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音小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天气已经是夏末秋至。
沈老太太出行,哪怕只是到离庄园不远的寺庙,沈纪庭都安排了好几辆豪车开道。
甚至在她坐在车后座里听男人打电话的交谈中,还得知他已经提前安排人将寺庙清场了,沈老太太要拜佛,那寺庙就只能留她一个香客。
划出一块最清净的地方给她。
曲瑶还以为沈老太太口中的这座寺庙只是一座小寺,到了才知道,这座寺庙的规格比想象中的大,陆续被遣返下山的香客也很多。
等到他们的车停在冗长的台阶前,仰头望过去只能看到大雄宝殿的屋檐顶,望不到殿身。
沈老太太从车上下来,执意不让人抬上去,把轮椅换成了拐杖,又侧身对沈纪庭招手,“纪庭,过来扶着我。”
沈纪庭便孝顺地上前去充当她的另外一根拐杖。
这阶梯很长,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个穿着海清修行的小僧人出现在沈老太太面前,看起来他们很熟络。
小僧人见老太太轻点了下头,道一句,“老夫人,您来了。”
曲瑶跟在后面,迈完这些阶梯她都忍不住喘了两口气。
大雄宝殿前的宝鼎里还烧着旺火,焚烧的香灰余温尚存,像温养着那些破碎的宏愿。
沈纪庭却在进殿的时候停下了,换成了僧人搀扶着沈老太太进去,曲瑶也停下了,她问他,“怎么不进去?”
“里面太呛。”
沈纪庭好像也不信这些,任大殿里满座神佛的破妄之眼,他依旧是坦然纵欲的模样。
曲瑶跟着进去了,里面有许多个僧人在诵经,她跟着沈老太太一起跪在蒲团上,听着一旁一声一声敲钟的声音下叩。
来这里本来是希望自己疾病全消。
可她闭着眼只想将自己愿念许给最牵挂的人。
她最惦记的人,小莞。
希望她平平安安,希望能够早日团聚。
沈老太太起身了,转头对着小僧人说了什么,僧人取出了三支红烛和三柱高香,走出殿外递给了沈纪庭。
“那是多子多福的香,这香烧得越快,愿望就实现得快,沈家家大业大,可我就纪庭一个孙子,沈家的传宗接代就靠你了,瑶瑶,你也去跟着点。”沈老太太嘱咐她。
曲瑶只得起身,走出殿宇跟在沈纪庭的身后去香炉旁边燃香。
沈纪庭立香点火,烟熏火燎中,他抬眸寻她,低声问,“想跟我多子多福吗?”
曲瑶被问住,那一瞬,她险些就想要告诉他,他们之间是有个孩子的。
而证据就是她的肚子上那一道经年难愈的伤疤。
“不想?那这个香烧了有什么用。”沈纪庭停止了点香,神情变得认真起来,认真得让她恍惚以为里面多少带着几分恼愠。
“你别停,香马上就点燃了。”
“想不想?”沈纪庭重复了问题。
曲瑶无奈叹了口气,“想。”
直到看着香燃完,曲瑶才回到了沈老太太身边,沈纪庭依旧在原地没动。
僧人对着沈老太太行辑,“跟我来吧。”
说罢就转头往大殿旁边的一处偏小的佛堂走过去,曲瑶搀扶着沈老太太跟在僧人的后面。
“奶奶,我们要去哪里?”
“去看看纪庭的父母,我把他们的骨灰和照片供在这座寺庙里。”沈老太太的语气里透着惋惜。
曲瑶又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站在殿外的沈纪庭,“他不去看吗?”
沈老太太回,“他妄念太重,杀戮也太重,这里的负责超度和念经的老僧不要他去看,他的父母是出车祸走的,这一走都走了。”
后半句是沈老太太的喟叹。
佛堂里偏暗,长明灯燃不尽室内的晦暗,两侧的烛照亮了里面的幔帐,有个白胡的老僧立在门沿旁。
沈老太太难得神色严肃起来,又转头对曲瑶说,“这位老师父很灵的,能度横死的亡魂过往生海,再投胎转世。”
曲瑶也看了老僧一眼,没想到那位老僧也在看她。
“你就不用跟我了,在外面等我吧。”沈老太太说完就跟着老僧人一起进了佛堂。
曲瑶在外面等了一会儿,觉得等待的时间实在无聊,这座寺庙虽然不比普陀寺,但从刚刚下人的人群来看,这里一定香火很旺。
她转头问那个带他们过来的小僧人,“这里有什么纪念品吗?”
“有的,在前殿。”
曲瑶听到里面在敲钟,传出了诵经的声音,阵阵回荡在佛堂里,“从哪里可以去前殿?”
“从这里可以最快过去。”小僧人给她指了小道。
曲瑶便顺着这条小道往前殿走,果然能看到前面有几个售卖纪念品的小摊,有香灰做的手串和珠串,琳琅的各种小物件。
她越一眼看到了如意长命锁的项链,挂着银制流苏的锁极小一把缀在前端,就算给小孩子戴也不会显得特别大。
“你好,这个多少钱,能给孩子带吗?大概五岁左右。”
“当然能,锁心里也是灌着香灰的,挂在身上能保诸事顺遂。给孩子带最适合不过了。”
售卖的商贩在寺里吃斋饭修行,拍着胸脯说绝对童叟无欺,绝对不卖一份高价。
曲瑶正打算扫码付款。
“给孩子带?刚刚才求的多子多福,哪里来的小孩?”
沈纪庭的声音,吓得她手机差点没有拿稳,他的问话也让她心头猛跳好几下。
她甚至都来不及将手里已经付过款的长命锁拿给店家包装,就收进了自己的衣裙口袋里,想将其藏起来、
又咬咬唇,迎着沈纪庭探究的目光,“那也作数的,谁带上谁就是我的孩子。”
沈纪庭轻笑,“那你怎么就能断定你以后只会有一个小孩呢?”
他那张一向沉稳、冷冽的脸上竟带着几分玩味,盯着她的双眸反射一点熠熠华彩。
曲瑶像被锁住了喉咙,惊悸难言,好半天才想起回,“说说得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