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三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随着信大侯爷的研发的产业越来越多,虽然还是创业初期,曲姓感觉到了人才的缺乏,感慨邓老爷子提出的人才科技发展力果然是具备前瞻性的。于是,曲信打算让嘎子找村民的孩子进行学习,将来为官也好替政哥好管理各个产业。
秦朝识字率低的令人发指。自从管子划分了士农工商之后,知识基本上都垄断在诸子百家与贵族手中,使得各国中官员基本上全是贵族,就算不是贵族也是从诸子百家出来的。
这种情况对雄才大略的始皇帝陛下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虽然嬴政把持着国内各项事务的最大权利,但是之前的扶苏又是那样。长此以往就容易出现变故。
而嬴政作为千古一帝自然早就发现了这一问题。嬴政为了大秦可传万世,也为了给扶苏打好基础,一直试图改变这样的状况。但是老秦人贵族阻碍重重,甚至可以说毫无进展。也使得曲信提出的内阁制度也无法实施。
而上次政哥过来视察,看到曲信把纸搞出来了,甚至听出来曲信有培育平民人才的计划。暗中表示让他放手去做,出了事有他。于是曲信就无所顾忌了。
既然贵族不能用,曲信就只能把手伸向平民的后代或者奴隶的后代。平民的后代好说,在这个时代只要能学习就是天大的好事。
而且随着水泥制作得越来越多,服役修长城的成年劳力开始逐渐得回来了。孩子在家也没事,对于平民来讲识字了就意味着可以改变命运,没准还能被蓝田候推荐给始皇帝陛下当官。
打发了嘎子去找几个牙行带几个聪慧的岁数较小的奴隶过来,男女不限。至于拐良家的孩子人牙子是万万不敢的。毕竟大秦律可不是摆设,再说人牙子也不傻,奴隶那么多,何必铤而走险呢。
不一会人牙子带了二十几个小孩子过来,大概了解了二十个孩子的信息,再三确认没有良家的孩子后,付了秦半两拿了卖身契,把牙行打发走了,之后让孩子们站成了一排。
“有识字的吗?识字的站出来!”曲信问道。
只有两个孩子站了出来。
一男一女,都是八九岁的样子似乎还是兄妹。小男孩叫鞠磐,小女儿叫鞠婳,据说是燕国鞠武的后人。
六国自从被灭了之后,政哥就把六国的皇室和贵族,迁徙到了咸阳。而有些落魄的贵族要么被大的贵族吞并了,要么实在混不下去卖身为奴了。
曲信前世是山东人,村里一直有“鞠曲一家”的说法,据说他们是鞠武的后人在宋朝的时候得了个大官,在逃亡中因为口音让追兵把鞠听成了曲所以才逃过一劫。后来就改鞠为曲了。
所以曲信一听两人姓鞠,有种莫名的亲切。
曲信当着对着在二十多个孩子说道:“从明天开始你们和村里的孩子们开始跟着本侯学习,本侯我会从识字开始教起。也不白教你们,上午跟着本侯学识字,下午跟着仆役去工坊初步了解一下你们将来要接触的东西,扒拉扒拉”
让下人带着这些去洗漱干净,之后换身衣服先吃饭休息,第二天到院里集合。然后让嘎子通知一下村民,明天让村里五岁以上未及冠的孩子跟着自己学识字。村民听了嘎子的转述,二话没说就同意了,第二天老早的就把孩子送到了侯府门口等着侯府开门。边说还边教育着自家的孩子一定要听侯爷的话,否则等着回家挨揍云云。
第二天,曲信带着扶苏和一帮孩子还有仆人开始了学前教育。
“想要认字,首先要知道怎么读。咱们从拼音开始学起。”(古代是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可以理解为刚学英语的时候,不会音标用汉子注音一样,原理差不多。)
曲磐疑惑得问道:“侯爷!什么是拼音?”(小知识:古代下人和奴隶是跟随主家姓的。)
曲磐和曲婳是识字的,但是从没听说过拼音这个东西。
“以后上课的时候,不用叫我侯爷,叫先生。有问题先举手,得到我的同意之后再说。一个字的读音通常由声母、韵母组成,还由平、翘舌音来决定,扒拉扒拉”
一群孩子茫然得看着曲信嘴里吐出一堆陌生的词汇。
“我说这些你们先粗略了解一下,等学会了拼音就懂了懂了。现在我们先从a,b,c,d开始学起,来跟我读张大嘴巴啊啊啊~”
“啊啊啊~”
扶苏也在旁边跟着学,现在的扶苏是曲信的狂热崇拜者,也不觉得丢人。练完武的英布也在旁边撸着熊大熊二跟着听。熊大熊二有时候也跟着嗷两嗓子。
上午教完课,打发着孩子们和仆役们去吃饭,吃晚饭后,曲信歇了一阵回到书房决定写书,提笔写上了两个大字“字典”。
时间一天天过去曲信每天过得欲仙欲死,上午上课,下午写书。之前的咸鱼生活一去不复返,没办法这些知识只有他知道,也没法让人代笔,曲信只感觉快乐啪的一下就没了。而扶苏每次学习的时候都会记笔记,下课后都会派人把笔记送到咸阳宫政哥的桌案上。
而咸阳的政哥,此刻正躺躺椅上,一边摇晃着一边看扶苏送来的笔记,而看着看着政哥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
府里的人识的字越来越多,就在曲信还在奋笔疾书的时候,从一开始装了一年高冷的统子哥实在装不下去了,化身为暴躁老哥,出声道:“宿主你特么是不是有点大病?”
“???统子哥你啥意思?”曲信一脸不善的说道。
“你特么从一来大秦除了第一次看了老子一次,就一直等着老子主动找你,你特么闲着没事就不能看看系统吗?啊?还有上次我特么奖励刚说了一半你丫的就走神了。后面的系统升级和商城功能开放你特么都不知道没听见,半个月了你特么还搁这写字典!你说你特么是不是有点大病!拼音我就不说了。字典直接商城买不香吗?啊?!你特么就是个¥!¥!等着你写完别说大秦了大清都特么亡了!”
咱们的信大侯爷被统子哥骂了半个时辰,而且不愧是统子哥骂的话没一句是重复的,把信大侯爷骂的人都麻了。还没法狡辩,只能摸摸鼻子在心里承认了自己是憨憨的事实。
——————————
以下是科普时间,有点长。
曲氏的来源有很多,而且还挺乱的,三斤大概整理了一下,主要是五个来源
1源于姜姓/大庭氏,关于大庭氏的记载有两种说法。一说大庭氏即炎帝,另一说,大庭氏不同于炎帝。炎帝大家都知道是神农氏,神农氏又姓姜。先秦时代是有姓和氏区分的,“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所以就挺乱的。因为大庭氏居于/故国在曲阜,后代就根据地名称曲阜氏,后简写为曲氏、阜氏。
2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桀的大臣曲逆。曲逆的后裔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曲氏。
3源于姬姓,曲沃恒叔其孙曲沃武公姬称代晋后,居曲沃之宗族庶支子孙中,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曲沃氏,后简化为单姓曲氏。明初,山西曲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此后至清中叶,曲姓逐渐散居于内蒙、湖北、广西、广东、云南等广大省份。清康熙年间以后,山东、河北等地的曲姓(不只有曲姓)因为谋生的原因进入东北三省,子孙遂留居当地。如今,曲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辽宁、黑龙江等省份多此姓。
4源于鞠姓,出自战国末期燕国上大夫鞠武。在战国时期,燕易王有个儿子叫姬升因夺王位惨遭失败,被迫躲避到了辽东东梁河(东梁河南岸),之后忿而弃姬姓而改鞠氏,称鞠升。鞠升的曾孙就是鞠武。鞠武的后人因为在宋朝得罪人而逃离,在追兵询问的时候因口音问题被追兵把鞠听成了曲逃过一劫,后来改鞠为曲。因此,在山东地区自宋朝以来就有“死鞠活曲,鞠曲一家”的传言。
5由满族汉化改姓,是一个古老的满洲部族,在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分布有四个小分支,人数不多。满族寇侯尔氏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史书记载极其匮乏,在清末民初,寇侯尔氏多冠汉姓为曲氏、侯氏等。
这里因为三斤是山东人也姓曲,而且根据村碑后面所记载比较接近于第四个,所以这里是以第四个为准的。感兴趣的看官老爷们可以搜一下曲氏的由来。
至于为什么东北人大部分是山东人的问题,历史上山东多次有人口向东北迁移,而且新中国成立后,山东东人口较多,为建设北大荒,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有很多山东人前往东北定居。(以上仅为三斤个人看法,三斤求生欲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