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171章 蔡京打出执政第一拳【1 / 1】

王文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蔡京深知,自己坐上了宰相的宝座,当然就要有所作为。这个“作为”,既有对国家和皇上的作为,也不能没有对自己的作为。不管对国家和皇上的,还是对自己的作为,都必须以皇上的高度信任和全力支持为前提。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徽宗总是说信任他,并且说朝廷的事只要不涉及皇位和国家命运的重大事项,一律由他和杨光华商量着办就是。当然真正“办”的是他蔡京。他一时还摸不清,这位青年天子,是不是真的这样想,是不是说话真的算数?所以他想用这样一种方式试探一下。因为禁止实行元祐法,是很敏感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引起皇上震惊的事,正如杨光华所分析的。倘若徽宗在这件事上都能放手让他干,那就说明徽宗说的是真心话,是真的信任他,也真的支持他,这样以后无论做任何事,他都可以真正放手去干。而至于引起一些反响,甚至不安定的因素,蔡京深信自己有能力也有手段,能够平息任何事件,并且能够巩固自己在徽宗心中的地位。

而今,徽宗果然说做一致,尽管有杨光华的从中相助,但主要还是蔡京自己发挥工于心计、能言善辩的优势和长处,真正赢得了徽宗的信任。也就是说,他要大展手脚的第一步是踢开了,所以他非常的高兴。他知道万事开头难,踢开这第一脚,预示着今后的路子虽然也可能还会有坎坷,也会有风浪,但这些都不重要。当他拿着徽宗签了名盖了玉印的诏书要离开垂拱殿的时候,心情是非常愉悦的,也是非常轻松的。他见杨光华在大殿门口相送,就对杨光华高高地拱了拱手表示感谢。他这个表示,只有他自己清楚,这是发自内心里的真诚感谢。他确实感激杨光华,也越来越佩服杨光华。他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坐稳宰相宝座,不能没有这个人的相助和加持。他暗暗地告诫自己:绝对不能得罪这个人,而是要把这个人发展成自己的铁杆儿盟友。他已经看得很清楚,杨光华没有权欲,也没有贪欲,是个既有能力有水平,有素养,又中交的人。他想起自己在这个年龄的时候,如果把当年的自己与杨光华来pk,自己真的不是对手,并且差距非常之大。

杨光华看着将要离开的蔡京,也拱了拱手,说:“蔡相,我现在还不知道您后续要有什么配套的措施和方案。刚才我们一起向皇上禀报的,那些配套措施和实施方案,包括对这道诏书内容的解释性的文稿,一定要快哦。同时呢,我建议呀,您是不是设立一个宣讲司之类的机构,比如说就叫讲义司吧,类似于太学院里授课或者专门的宣讲和讲座似的,这个机构呢可以常设,也可以作为临时的”。

蔡京一听,眼前一亮,顿时就觉得杨光华这个人真是满肚子的学问,满脑子的办法。这个办法非常好,不但能够培训官员,宣讲朝廷的重要政策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任务等等;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么一个机构,还可以提拔安排一批人。同时,他若亲自兼任这个什么司的首脑,又可以培养一批自己的门生,培植自己的势力,扩大自己的影响,这对他宰相来说岂不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事吗?如此想着,便说,“谢杨大人,谢杨大人!此法非常好,我马上就开始办。啊,对了,杨大人你说的这个讲义司啊,需要专门的人才,如果你有这方面的人才的话,你提出来,我把他安排进去。再就是,办起来之后,你在百忙之中最好能抽出点时间去讲讲课。你要是去讲课,保准会广受欢迎,也能给这项工作增色。”

杨光华心里明白,蔡京这是在投桃报李呢。同时,他也进一步看到了蔡京深不可测的心机和过硬的嘴皮子功夫。于是就说:“好啊,如果有合适的定当向宰相推荐。至于讲课嘛,我肯定非常愿意,只是我自己作不了主,得看皇上能不能同意了。到时再说,好吧?”

蔡京点点头,满面喜色、志得意满的回去了。

杨光华望着蔡京的背影,眼前浮现着蔡京那洋洋自得的神情,心想,既然你这么说了,那我就不妨安排两个人进去,这不是很好的机会吗?自己虽然在皇上身边,但从没有以职以权谋过私利,这回就沾你宰相的光吧。安排两个人在蔡京身边工作,可以替自己更多地了解蔡京的情况和动向,自己也就能更好掌控大局,把整个朝廷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掌之中。这么一想,他马上就想到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己太学院读书时最要好的同学火云,另一个就是跟自己同年中进士,并考取探花的余万金。

五天之后,也就是建中靖国元年十一月一日,这道弘扬熙宁变法精神,禁止实行元祐律法的诏书,连同配套的三个文件:一个是对诏书进行解释和说明的通报;第二个是弘扬熙宁变法精神的措施和实施方案;第三个呢,就是关于设立讲义司的决定。讲义司呢,暂时设在翰林院,讲议司的首脑叫提举,由宰相蔡京亲自兼任。在这个决定里是这样说的:设立讲义司的目的,是要宣讲熙宁、元丰年间已经实行了的法度、以及神宗想做却没有实现的目标。决定特别说明,将专门建设讲义司办公大殿。讲义司设两名副提举,品级定为正三品,下设五个专门机构,初定办公官员和讲义官员六十人。所属官员通过从全国选拔调入,由朝廷各主要部门推荐经宰相和皇上秘书考核后确定选用的办法确定人选。

从蔡京的主导思想来看,下发这一道诏书,是为了投石问路,也是为了摸清皇上的脉搏。现在对皇上的脉搏,蔡京已经摸清了,也已经把握的十分精准。那么接下来就是要落实这道诏书提出来的要求了。

诏书发下之后,最迫切的任务,一是要就皇上实行对新党和旧党,即变法派和保守派不偏不倚、阴阳调和,变为推崇并弘扬熙宁变法精神、禁止实行元祐律法,这种突然性紧急转弯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作出说明和解释,以消除人们思想上的顾虑和误区。

在蔡京让杨光华阅看诏书草稿的时候,杨光华就已经提出,对诏书下发之后将会引起的国人思想震动,特别是实行这一新的政策对国家将产生的重大影响,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充足的估计,并有周密的有力的应对措施。杨光华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就是因为他对此有充分的估计和判断。

杨光华向蔡京推荐的两个老同学,太学院毕业之后,火云被安排在广东梅州一个偏僻小县,先做县丞,后任县令。

宋代的县,也是有级别的。虽然都是县,但按照人口的多少、战略地位的重要程度,分为望、紧、上、中、下五个级别。上、中、下这三个中低级别的县,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只设县令;但望、紧这两个人口众多、战略位置重要的县,则由朝廷派遣官员前来跟县令共同治理,这个被朝廷派遣下来的官员,就叫知县。知县其实是朝廷派遣到地方锻炼的“后备干部”,所以并不是固定的,待有了一定的资历和业绩积累,就会被提拔或者调回京都任职。显然,知县的地位要高于县令。而火云所在的地方既偏僻又小,人口自然也少,更谈不上什么战略位置,所以只能算是“小”这个级别的,因此只设县令。火云就是当然的最高首长了。

余万金呢,因为是探花,所以安排的相对好一些,安排在扬州做了正七品通判。

接到杨光华给他们写的信之后,各自立即打点行装启程来到东京,待两人见面会齐后,商量好要先去拜见老同窗杨光华。

因为杨光华在信里没有给他们说具体安排做什么,什么职衔,什么品级。杨光华在信里只说,朝廷要给他们重新安排工作,对原来的工作抓紧做一下交接,具体情况让他们所在的原单位上级官员直接向中书省问询。两人都是一头的雾水。若在正常,到京城干什么都不知道,谁敢交接工作呀?可是他们都知道杨光华现在的地位和影响力,并且都知道杨光华正直公正为人厚道,所以他们基于对杨光华的深深信任,对这次工作安排寄予很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