喃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1玉簟(diàn店):光滑如玉的席子。
2兰舟:船的美称。《述异记》卷下谓:“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3锦书:书信的美称。李白《久别离》:“别来几春未回家,玉窗五见樱桃花。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4雁字:指雁群飞行时排列成“一”或“人”字形,称“雁字”。秋天雁回,相传雁能传书,所以“谁寄锦书”之后就说“雁字回时”。
5飘零:凋谢,凋零。
6闲愁:无端无谓的忧愁。
7无计:没有办法。
【释义】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词中先写清秋时节与爱人别离后,独上兰舟以排遣愁怀,西楼望月却恨雁久书。
再以两地相思之情如同花儿飘零、水流向东那样出之自然,来说明此情无可消除,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小令开头,通过景物描写,点出别离的时间是夏末秋初。“红藕香残”四字,造境深邃、显豁,它使我们看到初秋的野外,藕塘田里,残荷褪粉,水上漂浮的落红,错杂斑驳,俨然一幅初秋的景象。“玉簟秋”,进一步说初秋来临。玉簟是华美的竹席,颇有凉意,词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是说“玉簟”知“秋”。这句写词人的切身感受,说季节都更替了,而远去的丈夫未归,形影相吊,孤寂难耐,心头不免涌上缕缕愁绪。为了排遣思念的愁绪,词人只好水上泛舟。“轻解罗裳”的“轻解”是描写人物轻盈的动作,“罗裳”,暗示天气初凉。值得留意的是“独上兰舟”的“独”字,直率地写出了词人对丈夫的思念和自个儿的孤寂。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暑退金风的初秋,远不到落霜时期,何从谈雁呢?更何从生发出鸿雁传书的设想呢?切不可忽视词人水上泛舟。水上泛舟,也许惊动了双栖的鸳鸯,逐飞了双双鸥鹭,词人触景生情,遂发“河洲之想”。她揣度:丈夫一定会在雁阵横空、雍雍南翔的八九月间,给她寄回锦书的,在西楼的秋月下,她准会拆读丈夫寄来的锦书。当然,“秋月”还蕴含着夫妻的和谐,“西楼”更暗喻着丈夫和自己会如期重逢的。由此足见,词人和丈夫的感情的诚挚、笃厚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既是景语,也是情语。词人把怀人的感情和寓目的景物交织在一起了。飘舟的水悠悠地流着,浮游的落红掠目而过,这眼前之景,牵动着词人的吟魂,难免伤落花之飘零,叹流水之长逝了。不难看出,词人以水流花谢的眼前之景,宣抒了怜己怀人的离愁别绪。“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与晏殊的“欲寄情书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的辞意略近。晏写其与一油璧佳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遽相离后,鱼雁无缘,音书何寄?以己推人,彼此的情意只能暗自萦怀。而词人相思的是新婚之后“负笈远游”的丈夫,由于伉俪情深,一旦别离,两下相思,异地同怀,能不深切吗?但词人在“两地闲愁”句中偏著一“闲”字,乍看起来,把相思之情搅淡了,细加推敲,这一“闲”字,把相思之情撩拨挑逗得更加深切了。何以见得?词人在小令的结尾处写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深切的思念之情,弄得她消除不了,推卸不得,这不正是“闲愁”之苦的佐证么?小令后两句“才”和“却”的连用,写出感情由外向内的迅速转化。
全词不饰雕饰,明白如话,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