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475章 赵世家4【1 / 1】

风波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力保穆叔

就在各国领导人在虢邑举杯同庆之时,却有人使坏,打破了这片祥和的气氛,他就是季武子。季孙宿继文子为卿,胁孟献子、叔孙穆子分鲁军,三桓各一;后又与子叔齐子勾结,四分鲁军。季氏、叔孙氏、孟氏、子叔氏各领一军,然叔老为季氏之党且不帅民,故季氏实掌二军。自此,叔出季处。

季武子居心叵测,悍然向莒国发动进攻。莒国气愤填膺,向在虢邑会盟的各国领导告状:鲁人伐我。公子围与赵武依法将叔孙豹逮捕以正视听。季氏的误作非为,使叔孙豹当下就被扣押,叔孙豹危在旦夕。赵武的助手乐王鲋找到叔孙豹,向叔孙豹索要贿赂,却被一生正气的叔孙豹断然拒绝。

叔孙氏家臣劝说宗主给乐王鲋一些好处来消弭灾难。叔孙豹说:"参加诸侯会盟以卫社稷。若用财货免祸,鲁国必然遭到进攻。这将为国家带来灾祸!"君子与小人,真是天壤之别,乐桓子恼羞成怒,暴跳如雷。赵武听说此事,深为叔孙豹的大义所感动,决定要给叔孙豹平反。乐桓子却跳出来告黑状:"鲁国背盟,若不处死叔孙,难儆效尤"。

赵武斥责乐王鲋:"临危不忘国家为忠;知难而不弃职守为信;为国而舍生忘死为贞。以忠、信、贞谋事为义。人以忠、信、贞、义,岂可处死甘于牺牲而谋国家,能不去爱惜吗臣子爱国家,大国不失权威,小国不被欺凌。若叔孙豹能得善终,足以引导为人臣者之为臣。如此,国家岂会衰败不救助好人、不处置歹人就是何以正法纪"见到上司如此明理,乐桓子只得点头称是,不再多言。

赵武在会盟中,向令尹围求情:"鲁虽有罪,然叔孙不逃避惩罚,也可谓畏大国之威,敬大国之命!赦免他,足以勉励各国臣子。如果楚臣在内不避责任,出外不避危难,您还会有什么忧患呢忧患就是由于不承担责任,拈轻怕重造成的。能如此,则无患也。不安抚如此贤人,又如何向他学习叔孙豹,可谓贤臣,赦免他,以慰贤人。

盟诸侯而赦免有罪、勉励贤人,谁不敬仰楚国何况国之疆界变化不常,前代的三王、五伯都曾发布政令,划定各国边境,并在那里设置官员守卫,建立标志,并清清楚楚记载在章程法令之上,谁越过边境,就将受到惩罚,即便如此,仍然难以使各国的边界永久固定。

虞之三苗,夏之观、扈,商之姺、邳,周之徐、奄。没有贤能的天子,诸侯竞逐,推举盟主,边境岂会不变边境上的城邑,归属不定,有什么常规莒、鲁两国争夺郓地,旷日时久。如果对他们国家没有大的妨碍,可以不去管。

这样,既避免了麻烦诸侯出兵讨伐,又可以通过赦免了善人,引导别人呀努力向善。希望您慎重考虑一下!"因赵武的坚决请求下,楚国答应赦免叔孙豹。

罕虎设宴

4月,虢之会结束。郑简公邀请赵武、叔孙豹到郑国都城参加国宴。宴会之上,罕虎以五献之礼迎接赵武。赵武赋诗《瓠叶》,罕虎一知半解,便去请教叔孙穆叔,叔孙穆叔说:"赵孟尊礼,您还是用一献之礼招待他吧!"罕虎发自内心的对这位贤臣的崇敬,在享礼时,还是命礼仪部门准备五献礼器厚待赵武。

赵武坚持不逾制,对子产私论:"我已经向赵氏家宰请示过了,只用一献。"为避免场面尴尬,子产劝侄儿不要太为难客人,子皮同意,撤去多余的四献。礼毕,赵武、叔孙豹与郑国君臣们开怀畅饮。一群贵族在酒宴中以吟诗为乐,不亦乐乎!趁着酒劲,赵武赋《常棣》,对罕虎、叔孙豹称兄道弟:"咱们兄弟几个亲密无间,不用去在乎世俗之人如何看待!"

一生谨慎的赵武很难得说出这样的话,叔孙豹、罕虎、公孙侨及曹国的使臣都举杯下拜:"我们这些小国就是仰仗着您这样的君子才得以免除战祸!"酒宴之中,大家都喝得兴起,赵武借故逃席而出,又似乎换了个人,诺诺私语:"我永远也享受不到这样的快乐了!"

天子劳之

听说会盟圆满结束并在郑国罕氏那里住下,周天子便派刘定公去慰劳赵武,并邀请赵武在洛水边小住。刘子夏赞美赵武:"大禹之功绩千古传颂,如果不是他,我们的先人恐怕都葬身鱼腹了你我穿戴礼帽、礼服,治理百姓,协调诸侯,这也都是大禹的功劳!你为何不远承大禹之功而护佑百姓呢"

赵武恭敬的回道:"只恐犯下罪孽,岂敢有他图我们这些人苟安于世,朝不虑夕,哪有什么长远计划啊"刘定公默然……刘定公回到周都,面见周景王,说起赵武:"人越老就越会精明,赵武却不一样,他倒是在犯糊涂!作为正卿,代表晋侯主持会盟,却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忙碌于行伍之人。这是主动抛弃神明与百姓。

神明不保佑,百姓不拥戴,怎么能够长期生存下去我看,赵孟活不过今年!"

贤臣驾鹤

年仅50岁左右,赵武却显得异常精力交瘁,身心疲惫,着实令人担忧。叔孙豹、刘子夏、赵针的"乌鸦嘴",给赵武的生命蒙上了阴影。赵武还是如日常办理公务,主持朝政,尽管有韩起、魏舒的全力辅佐,却难以改变现状。

平公的荒诞、公室的腐朽、卿大夫世家的强横都令赵武厌倦。此时的赵武逐渐怀旧,思念起英年早亡的晋悼公,怀念起士燮的谆谆教诲,回忆起韩厥的句句嘱托。曾经的赵武,立志要做一个振兴国家的贤臣,然而现实让他失望,原来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此时的他无比希望再逢悼公,面对众多棘手的社会矛盾,体会到曾经的范文子何以"先天下之忧而忧",乃至忧愤而亡。公元前541年冬天,当一切农务已经结束,晋平公领诸卿大夫举行祭祀(烝祭,祭祀后稷)。后平公领诸姬大臣祭祀唐叔虞、曲沃桓叔等先贤。

而赵武离开喧嚣的晋宗庙,带着寥寥的几个嬴姓族人往南阳(今河南获嘉县境),祭拜伯益、造父。男丁的稀缺更使赵武回忆起曾经那个家盛族大的赵氏,勾起幼年那惨不忍睹的往事,回忆起楼婴被驱逐;母亲赵姬的构陷;原同、屏括的被杀;族人几被残杀殆尽,封地被剥夺……这些年呕心沥血的赵文子为晋国的稳定与强盛付出了太多,然而平公的少不更事;晋国的潜在危机;郑、卫、宋等的繁杂事务,一系列的政务几乎熬干了他的精力。

赵武辞世。讣告传来,举国哀悼,晋平公亲为这位一心为国的正卿发丧,郑简公听说赵文子去世,也亲往晋国参加丧礼。赵武之子赵成在韩起的协助下,继承父亲之卿位,统帅赵氏。

至此,悼公朝的精英只剩韩起,韩起升为正卿,缅怀赵武,任命赵成佐中军,以图巩固诸卿和睦,赵氏与韩氏完成了权利的交接。晋国的霸权再度削弱,堕落的韩起最终与其余诸卿沆瀣一气,对晋国一切资源进行瓜分。潜移默化中,晋国的分裂在赵武死后大大加速了。

因为赵武为政期间的作为,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声望、赞誉和威信,赵氏也藉以提高了其影响力,这对赵氏的发展和壮大来说可谓遇到了良机。可以看出赵武的为政之路与其祖赵盾不同,他一反其祖之专制、狠辣、凌厉,表现出来的是温和、忠信、礼义、谨慎,除了其性格原因,不得不说这与赵氏曾经的中衰有关,赵武作为赵氏唯一的幸存者,他经历了很多的苦难,也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因此表现出来的就是这样一面。

赵氏之后世族人将赵武的一生总结为:"昔先主文子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为正卿,有温德以成其名誉,失赵氏之典刑,而去其师保,基于其身,以克复其所。

天津师范大学白国红教授也认为:"赵武时期是赵氏家族韬光养晦的时期。"正是如此。而赵武的韬光养晦也使得赵氏最终又傲然屹立于晋国,并再次成为与其余五大卿族平起平坐、甚至有超越。

史料记载《左传》上并无屠岸贾其人,造就赵孤的元凶是赵武的母亲、赵朔的遗孀庄姬。庄姬与赵朔的叔叔赵婴私通,赵婴被赵同、赵括驱逐到了齐国。公元前583年,下宫之难,赵庄姬、栾氏(栾书)、郤氏(郤锜)诬陷赵同、赵括谋反,一起被害。韩厥为了报答赵衰之恩,向晋景公推荐赵庄姬与赵朔的儿子赵武承袭赵氏家族。

《左传》与《史记·赵世家》的不同点:赵朔、赵婴没有被杀。赵庄姬不是受害者,而是加害者。没有赵氏孤儿最核心的关于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的故事。《史记·赵世家》是根据战国时期赵国的史料写成,古今很多学者认为这些史料不真实,是赵国君王避讳祖先的污点,《左传》的记载才能反映事情的真相。

一个旁证是赵同、赵括在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3年之间都有活动的记载,所以他们应该死于公元前583年,即《史记·赵世家》记载的赵武复仇之年。赵武,又称赵文子(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41年)、赵氏孤儿。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大夫赵盾之孙、赵朔之子,母为晋成公之女,晋景公的姐姐,史称赵庄姬(《史记·赵世家》记载为晋成公之姐,并非事实,属司马迁之误)。世人尊称赵孟,春秋时代晋国的执政大夫。赵氏为晋国世族,其曾祖赵衰为晋文公时大夫,曾辅佐文公成就霸业。

其祖父赵盾,作为晋国的执政大臣,历事襄公、灵公、成公三朝。其父赵朔在晋景公时,继任大夫之职。其子赵成,字景叔,谥赵景子,其孙赵鞅。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担任司寇的晋国大夫屠岸贾,图谋作乱以控制晋国政权,决计首先消灭赵氏势力。

于是就借口赵穿(赵盾的族弟)曾刺杀晋灵公,其责任在于赵盾,便背着晋景公擅自发兵攻打赵氏于下宫,诛杀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灭了赵氏全族。赵朔的妻子是晋景公妹妹的,当时怀有身孕,逃进王宫躲避。过了不久,生下一男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氏孤儿赵武。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当时,屠岸贾曾进宫搜索孤儿,赵朔妻把孤儿藏进裤档里,祝告说:"赵家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果然在搜索的过程中,孤儿就没有出声。后来,孤儿终于被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辗转救出宫来。公孙杵臼为此献出了生命,程婴带孤儿藏匿到山中。

(今山西盂县有藏山,相传即为当时程婴藏孤之处;今山西忻州市西郊和垣曲县中条山也各有一处藏山。按:灵公、景公尚都于绛,即今山西翼城县,藏孤之处不宜距国都过远,当在今晋南境内,故似应是垣曲县中条山的藏山)。

15岁时,在年高望重的晋大夫韩厥等人的努力下,晋悼公为赵氏昭雪,平反了冤狱,发兵攻灭屠岸贾,并尽灭其族,立赵武为大夫,恢复了赵氏的土地封邑。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赵武担任正卿,主持晋国国政,代表晋国到宋国的国都商丘出席了弭兵大会。这次弭兵的建议是由宋国大夫向戌提出,而实际上体现了赵武偃武修文的政策。

他一贯主张减轻各诸侯国对霸主的贡纳,加强礼仪方面的要求,各国都循礼行事,即可维持一个和平的局面。早在晋平公十年(公元前548),他耖。说过:"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若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以靖诸侯,兵可以弭。"

所以,向戌提出弭兵建议,晋国首先响应。在会盟中,赵武处处表现出息事宁人的态度,重信义,崇礼让,使弭兵活动取得了实际成效。

弭兵大会由晋、楚两国联合发起,共有晋、楚、鲁、宋、蔡、卫、陈、郑、曹十国代表出席。大会约定晋、楚两国息兵停战,共作霸主。主持晋楚弭兵大会,是赵武平生所参加的一次重大政治外交活动。这次活动不仅扩大了赵武在诸侯国之间的影响,也增强了赵氏在国内的政治地位。

晋平公十三年(公元前545),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国。经过一番对当时晋国政治形势的考察和研究,延陵季子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说,"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矣!"后来事实证明,延陵季子的论断完全切合实际。

赵武执政期间,在内政外交上都奉行稳妥平和的政治路线,虽然没有十分突出的建树,但保存了晋国的实力,维持住晋国的霸主地位,在与楚国抗衡中并未明显处于下风,还是有值得称道之处。

故晋大夫祁午曾对赵武说:"师徒不顿,国家不罢(疲),民无谤言,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为了维护弭兵的成果,赵武曾"再合诸侯,三合大夫",多次会盟。就在他去世那年(晋平公十七年),还与楚、齐、宋、卫、陈、蔡、郑,许、曹等国在虢(东虢,在今河南郑州市北古荥镇)地会盟,重温宋国会盟时达成的协议,维护各诸侯国之间的休战状态。

可能是与早年的颠沛流离有关,赵武晚年总觉得心身俱衰,委顿之色溢于言表,如对周王室使者刘定公说:"吾侪偷食(苟且偷生),朝不谋夕。"对秦国公子后子说:"朝夕不相及,谁能待五(年)"自感劳瘁,倦于勤政,应答宾客之际,流露出天年不永的症兆。

这和他婴儿时期的传奇经历相映成趣,增加了他一生的戏剧性,为史书大书特书。赵武死后,谥为文子。赵武以后三世至赵襄子,韩、赵、魏灭智伯,三家分晋。

赵景子(出生年月日不详-公元前518年):嬴姓赵氏,名成,谥景,故史称赵景子。其排行为"叔",故又称赵景叔。春秋时期晋国卿,正卿赵武(赵文子)之子,公元前540年─公元前518年为赵氏宗主。其子为赵鞅(赵简子)。

问子产

公元前543年,郑国的卿良霄(字伯有)专权,被驷带、公孙段等诸大夫群起而诛杀。到了公元前535年,传说良霄死后变为厉鬼作祟,郑人互相惊扰,以为"伯有至矣!"同年,郑国执政子产去晋国,赵景子问他,说:"伯有还能做鬼吗"

子产说:"能。人刚刚死去叫做魄,已经变成魄,阳气叫做魂。生时衣食精美丰富魂魄就强有力,因此有现形的能力,一直达到神化。普通的男人和女人不能善终,他们的魂魄还能附在别人身上,以大肆惑乱暴虐,何况伯有是我们先君穆公的后代,子良的孙子,子耳的儿子,敝邑的卿,执政已经三代了。

郑国虽然不强大,或者就像俗话所说的是"小小的国家",可是三代执掌政权,他使用东西很多,他在其中汲取精华也很多,他的家族又大,所凭借的势力雄厚,可又不得善终,能够做鬼,不也是应该的吗"折叠归阎田公元前533年,周王室的甘邑人和晋国的阎嘉争夺阎邑的土田。晋国的梁丙、张趯率领阴戎进攻颍地。

周天子派詹桓伯去谴责晋国说:"我们在夏代由于后稷的功劳,魏国、骀国、芮国、岐国、毕国,是我们的西部领土。到武王战胜商朝,蒲姑、商奄,是我们的东部领土。巴国、濮国、楚国、邓国,是我们的南部领土。肃慎、燕国、亳国,是我们的北部领土。我们有什么近处的封疆领土

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建立同母兄弟的国家,用来护卫周室,也是为了防止周室的毁坏衰落,难道只是像不用的东西因而就抛弃了它先王让梼杌住在四方边远的地方,来抵御山中的精怪,所以允姓中的坏人住在瓜州。伯父惠公从秦国回去,就引诱他们前来,让他们逼迫我们姬姓的国家,进入我们的郊区,戎人于是就占取了这些地方。

戎人占有中原,这是谁的罪责后稷缔造了天下,现在为戎人割据,不也很难吗伯父考虑一下,我们对于伯父来说,犹如衣服之有帽子,树木流水之有本源,百姓之有谋主。伯父如果撕毁了帽子,拔掉树木塞断水源,专断并抛弃谋主,即使是戎狄,他们心里哪里会有我这天子"

叔向对韩宣子(韩起)说:"文公称霸诸侯,难道能改变旧制他辅佐拥戴天子,而又加上恭敬。从文公以来,每一代都是德行衰减,而且损害、轻视王室,用来宣扬它的骄横,诸侯有三心二意,不也是应该的吗而且天子的辞令理直气壮,您还是考虑一下。"

韩宣子心服。周景王有姻亲的丧事,宣子就派赵成到成周吊唁,而且送去阎邑的土田和入殓的衣服,遣返在颍地抓到的俘虏。周景王也派宾滑抓了甘邑的大夫襄来讨晋国的欢心,晋国人对他加以礼遇而放他回去了。

赵鞅(古本《竹书纪年》载简子卒于晋定公十七年,为公元前458年,《春秋左传》载简子卒于晋定公三十七年,为公元前475年),世称赵简子,又名志父、赵孟。春秋末期晋国六卿大夫之一,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