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望的过路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而关于藩王制度,要说变化最大的便是朱棣统治时期。
造成变化最大的一点,便是藩王手上没有兵权了。
但话说回来,大明的江山被朱元璋打下来了,现在需要有人要守护国门,防御外敌侵扰。
这些都是需要藩王做的,但他们现在手上没有了兵权,自然也没什么作用了。
毕竟朱棣自己本身就是借着清君侧,然后依靠藩王兵夺权的。
当他上位之后,自然意识到了清君侧的威力。
为了避免其他藩王有样学样,当他掌权之后,碍于自己的名声,朱棣不得不顾及皇家的颜面,便是将皇室宗亲制度的年俸禄拔高。
放在集团这个例子上的话,就是相当于藩王们手上拥有了更多股份,但是失去了部分的决策权。
这种情况下,藩王们自然不会多说什么,毕竟得到的更多。
朱棣得权,藩王们有钱,两者似乎达成了一种无声的默契。
这就是朱元璋统治时期,和朱棣统治时期,宗亲制度最大的不同。
朱棣统治下的藩王,如果一定要说利弊关系的话,那就是弊大于利。
毕竟朱棣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手中的权利,只能用更大的利益堵住藩王们的悠悠众口。
这些藩王对于国家而言,毫无作用,只是一味疯狂吮吸国家的血,久而久之,他们只会沦落为疯狂的吸血鬼。
而朱元璋之下的大明,早就定下了不能废除宗亲制度的祖宗之法,所以最多也是小小修改一番,本质上还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反而越拖越严重,直到拖到大明覆灭。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未来大明的覆灭,很可能就是因为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前后定下,又反复修改皇室宗亲制度造成的。
听到这里,马皇后就是犯难了。
供养吧,大名未来可能会因此而覆灭。
不供养吧,藩王们未来势必会造反。
这看上去,根本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啊。
而更让她无奈的是,根本想不到除了这两个办法之外的第三个办法啊
这也是朱元璋从朱标口中听到,他和朱朔在诏狱内的谈话内容后,一直愁眉不展的原因。
甚至因此,朱元璋将大臣们上梳弹劾胡惟庸的奏疏也扔在了一边,置之不理。
毕竟胡惟庸再怎么独揽大权,飞扬跋扈,在朱元璋眼里,也不过是自己手下随时都能杀掉的人。
对他来说,解决胡惟庸问题的办法很轻易就能想到,并且还不止一个。
所以对于胡惟庸,朱元璋暂时只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他还得让胡惟庸给自己做事情,其头疼的程度远远不如皇室宗亲制度。
因为到现在,朱元璋没有想出一点思绪,想出来的要不就是和朱标想的一样,要不就是弊端更大的办法。
旋即。
马皇后缓缓站起身,将手搭在朱元璋的肩膀上,开口安慰道:
“重八,既然想不出来就别这么为难自己了。”
“实在不行,召集文武大臣们商议一下。”
“尤其是那些文官,他们不是最会说了,看他们对此等难题能相处什么良策。”
“解铃还需系铃人,谁提出来的问题你问他,他能提出来怎么可能解决不了?”
听到马皇后的话,朱元璋心底苦笑一声。
宗亲制度最大的收益者是他老朱家的皇室成员,这件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甚至算得上是家事。
将宗亲制度的问题公之于众,与一众大臣们商议,不是在告诉那些大臣,自己连家事都处理不好吗?
他又何尝不懂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道理,不到万不得已,朱元璋还真不想与那些咬文嚼字的大臣们商议。
但是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想到这里,朱元璋眉头就是皱了起来。
忽然,他嘴里喃喃自语,解铃还需系铃人???
当即眼前一亮,大笑着说道:
“哈哈哈,对啊,妹子你说的太对了!”
“解铃还需系铃人,这话咱怎么就没想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