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桃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李春梅将篮子里的馒头,一分为二,一人分了半个。
众人尝了馒头,脸上的惊讶程度不轻。只有三岁的盼盼,对着杨小燕说了句:“阿娘,这个好吃。”
不待其他人说话,赵崇山说:“吃吧,吃完都早些去休息,明日就是我们南星村变化的第一天。”
说完,赵崇山起身,背着手出了堂屋,李春梅跟着他。
留下一屋子人面面相觑。
“只怕爹说的变化,跟这吃的有关。”赵顺恩盯着手里还未吃完的馒头低语。
其他人听了这话心里各有所思。
一夜无话。
姜家院子。
姜婵宁昨天晚上就给了姜修言五两银子,让他今日一早去镇子里全部换成铜钱。
现在正在跟姜兴昌和姜兴盛说招工的事儿。
“一会崇山叔要在大晒场说种麦子的事,趁着人多齐全,爹和大伯可以说招工开荒的事。”姜婵宁嘱咐道。
接着又转身给李氏说道:“阿奶也一起找几个帮大伯母和阿娘做饭的婶子。”
“我们开十亩,争取在三天之内完成,可能要多招一些人。”
“现在是四月初,这麦种最迟要在十五之前种到地里,这种麦种的时候还得请一些人。”姜婵宁估摸着。
“没问题的,宁宁,看时间差不多,不如我们现在就过去吧。”姜兴盛提议道。
话毕,就响起了一阵镗镗声,这是村长家的锣声。
一般有事要集合,都会由村长的二儿子赵顺恩,敲着锣,沿着村里的小道,跑上一圈,大家就知道了。
果不其然,锣声由远及近,然后赵顺恩从姜家门前跑过,锣声又由近到远,慢慢没了声响。
众人见锣声响了,便都赶去大晒场。
大晒场是每年水稻收了,晒谷子的地方。是村里公用的地方,一般有紧急事件都会在大晒场说。
姜家众人到了大晒场,村里其他的人都来的差不多了。
英子见姜婵宁过来,两三步蹦跳到姜婵宁面前说道:“阿宁阿宁,你知道今日崇山叔要说啥大事吗?”
“不过依我看,估计是很重要的事,才会这么着急吧。”英子没等姜婵宁开口,又继续说道,“不知道是什么事呢?”
姜婵宁笑着打趣道:“等崇山叔说了不就知道了?”
“也是。”英子也不泄气。
又等了半盏茶的时间,见人都来的差不多了,赵崇山大声说道:“安静,大家都安静一下。”
听到村长发话,原本闹哄哄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村长满意的点点头。
“今天把大家叫过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要说,这件事关乎以后大家的生计。”赵崇山说完停了下来。
“啥事啊,有多重要?这么玄乎?”下头有人问道。
赵崇山看了一眼说话之人,接着又说道:“说白了,这件事关系到以后大家能不能吃饱,能不能饿肚子,甚至能不能送家里的孩子去学堂,你们说重不重要?”
顿时人群里炸开了锅,七嘴八舌,说啥的都有。
“吃饱?假的吧,有一口吃的就谢天谢地了。”
“就是,这年头哪里能吃得饱啊!”
“还有送孩子去学堂,学堂多费钱呀!”
“村长怕不是做梦哩?”
“崇山叔,这上学堂的事儿先不说,能吃饱就听着太玄乎了吧,地里一年的收成有多少,在场的都知道,想要吃饱,就得提高收成,有更多的粮食,可这么多年都是这样过来的,哪里会有法子提高收成呢?”
姜婵宁看着开口的汉子,十八九岁的样子,个子很高,面相看着有些不好惹,一身打满补丁的旧衣服,洗的发白。
姜婵宁认识这人。
这人叫江志远,没有娶妻,在山脚那边搭了一间茅草屋一个人住着,他是家中独子,父亲去的早,他一直以来跟母亲两个人生活,前几年母亲也因为病重去世,如今只有他一人。平时除了在外围打打野鸡兔子,换取银钱,就是在镇上找些活干。平日里村里谁家有个大小事情,他都会去帮忙,看着面相不好惹,但为人诚实本分。
“志远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今天我要说的这件事就是可以增加粮食收成,让大家都吃饱饭!”赵崇山铿锵有力的说道。
“村长别卖关子了,赶紧说呀。”
“对呀,对呀,赶紧告诉我们吧,有这样的好事,你说怎么做,我们绝不偷懒。”
“对,我们一定听村长的!”
赵崇山听着大家的表态,哭笑不得。咳咳两声继续说道:“安静!安静!这个事儿呢,起因是姜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物种,可以作为除了大米的第二主粮,具体了还得姜家的人才清楚。”
赵崇山话毕,看向姜婵宁所在的位置,姜婵宁则推了推姜兴盛和姜兴昌,示意他俩去说。
反正大伯阿爹他们已经研究过那本书了,自己也教过他们如何说了,让他们给村民解释,也不是不可以。
姜兴盛和姜兴昌两兄弟上前,走到村长旁边,对众人说道:“是这样的,前些日子,我们进山,无意中发现了一种植物………”
姜兴盛和姜兴昌两弟兄,两人轮流解说,终于将关于小麦的所有事宜全部解释清楚了。
众人沉思,照他们说的,如果真的能种成确实是一件好事,只是还要开荒,万一费时费力种不出来又怎么办?
“叔,我想问一下,这麦子做成的吃食还有吗?能否让我们看一下。”江志远开口询问道。
“有的!”姜兴盛刚准备求助女儿,江氏的声音就传过来了。
刚才江氏看众人的反应,知道不拿出实物,怕是说服不了他们,就算姜家和村长家费些口舌,说服一部分人,那效果也甚微。
于是她在姜兴昌他们还在说话的时候,便跟姜婵宁和李氏打了招呼,得到肯定,然后自己回了趟姜家,提了一个竹篮过来,里面装着昨日蒸的馒头。
不多,只有五六个罢了,不需要人人都尝到,所以这五六个馒头,也足以让他们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