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司马孝为推动周室改革,设立了大貌索阅署。所谓大貌索阅者,既是周国改革的一项制度,他主要是清查全国的土地与人口,找出那些隐匿的土地和多余的人口,以便登记在册,这样一来便可以再赋税和徭役上做到精准的估算与使用。
与赵国面临的问题不同,解决的方法也是不同。
赵国让汉族与胡人分而治之,皇室的作用更像是粘合剂,从中进行调配。当然,赵国也因此分成了汉人集团和胡人集团,汉人主要是管理政务与赋税,徭役,而胡人主要是军队的建设与作战。
但很明显的是,乔玢在位的二十年里,赵国的这两个集团都受到了打压,胡人亦要参与交纳赋税与服徭役,而汉人也要参军打仗。
不得不说,在乔玢的强势干预之下,二者角色的互相参与,倒是让赵国的国力与军队的战斗力提升了许多。
然而周国的问题则是要复杂得多。
缘起司马邺的政变,周国的宗室总是在不平静中度过,且多次对外打反击战,周围的政治环境并不太平。
只是靠着司马孝与司马泉等几个能力出众的人,勉强维持着对外战争的胜利。但慕容珏身为司马孝的谋士,很早便看到了周国的内部矛盾,即胡汉杂居与制度本身的问题。
胡汉杂居本没什么问题,但问题的根本在于司马家并未提出明确的胡化或是汉化。因此胡汉之争不止,且二者又无法进入朝堂高层,因此内外矛盾极大。
汉人士族想要权力,黎民百姓想要土地,胡人则是二者都想要。现如今司马孝的改革便是先要从汉人士族手里拿过土地,再以权力中枢构成为交换,获取汉人士族的支持。
进而将土地由朝廷分配给百姓,等到其耕种成熟后,再将胡人分治,汉化深的胡人可以耕种,汉化浅的可以选择从军,总之二者皆可获得权力。
而社会的上层也不固定死,愿意胡化的汉人可以为官,愿意汉化的胡人亦有相同的权力。
因此在大光三年时,胡汉之争渐渐变弱,乃至于朝野内外尽皆想要建功立业,以扩大自己家族的权力与利益。
此时的赵国又想对周国蠢蠢欲动,但不幸的是,南朝吴国李氏家族被权臣萧氏取代。赵国失去了掩护南境安定的因素,故此不敢对周国开战。
此事还得从当初乔玢听从段厢建议,扶持吴国楚王上位开始说起。
那时候赵国命兰陵王乔苏南下建康,扶持楚王李宾为帝后,赵国南部边界进入了长时间的和平。三年后李宾暴死,棋子李元即位,奉行事大主义,跟随赵国步伐,时常在益州和荆州帮助赵国牵制周国。
然而吴国的荆州派人士长期被赵国的顾德兴压制,因此,李元死后,吴国的荆州派代表人士萧谈拥立李元庶子李仁继位,萧谈便顺利地成为了吴国的新任掌权者。
萧谈大力打压宗室,转而联络三吴与荆楚的地方豪强,获得了空前的支持。于是在周国的大光三年年初,身为吴国大将军的萧谈,废黜李仁,自立为皇帝,因为之前进爵齐国公,因此改国号为齐。史称为南朝齐。
然而有趣的是,萧谈虽然顺利的改朝换代,但益州刺史、前朝成都王李侩却不愿称臣,因此宣布自立为新的吴国皇帝。
萧谈命自己的弟弟萧议率军前去讨伐,却在巴东之地大败亏输。在上庸郡驻守的顾德兴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幕发生,没有一点动作。
因为萧宽的牵制,顾德兴害怕一旦对新兴的齐国动手,萧宽一定会趁机袭取上庸,如此一来,顾德兴又必须退回南阳郡。
而新起的吴国残余势力李侩,也不怕萧宽来袭,因为顾德兴也盯着汉中之地。于是在广袤的巫山与秦岭间,形成了一个十足路口,进而达成了一个难以琢磨的平衡。
趁此机会,司马孝又开始调整边境的守将战略,以有能力的大将驻守一方,以此保卫关中的安全。
北境,霍刚迁镇北将军,加雍州刺史,假持节,都督灵、陕、夏三州诸军事。为北境最高军政长官。驻节灵州。
南境,萧宽迁左将军,加荆州刺史,假持节,都督荆、梁二州诸军事。为南境最高军政长官。驻节南郑。
副手李穆被提升为平东将军,加武都郡太守,协助萧宽管理汉中、武都、阴平、上庸四郡军政事宜。
西境,杨虎迁镇西将军,加凉州刺史,假持节,都督凉州四郡诸军事。兼领西域都护府都督,为西境最高军政长官。驻节姑臧。
东境,曹圭迁镇东将军,加司州刺史,假持节,都督司州、弘农诸军事。兼领茼关守备中郎将,驻节茼关。
李宾迁镇南将军,加并州刺史,假持节,都督河东、河西诸军事。兼领华州守备中郎将,驻节华州。负责防御蒲津及关中平原东北部的任务。
陈宝鄄迁前将军,为四方将军第二级,低萧宽一等。假持节,相机权宜招讨使,驻节安定郡。负责几个方向的机动支援防御。
贺七进位羽林卫虎贲中郎将,统帅常安禁军。
此时的周国内外,尽数被司马孝与司马泉的心腹掌控,此八人既后来的周国八柱国,被时人称为八柱国大将军。其中,又以左将军萧宽为首,是司马家统一天下的得力战将。
此八人,武力及智谋各有不同,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守卫关中地区。
司马孝由此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改革之路。
且说司马泉身为大貌索阅令,在朝中权势仅次于司马孝,然而此时的司马泉尚且不会生出反叛之心,皆是因为司马孝的原因。
但谁也不知道,在改革事宜当中尽心竭力的司马泉会在司马孝死后,一跃成为周国宗室的极权之臣。最终登上帝位。
时光荏苒,物换星移。
司马孝的改革成效很快就显现出来,周国登记在册的人口上升了一倍,而粮食的收入也上升了一倍。
中间虽然与赵国、益州的吴国有几次小规模的战争,但都被司马孝布置好的武将给击退。
见形势一片大好,慕容珏再次向司马孝提出了要夺取益州的事情。
司马孝思虑良久才对慕容珏说道
“仲方,如今四方鼎力,互相牵制,当为之奈何?”
慕容珏说道
“当今之际,非要晋王直接兵出益州,而是北上与柔然决战!”
司马孝说道
“如今柔然式微,别部突厥坐大,我今上去与柔然决战,安可行乎?”
慕容珏严肃地说道
“昔日鲜卑取代匈奴,今日突厥取代柔然,此天道也。今我等出兵柔然,正是要以此命,趁势袭杀突厥,再招抚之,恩威并施之下,北境当安定。后西出西域,威慑各国,使其臣服我大周神威,而西境乃定也。西境定,则吐谷浑安。嗣后兵出益州,可取之也!”
司马孝问道
“赵国可否趁势而来?”
慕容珏说道
“我看未必。建康的线报来说,齐国萧谈非等闲之辈。且齐室已然在江南站住脚跟。按萧谈的经历来看,恐怕会在荆州袭取襄阳。只要他们一旦开战,则我军一定要迅速夺取益州,扫灭吴国余孽。”
慕容珏此谋不可谓不全面。然而一份来自高瓴儿的大礼,即将献上。这更加确定了司马孝践行慕容珏建议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