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山的蚍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家伙想钱想疯了吧!
听起来让人很有憧憬,然而真正实施后可能未必尽如人意。
从那些乡民眼中闪烁的激动光芒,萧玉若知道此事基本确定。
陈平笙又把具体细节和用工酬劳讲了一遍。
明天清早便可正式开工。
待人群散去后,他又单独跟赶来的荀国碰了个面。
纪念馆落成后,宣传是大事。
不管在任何时代,没有造势能力。
再好的东西也很难被广大民众熟知。
更何况古代的信息流通闭塞。
哪怕是两个县城相隔一座山,登城发生的大事至少要一两个月才可能传到樊城。
所以,他计划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体。
有了媒体以后,便能把樊城更好包装起来。
只是目前他身边读书人太少。
办媒体就要有专业的人才写文章。
还要进行印刷发行等业务。
这件事筹办起来比重建矿场难度更大。
还好荀国是个头脑非常灵活之人。
听了一遍他的计划,大致已经了解基本操作要点。
“大人的计划甚好。”
“有了这份报纸后,樊城很多消息都能快速传递到外面。”
“也便于那些外地商人,了解咱们的特产。”
“可仅凭手下一支笔想写那么多文字恐怕很难办到。”
“若招揽足够的书生秀才,又是一笔庞大开支。”
“这是最为头疼之事。”
陈平笙嘿嘿一笑,“荀夫子不必发愁。”
“此事我早做过计算,目前能写文章的人只要五六个就够了。”
“至于其他事找些妇人也能完成。”
“真的吗?”
荀国听起来有点难以置信。
按照陈大人所言,要在县城发行报纸的话。
就一个樊城至少五千份起步,这还是最保守的量。
再把报纸发行到附近的县城,所需的量自然更庞大。
五六个人即便日夜不睡,也不可能完成如此庞大的任务。
“我陈平笙何时打过妄语。”
“你们只要写出足够精彩的内容即可。”
“其他事都容易操办。”
说完他把一张活字印刷的图样摊在桌面。
目前这个时代还没有人研究出这门技术。
他也算借前人的智慧,造福今人。
听到他的讲解后,荀国激动地屈身下跪。
别人或许不清楚陈大人此举做了多大贡献。
作为读书人荀国太明白了。
并非普通百姓不愿意读书识字,主要是书籍的流通性太小。
基本都掌握在贵族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