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十八章 曾许人间第一流(六)【1 / 1】

叶落尽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语出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嘉礼元年某月某日,松兹府,坡凉地界,高家祠堂。

高家祠堂的守祠人已经记不清在这座祠堂里待了多少年头了,人们平时都喜欢叫他守祠人,调皮一点的孩子总是喊他老瞎子。

名字么,他也快忘了曾经一个名为高孤的少年。

这天那位叫做高孤的守祠人,做了一场梦,梦中的他回到了少年时,在梦里他回到了那个回不去的幼时学堂。

梦中,穿着粗布麻衣的幼时高孤,站在学堂的窗口听着教书先生讲解着《千字文》。高孤出生于大楚王朝一个农户家庭,他的家庭不与那些世族豪门相比,就单单是放在普通农户之间都算做贫穷的了。

那时的农村人并不重视稚童的学业,认为与其让他们把时间浪费在学堂上,不如早早务农,为家里分担压力。高孤的母亲也是一位质朴的农村妇女,在高孤三岁之前,高孤的父亲便撒手人寰了。

高孤的母亲在结识高孤的父亲之前,有过一场婚姻,那时高孤的母亲嫁给了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当少夫人,可是婚后不久那位少爷便病逝了。得亏地主人也心善,并未过多为难高孤的母亲,只是碍于地主太太的压力,将高孤的母亲逐出家门。

对于那个年代,高孤的母亲无疑是幸运的。高孤的父亲并没有嫌弃高孤母亲的过往,与她喜结连理。

可好景不长,天不遂人愿。高孤的母亲在接连两任丈夫的逝世后,似乎就明确了她克夫的命格,无人审判她,但大家却都心照不宣。

此后高孤的母亲便独自拉扯高孤,直到有一日,高孤在田间玩耍时,无意间听到学堂里蒙童的书声朗朗,初次听到这种陌生声音的高孤彻底对这声音着迷了。

而后高孤每天都会前往学堂“旁听”,那位教书先生似乎也发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却也不阻止这种“偷听”行径,甚至在学堂外的大榕树树荫底下放一个小板凳,以便高孤能踏上板凳从窗口看到学堂内的光景。

有一回高孤的“偷听”行为被高孤的母亲发现,高孤的母亲逮住高孤就是一顿痛打,并向教书先生致歉。教书先生不以为意,反倒是询问道:“为何不将孩子送入学堂。”

高孤的母亲只是尴尬一笑,然后对着教书先生说道:“地里的麦子快熟了,要农忙了,各家都缺少青壮,也该让孩子早点学着干农活,您的学堂最近也退了不少学生吧。”

教书先生尴尬一笑,但是看着高孤那似乎渴望着什么的眸子,鼓起勇气说道:“我可以不收学费的,而且农忙的时候我也可以去帮忙。”

高孤的母亲以一种怪异的眼神看着他,说道:“还是算了吧,你们这些夫子,都是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家伙。”

“你连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都知道?”教书先生询问道。

“就允许你们这些教书的人知道?怎么,瞧不起我们女子。”

教书先生尴尬一笑。

“一看就是个愣头青,啥事都不会,就光顾着笑。”高孤的母亲掩嘴轻笑。

不等教书先生回话,高孤的母亲继续说道:“我年少时在家父的鞭策下曾读过一些书,还曾当过一段时间的阔太太哩。”

“既然您是读过书的,不应该更加认识到书上的事理对孩子的重要性吗?”教书先生跟着笑道。

高孤的母亲看着站在榕树旁爽朗笑容的教书先生,微风和煦。

——————

回归高孤的梦境,那时年幼的高孤站在窗口听课,一个有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不怎么在意夫子讲得内容,而是常常将头偏向窗外,气鼓鼓地看着年幼的高孤。

晨间课程结束后,那个有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就找上年幼的高孤,用手指戳着高孤的身体说道:“喂!你是谁啊,知不知道你刚干什么吗!”

年幼的高孤懵懂的摇头,怯生生地说道:“不,不知道。”同时,小手快速地摆动,生怕羊角辫小女孩不清楚他的意思。

羊角辫小女孩看着他滑稽的模样,掩嘴轻笑,笑声宛若银铃。年幼的高孤自父亲逝世之后,基本上就没有见过母亲的笑容了,也就没见过什么女子的笑容了。年幼的高孤哪里见过这个场面,呆呆地看着羊角辫女孩的笑容,有些痴了。

梦中场景飞速跳跃,还是在那一棵榕树旁边,只是这一回大雨倾盆,豆大的雨珠无情地击打在年幼的高孤身上。年幼的高孤从未如此伤心,在那大雨中抽泣,只因为脑海中充斥着一条信息,那就是羊角辫小女孩即将离开这个学堂,至于离开后去哪,天晓得。

高孤靠着幼小的双腿在雨中飞奔,突然被藤蔓绊倒,倒入泥泞,浑身是泥。不知是雨滴还是泪滴,模糊了他的眼眶。

梦醒时分,已是花甲年岁的老年高孤在高家祠堂的躺椅上醒来,醒来时,他的双手紧紧握住躺椅上的把手,两行清泪从脸颊上滑落,浸湿了衣裳。

高孤躺在躺椅上沉默许久,才用着沙哑的声音喃喃自语道:“老师,您说的存天理,灭人欲真的很难啊。”

无论是王侯将相,亦或是贩夫走卒,你我都曾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