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41章 统一指挥【1 / 1】

皖南布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其实很正常;军权旁落就意味着政权旁落,而“落架的凤凰不如鸡”,下台的君主往往是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的。

徐征也是一国之君,对世宗李成的担心很是理解;再说了中、朝两国虽说长期友好但也曾搏命厮杀,因此关系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徐征连忙解释道:

“陛下请您放一百个心,朕在此并非想染指您的兵权;只不过战事倥偬既然两军联合抗敌,就不能各行其是。各行其是的结果往往就是被各个击破啊!”

世宗李成低头沉思了一会,终于还是同意了。世宗李成虽资质平庸,然而并不弱智。

于是乎“中朝联军总司令部”这个机构正式建立起来了;挂帅亲征的徐征自然担任中朝联军总司令,而李舜臣则被任命为副总司令,其女李淑初又多了一个官衔:那就是“中朝联军总司令部”的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

提纲则挈领。

徐征又联系国内的总装备部,紧急调配了一批工匠前往朝鲜,协助他们的火器及火药制造工作;世宗李成自然又是一番千恩万谢。

国内著名的关宁铁骑、戚家军和播州白杆兵也都被调集了过来,紧急参战。

这三支军队实际上都是“私兵”,虽然战斗力甚是强悍然而却是半独立的,并不完全服从大明朝廷的调遣。关宁铁骑由正一品辽东总督李如松带来,这支部队全由辽东人士组成,虽火器众多然而由于是骑兵,在多山的朝鲜和火器精良的倭奴面前其实反优为劣。戚家军由传奇大将戚继光的儿子正二品总兵戚福统领,这支部队全由浙江义乌旷工组成,纪律性很强虽很精锐然而火器较少,已明显落伍。播州白杆兵由播州世袭土司杨儒邦带来,这是一支纯冷兵器主要使用白杆长矛的纯步兵队伍,将士们都是播州当地的少数名族,个个骁勇善战悍不畏死。

三支部队人数都不算多,大约都是三千人,也就是一个旅的规模;然而他们都是职业军人十六岁入伍要一直服役到五十岁才能退役,本乡本土抱团取暖父死子继,因此战斗力还是很骇人的。

徐征热情接见了三员大将。寒暄之后徐征直奔主题:

“朝鲜战场多山和丘陵,骑兵在这里很受限制,还是不要大规模使用为好;此外倭贼手中火器甚多火力凶猛,我军要大力换装火器”

徐征一番话说完,作战室内却静悄悄的,大家谁都没有吭声。过了好一会儿辽东总督李如松才率先打破了这诡异的沉寂。

只见他打着哈哈道:

“骑兵,奇兵也;那可是撒手锏啊,关键时刻亮出来能够大杀四方左右战局的!地形什么的其实无所谓,打仗其实打得就是一个气势,小日本子那三寸钉身材见到末将我的关宁铁骑杀来那还不是望风披靡?哈哈哈哈哈哈!”

戚福也毫不在意道:

“家父一手训练出来的‘戚家军’名扬天下,前朝时曾经在东南沿海以‘鸳鸯阵’、‘三才阵’、‘两仪阵’几乎以零伤亡的代价歼灭了成千上万的倭寇!倭寇算是啥,一个个泥娃木偶插标卖首而已!我中华武术出神入化,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金钟罩铁布衫,他们几把洋鬼子的劳什子邪物又能奈我如何?”

听到这里徐征终于皱起了眉头。然而他还是和颜悦色道:

“戚将军,你不能这么认为!当初缺乏火器的戚家军的确是把倭寇揍得落花流水,然而当时是日本战国初期火器尚未大规模推广,且倭寇为浪人和大明走私嫌犯,都是些散兵游勇乌合之众;而现在丰臣秀吉已统一东瀛,侵略朝鲜的都是百战之师;且火器早已成为主流火器。戚将军你可万万不能轻敌啊,自古以来轻敌可一直都是兵家之大忌啊!”

然而戚福只是不以为然的笑笑。紧接着杨儒邦也发话了:

“末将的部下有很多都是苗兵,他们都是战神蚩尤的后代个个骠勇善战,赤裸双脚上刀山下火海都毫发无伤;有如此神兵岂会畏惧几个东瀛跳梁小丑?”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徐征只好到此为止;毕竟这三人都是大明鼎鼎大名的半独立的大军阀,自己并不能完全左右他们的思想。

而且大战在即,稳定才是重中之重;稳定压倒一切。

看来不用部下的献鲜血是不会说服这些军头大佬的。

其实人类的每一次大进步基本上都需要用同类的鲜血来献祭和交换。

这边朝鲜水师已恢复得差不多了;徐征便对李舜臣提议对日寇盘踞的仁川港发动一次主动进攻,来检验换装成果并鼓舞士气。

李舜臣略一思索也就答应了;于是乎驻扎在白龙江口的三万大明水师与一万朝鲜水师利用夜色全军出动。

之所以要在晚上出动其实主要是为了隐蔽自己的行踪。夜行昼至,可是最大限度保证攻击发起后的突然性和准确性。

一路上基本顺风顺水;这一方面是因为徐征和李舜臣的运气确实较好;当然了更重要的原因是出发前大家对风向、洋流和天气都作了极其详细地调查。

这段航线属于中国黄海,虽然不存在飓风的威胁然而大风大雨大浪还是经常发生的。如果不注意事先的调查,那么你很可能在见到倭寇之前就葬身鱼腹。

正所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论位置中国黄海正巧就是这“北冥”,大家都很不愿意白白葬身于巨鲲之口,最后化身为同样不知其几千里也在阴历九月振翅南飞若垂天之云的大鹏所悠悠然排出的一大坨又脏又臭又稀的大粪。

徐征坐在自己的战船之上;这种船被大明称为“宝船”足有上千吨之重,甲板上共有五层建筑,安装红衣大炮近百门;同时有帆十余面,桨手一百余名。

这种船以往只是在“郑和下西洋”中才能见到;然而由于国力的逐渐衰微后世总便再也没见到过。然而在徐征的改革创新、励精图治下此船终于又能重现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