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不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临江屯成立了学校,说是学校,只不过是地主上交的厢房,两边住人家,中间一间做教室。
桌椅板凳是大家伙凑的!五花八门,啥样的都有。
老师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学究,以前给许家当过私塾先生。被许言举荐,成了临江屯唯一的一位教师。
老学究姓谢,大名谢众山,外号谢歪歪嘴。一辈子就喜教书育人。
学校成立的第一天,谢众山早早起来,郑重其事的把自己拾掇一番,夹起书本上课去了。
他走到房门外面,威严的咳嗽了一声,推开房门走进去一看,屋里空荡荡的,一个人影都没有!
他庄严的一步步走上三尺讲台,把书本放下了, 扫了一眼下面的桌椅板凳,长叹了一声:“哎,少年强则国强啊!”
谢众山从讲台上下来,走家串户去了。
对于有知识的人,人们通常都是比较尊重的。
谢众山每到一家,都会被当做上宾让座喝茶,但一说到让孩子上学,就都摆手拒绝了!
“八九岁的孩子,刚能帮家里干活了,念的那门子书,那玩意又不能当饭吃!不是俺驳您的面子,是真没那闲工夫!”
几乎每家都这么说,老先生都有点绝望了,整整走了一天,一个学生都没有动员来。
第二天,谢众山又早早的来到学校,走进教室一看,依然一个学生没有,他走下讲台,垂头丧气的往外走,打开房门一看,外面整齐的站着一排。
是栓柱把他家的五个孩子都送来了。
孩子高矮不齐,胖瘦不一,年龄有大有小。
但谢众山看见这几个孩子,眼眶还是潮湿了,他把外面挂着的大钟使劲敲了三下,大喊了一声———上课喽!
第二天, 学校的孩子又多了一位,小胖墩。
他一进来,就急忙坐到长乐的身边,用手遮着嘴说:“你咋跑这来了,我去找你玩,你没在家,念啥书啊,我爹打我,我都不念,咱俩上江边抓蛤蟆去啊!”
长乐瞪他一眼,继续听老师讲课去了。
仅一天的功夫,谢众山发现,刘家的这几个孩子不简单,没有一个不认识字的,就连最小的光宗都认识不少。
这肯定都是栓柱的功劳,尤其那个小丫头长乐,大字写的也漂亮,都能当小先生了。
第二天,学校又来了几个孩子,都是一个大的 ,带着两个小的 。敢情是拿学校当托儿所了。
有孩子能来就行,谢众山也不计较那么多了,学校里面一天呜嗷嚎叫,倒是十分热闹。
小胖墩图热闹,每天跟在长乐后面,也跑来上学了。
大人也看出了门道,学校里人多,孩子都愿意在这玩!
几天的功夫,教室里面坐满了。
冬天,教室里有火炉,烧的暖和,孩子们大的领着小的,都来上学了,从六七岁到十二三不等。
谢众山只能因人施教。
可一到夏天,孩子们都不来了,帮家里种地,看孩子,放猪。就没工夫念书了!
临江屯的孩子们冬天念书,夏天放猪!
………
屯子里成立了互助组,几家人家一组,自行组合。
刘老三和他二哥刘成商量 ,咱哥俩肯定一组,也得把大哥带上 ,毕竟李栓柱看病行,种地就是个门外汉了。
刘成不敢答应,要回家和金玉商量。刘老三看见他二哥的怂样,打心眼里瞧不起他。
“啥都问媳妇,自己就不能当家做主?亏你也是个老爷们!”
刘成不敢还嘴,他这个弟弟说话嘴上没个把门的,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刘老三回到家,对他媳妇说,要成立互助组了,大哥家干活的人少, 李先生又不擅长种地,咱家和大哥一组了。
他媳妇撇撇嘴:“你二哥入不入组啊?”
刘老三白愣了他媳妇一眼:“你管他干啥,都分家另过,自己过自己的日子。”
“就是啊,自己过自己日子,你大嫂有人管,你操那么多心干嘛?谁不知道他家吃饭的人多,干活的人少,跟他一组,不擎等着吃亏吗?你二哥奸,就你傻!”
刘老三瞪了他媳妇一眼:“你家人多啊!不就我老哥一个呀!你就是老鸹落在猪身上,看见人家黑, 看不见自己黑,这回地多了,你也给我下地干活,老子这不养闲人!”
一听说让自己下地干活,他媳妇不敢吱声了。
刘老三吃过晚饭,去了刘大个家,他大哥斜倚在炕墙上,屋里半屋子人,老旱烟抽的满屋子烟气罡罡的!
刘老三一听话茬,都是找大哥家入组的。
李栓柱虽然不会种地,但他会的别人真不会,这几年,他给乡亲们看病,从来没多要过谁的钱,都穷,差一不二就行了。
钱没攒下多少,但人脉肯定积累起来了。人们平时欠他的人情,都想给他出点力。
“李先生,你就应个名就行,种地的时候,你把种子准备好,俺们就给你种好了,不用你出人。”
刘老三见大伙都拿李栓柱当香饽饽,倒不好意思张嘴说让大哥入伙了。
他在屋里坐了一会,和大哥道了别,就回家去了!
回到家,他娘赶紧问:“你大嫂同意和咱们一组了!”
“跟啥咱一组啊!我大哥家都成香饽饽了,大伙抢着要,我看好几家都有大牲口!”
果然,春种的时候,都没用李栓柱伸手,地就种好了。组里怕栓柱着急,第一个就给他家种的!
刘成和刘老三反而种在他大哥后面去了。
那小苗长的水灵灵,绿油油的,很是喜人,就是草苗一起长,铲了头遍,铲二遍,铲完二遍薅大草,一个夏天,四春领着大淘二淘和长乐,有时候,栓柱和光祖也来帮忙。
秋天一到 ,组里又头一份给刘大个收的秋,黄澄澄的苞米穗子放在搭好的苞米楼子里,就等着晒干磨碴子了。
今年收成不错,刘大个家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粮食,人们心里高兴,这分了田地就是好,以后再也不用挨饿了!
好日子总是过得飞快,一转眼,一年又过去了。
十九岁的七丫和十八岁的大淘,都到了找婆家的年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