往养父及恩师元好问家里想要与恩师分享自己的作品。
且说这元好问,被元朝廷押入大牢多年后己经出来,回到自己家乡,早已经把那功名仕途抛下脑后,一门心思地研究诗书,他的家乡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绿树掩映之中,两排平邸,虽不如大都城里堂皇,却是清雅幽静。见到白朴前来,二人自然是喜泣之后说道事业。元好问看了白朴的剧本深深说:“说到文采你已经在我之上了。说到对隋唐宋以来的诗词歌赋的发扬光大,这元剧真的是开了先河。希望你以后可以写出更多更好更美的故事,启迪后人。”听了养父恩师的赞赏,这白朴真的是一发不可收拾地写了许多作品,成为当时的文坛上首屈一指的大师。震惊了朝廷。
白朴离家出走之后他的父亲再婚生子。直到他55岁那年,他携家人移居金陵城南桐树湾,这才过上安定、团圆的日子。在六朝古都的岁月里,他放情山水,遍访这里的山川胜迹;伤时感世,写下许多感世兴怀之作。由于目睹了蒙元统治者的残暴掠夺,心灵上遭受很大的创伤,常有山川满目苍凉之感。他觉得为这样的统治者效劳可悲可耻。
白朴先后到过汉口、九江等地。漂泊在外,却又强烈思念着家中的亲人,他经常挣扎在这种痛苦的折磨之中。直到55岁的时候,他的同父异母弟弟白恪任职江南行台御史,他藉此率领全家由真定移居金陵,这才过上安定、团圆的日子。
渴望亲情,定居金陵。白朴生性坦荡,虽然自己厌恶官场,却不反对身边的人跻身宦途。他的弟弟白恪和长子白镀在仕途上都顺风顺水。白恪先后在福建宣慰使、湖广行省、江西行省任职,官至正四品的同佥太常礼仪院事; 白镀则官至正三品的江西道肃政廉访司副使。
此时的白朴正行走在江南水网纵横、江河流翠的土地上,他行一程秋黄暮紫,赏一路山川美景,也目睹了残酷战争给无辜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长年萍飘蓬转,备受无尽孤独和寂寞的煎熬,他对家庭亲情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当有一天他突然从朋友口中听说弟弟已迁官金陵时,忙从巴陵乘船顺江而下。
白恪同样也思念着哥哥。来到金陵城后,他发现这里到处传唱着哥哥的作品,惊奇不已。哥哥比他大20多岁,如今已年过半百,却仍浪迹在天涯,令他十分牵挂,他渴望早日见到哥哥。白朴也打算利用弟弟任职金陵的有利条件,把家人迁到南方来,从此一家人团聚相守在一起。元至元十七年(1280),他率领全家从真定南下,经过长途跋涉到达金陵城。
他们一大家子定居在城南的桐树湾,当时这里是一个权力富贵人家的聚居区。北临淮水,岸旧植桐甚繁,故名。东北有浮航,即长乐桥也。”它就位于今南京城南武定桥和镇淮桥之间的信府河,信府河一名系因明初开国功臣信国公汤和居住在巷内而来。伤时感世,金陵怀古。迁居金陵后,白朴获得了安定的生活与创作环境。虽然战争给江南大地造成的创伤一时难以愈合,但满目青翠的江南美景令他沉醉、迷恋,他“从诸遗老放情山水间,日以诗酒优游”,不但遍访了六朝古都的山川胜迹,还游历了金陵周边的茅山、镇江、扬州、平江、杭州等地。他陶醉于这种纵情山水的生活,曾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志趣道:“年来颇得幽趣。绿蓑青笠浑无事,醉卧一天风雨。秋几许。沙渚上,渔樵小隐随编户。扁舟脱去。望绮散余霞,江澄净练,还爱谢公句。”他在金陵期间,还总结、整理了自己几十年里所创作的诗词作品而编成一部词集《天籁集》。白朴不但以杂剧、散曲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齐名,他的词作成就也颇高,为其他三家所不及。《天籁集》共收入词作200余首,江南行台御史中丞王博文作序。作品“辞语遒丽,情寄高远,音节协和,轻重稳惬”,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游踪旅痕、情感心路。《天籁集》编成后一直以抄本形式传世,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刊行,遗憾的是此时它已散佚过半。《天籁集》中除了一些应酬、赠答、唱和作品外,多为感世兴怀之作。作者既为江山易色、田园荒芜悲戚,也为自己身世浮沉、命运运蹇伤怀,风格哀伤悲怆,表现了他优游诗酒背后痛苦深沉的一面。其中有金陵怀古词11首,以钟山、乌衣巷、周处读书台、天庆观、凤凰台、孔贵妃祠、张丽华祠、陈家古殿、南唐故宫等名胜古迹为意象,抒写家国破碎的悲凉,表达时世变迁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