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五章 残剑再出世 初次遇阿紫【1 / 1】

一犁膏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山中无日月,洞内有乾坤。这个山洞并不算太大,但里面竟然摆放着自制的石桌和石凳,石桌上竟然还摆着几个野果,想来必是那只猕猴采摘来的。一想到那猴子,诸葛行宗不由得开始寻找起来,刚才明明见它已经进了山洞的。

果然,那只猕猴正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里的一块石板上,它如老僧入定一般正在冥想。诸葛行宗没有打扰它,只是轻轻地往前凑了凑,因为山洞内的光线有些昏暗,只有这样他才能看清石板上的东西!他看清了,那上面竟然躺着一副白骨,一副非常完整的人类骨架。

“这个人应该就是周震南!”诸葛行宗想到了平台崖壁上的那个名字,“那这猕猴一定是陪着他度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他们之间必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今它依然如老朋友一般守护着他的遗骨!”想到此,诸葛行宗不禁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这时那小猕猴也像是被惊动了,它突然从白骨下拖出了一块有些发黑的木刻板。诸葛行宗这才发现,虽然这块刻板有些腐朽了,但上面刻着的字却清晰可见:

吾父,东吴大都督周君公瑾,风流俊雅,雄姿英发,挽狂澜之即倒,救江东于旦夕,天下之英雄也!奈何吾本不才,退居庙堂之外,性好游侠,仗残剑纵横江湖,二十余载未逢敌手!

今奉吴王之命,与吴郡顾氏长风深入哀牢,窥探古滇之遗宝。孰料,顾长风贪财背义,欲夺宝图。吾遭贼人暗算,筋脉俱断,跌入山谷,后悟得“周天密法”而幸存残命,常与猕猴为伴。今自知大限将至,若逢有缘之人到此,葬吾枯骨于剑冢之内,可尽得吾平生之所学矣,它日功成除贼可无憾也!

览毕,诸葛行宗深为叹息:原来这周正南乃是东吴的世家大族,并且是一位绝顶的高手。早就有传说,这哀牢山中藏有古滇国的宝藏,没想到传闻竟然是真的,还惊动了东吴朝廷和江湖人士!不知那顾长风与吴郡号称“江东第一剑”的顾秋雨有何瓜葛!真是想不到,这一份藏宝图竟然惹来江东世族之间的相互残杀!难道人性的贪婪真的可以磨灭掉忠义之心吗?随后他又觉得有些好笑,人都已经化为一堆枯骨了,还怎么得其平生所学,难道还能活过来不成?

想到这些,诸葛行宗的心情不禁有些低落,突然觉得胸中气闷,体内的那两股力量再次被引动起来。那小猕猴见到他如此的痛苦,于是便跳到石桌上拿起一个野果丢到他的面前。他会意,赶忙将野果送入嘴里,一股清凉立时流入他的肚腹,痛苦之状果然减轻了不少。再看那只猕猴,它不断地敲打着那块木刻板,诸葛行宗好奇地将那刻板翻转过来,原来背面还有字:

周天者,圆也,气路之行径也。圆者,周而复始,连绵不断之谓也。真线之来去、曲折之往复、上下之接续、人天之交换,皆可称之为周天。循环于周天者何物气也?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天人相合则活,天人相离则死,导天地之气入体,皆如百川汇海……

刻板的背面原来就是《周天密法》,这《周天密法》本是周正南尽其一生参悟《易经》所创,是一门极高深的修习内功法门,它能吸收外力来提升自己的潜能。

诸葛行宗本来悟性极高,自幼又參习易理,大略看了一遍,不禁喜出望外,因为这密法正可以消除他的痛苦,将体内的两股真气融合为一!欣喜之余,他又朝那具枯骨拜了拜。心道:既得了前辈的功法,我当立即遵其遗愿,将其尸骨掩埋在剑冢内,以免其暴尸于光天化日之下!!

空谷寂静,夜凉如水,皓月当空挂在了崖壁的顶端,一人一猴一冢沐浴在皎洁之下。清风阵阵吹来,它吹拂着诸葛行宗的衣袖,同时也吹动了他的心绪。因为这剑冢内竟然有一张图,一张古滇国的藏宝图!诸葛行宗对这张藏宝图并不感兴趣,但剑冢内却有令他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剑,一柄绝世的好剑,那就是“胜邪剑”。传说这是春秋战国时期铸剑大师欧冶子所铸,因铸剑之时便觉此剑内透邪气,每铸一寸,邪长三分,故只铸半截,却已邪气凛然,所以取名“胜邪”,又叫“残剑”。吴王阖闾得此剑,纵横沙场,无往而不利,而后竟身死殒命,其子孙亦皆断绝!

天下御剑高手必爱剑,其后亦多死于剑。消逝的是肉体,追求的却是本真,周正南如此高深的武功仍难以逃脱这一宿命,虽死亦不想名剑淹没于世,故立此剑冢以待有缘之人!诸葛行宗提剑在手,只觉一股悠悠的邪气透出剑身。由于他适才运行“周天密法”,只觉得一股真气在体内流转,如今宝剑在手,他随手便挥了出去,只见一道剑气划破长空,对面的崖壁上竟然出现了一条深深的剑痕。他不禁吃惊地望着手中的剑,天地本不全,今他以残躯御残剑,真乃是相得益彰!

诸葛行宗惊讶之余,也不禁有些黯然神伤,纵使自己得此神兵,奈何困于此谷之中,终难再重见天日!

时光流逝,诸葛行宗终日只是练功,他体内的那两股真气也慢慢被吸纳进了丹田之中,除了练功,闲来无事他便同猕猴一起玩。

转眼一月有余,这一日诸葛行宗正伫立崖边凭山眺望,但见碧空如洗,山顶树木苍翠,对面山间飞瀑直下,几只飞鸟盘旋追逐,好一派秀美的山色。

就在他陶醉其中之时,突然听到有人的呼喊声在山间不断回荡,这不禁令他兴奋起来!循声望去,目力所及,只见斜下方的峭壁之上竟然有几个黑点儿在不断地蠕动。原来是几个人正在岩壁上穿行,只见他们半裸着身子,每个人身上都套着一捆藤索。

藤族,苗疆土著的一支,部族人数稀少,常居住于潮湿的山洞之中。相传其祖先为蟒种,生性凶猛,力大无穷,身长逆鳞,纵跳如飞,以蛇兽为食。蜀汉以前皆居住于汾水西南,因诸葛亮火烧藤甲兵,致使其族人几欲灭绝,只有少数妇孺逃出避祸于哀牢山中,平日以藤为衣,登山渡水如履平地,因为极少出山,所以不为外人知!

诸葛行宗自小便听说过藤人,但他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真的能见到藤人,更没想到会被他们所救。因为他姓诸葛,是诸葛孔明的后人,可以说是藤族的第一大仇家!

这里只是一个很原始的部落,夕阳西沉,男人们都陆续地从外面采猎回来了,女人们则忙着清理猎物做饭,一群大大小小的孩童互相追逐着嬉戏玩耍。

见有陌生人到来,首先围上来的是孩子们,因为他们的好奇心最强。诸葛行宗其实并不讨厌他们像看异类似的看他,因为他曾经也是个孩子,他的好奇心同样很强,即使如今他的好奇心仍然很强。他好奇的目光落在了广场中央的柱子上,那上面绑了一个年轻的女孩,由于她头发蓬乱根本看不清面貌,身材苗条但却只有几片藤叶包裹,看样子也就十五六岁的样子。他毕竟也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初见这等光景也不由得脸红耳热。

诸葛行宗疑惑地问身边的人:“这位大哥,那柱子上的女人是怎么回事,她脚下还堆着柴草,难道要烧死她不成?”

“不要多管闲事,那是个不祥之人,明天一早就要将她祭天了,你休息一晚,速速出谷去吧!”那人神色慌张地提醒道。

但诸葛行宗向来是爱管闲事的,尤其是能勾起他好奇心的闲事。因为他知道:那个女子并不是什么不祥之人,只不过是一个牺牲品罢了,当多数人达成一致利益的时候,那么他们说什么都是正确的!藤人虽然淳朴但仍然还是野蛮的。

诸葛行宗没有再说话,只是跟随那位大哥继续往前走。一路走过来,不时听到有啜泣之声从路边的茅草屋里传出来,他好奇心再起,终于忍不住再次开口问道:“这哭泣的都是些什么人呀?”

那藤人突然正色道:“你这人好无道理,难道不知道闲谈莫论人非吗?你知道的越多死的就会越快!”

夜色深沉, 子规悲啼,诸葛行宗突然睁开眼睛,他并不是个猥琐的人,但此时他的脑海中却不停闪过那具半裸的胴体。如此婀娜的身体若被炭火烧焦确实太可惜了!

月光下一道人影快速地闪动,几个起落便到了广场中央。柱子还在,柱子上的人也还在,不过她并没有任何的反应,就像死人一样静静地在那里挂着。诸葛行宗果然还是来了,他将那个女孩儿从柱子上解下来,轻轻撩起她的头发,朦胧的月光下一张清秀的脸映入他的眼帘,虽然看起来有些憔悴,但仍然难掩她五官的精致!

诸葛行宗低声呼唤道:“醒醒,醒醒,你还活着吗?”

只见那女孩悠悠地睁开眼睛,“你…你是什么人?”她一副惊慌地表情。

诸葛行宗赶紧伸手捂住她的嘴巴,不住地摇头,示意她不要大声说话。

“不要惊动其他人,我们得先找个安全的地方!”诸葛行宗附在她的耳旁轻声说道!

那女孩轻轻地推开诸葛行宗的手,羞涩地点了点头,随后轻柔地说道:“我知道一个安全的地方,但是我一点力气都没有,根本就走不动!”

“没事儿,你指着路,我可以背着你。”说着,他便蹲在女孩儿面前,让她爬到自己背上来。女孩儿先是犹豫了一下,随后便趴在了他的背上。诸葛行宗只觉得两团软软的东西压在了他的背上,一股酥麻瞬间流遍了全身,一颗年少的心不禁荡漾起来。接着他便心里暗骂自己非君子所为,正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一缕月光自山洞的缝隙射进来,洞内铺着柴草,诸葛行宗将女孩儿轻轻地放下,随后便从破烂的衣袖里掏出来几个野果递给她。她双手接过野果,旁若无人地大嚼起来,显然她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吃东西了。诸葛行宗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她。

果子一下肚,女孩儿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干嘛这么看着我?”她抬眼看了一眼诸葛行宗,脸一红便低下了头,少女的羞涩立时浮现在眼前!

“咳咳”,“那个,还没请教姑娘芳名?怎么会落的如此行径?”诸葛行宗略显尴尬地问。

“我叫阿布阿紫,今年十六岁,并不是藤族的人,前两天瞒着家里人出来玩,迷路了才到这里的,谁知这两日他们部族丢失了好多孩童,因为我是外来的,他们便说是我给他们带来的灾祸,是个不祥之人,所以就将我绑在了广场的柱子上,说要明天烧死我来祛除厄运!”说着,她的眼泪便扑簌簌地落了下来。

诸葛行宗见她哭得梨花带雨,顿时让他起了怜惜之情:“原来如此,怪不得沿途听到茅草屋内传出阵阵哭声。阿紫姑娘你不必难过,我是从南蛮部族来的,叫诸葛行宗,我一定会帮你洗脱清白,带你安全离开这里的,这两天你先在此安身,我去调查清楚你就可以出去了!”

“诸葛大哥,明日我们逃出去便是了,何必要冒着危险惹此麻烦呢?”阿紫担心地说。

诸葛行宗沉吟了一下:“昔年,我祖父诸葛孔明平定汉中之时,火烧藤甲兵,致使阳寿折损。今其族人又救我于危难,古语有云:受人滴水之恩 当报以涌泉!何况他们又是以德报怨!”

就在此时,外面突然传来一声儿童的啼哭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