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爷的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纵观历史茫茫长河,自封建社会伊始,夏商周秦汉,乃至五胡乱华,直至唐宋元明清,终宋一朝,宋都是一个挺奇葩的王朝。
具体表现为,整个北宋封建王朝,哪怕一直持续北宋末期,百年间,作为生杀大权聚集于一身的帝王硬是始终都未曾杀过一个士大夫。
皇帝不杀士大夫,不代表会让尔等小日子过得清闲美满舒适,相反惩罚手段层出不穷。
使用最多,是来个眼不见为净,直接贬到穷山恶水里。
爱恶心谁,去恶心谁;想折腾谁,折腾谁。
王安石变法那般闹腾,没杀,被贬到江宁(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愤青欧阳修,文坛泰斗骂街之王,出了好几个桃色新闻,没杀,被贬到滁州。
还有个著名的乌台诗案,这哥们最奇葩,当官期间把变革的新党旧派逐个点名骂了个遍,最后结局可想而知。他一生都在被贬路上蹉跎,官也是越当越小,最终客死异乡。
总的说来这是一个耀眼的时代,之后也会是一个极具屈辱的时代。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抗金英雄岳飞在他的《满江红写怀》发出了不甘和悲愤!
“在想甚呢?”
县衙,宅邸,后花园书舍。
每每到了午食时,二伯母这会儿总会趁着借由送食名义监督自己温书,只是二伯母心肠好是好,可偏偏每每很会来事,同时她脸上总也藏不住事,苏轩总能猜出她心思,八九不离十。
老这样玩,就不好玩了。
近些时日里二伯苏涣虽然依旧忙碌,但他也会、时不时,抽出闲暇之余过问自己学业,有时甚至还会故意板着脸,念叨几句劝学诗,劝人向上。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苏轩听得耳根子都快起茧。
有那么一瞬间苏轩是害怕面对他的。
每当这个时候,苏轩又禁不住回想,文坛大儒是不是都一个德行,动不动就喜欢劝人向学,一副人名教师一切为了祖国花朵的奉献形象。
如果真是这样,那唐宋八大家可就有的瞧呢。
说起北宋教育体系真的很有意思。
孩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要认识基本的文字,这样到了七八岁时就可以诵读《千字文》《论语》《孝经》这类的书。
九岁,就已经能够讲解《春秋》。
十岁小学毕业,这时但凡是家里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家中长辈或者族宗就会将孩童送到乡里书院去读中学,开始系统学习经史子集。
如《大学》《中庸》《易经》《诗经》这几科等等。
想想自己的大哥苏轼,这会儿也应该离家苦读去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在后世经历了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学的教学模式,陡然间变化太大,他是打心眼里接受不了。
况四书五经,首先这思想的冲突太大,也不可能一下子全盘接受。
所以忠君爱国思想这会儿暂时没有,乱臣贼子手也够不着长。
“说,这会儿又想作甚?”
老是这样将小孩子关起来死读书不是个事,所以偶尔该有的特权放纵就必须放纵。
学习的意义在于,寓教于乐,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能一味读死书,死读书。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就想出去走走看看,体验一下湖光山色,不想做井底之蛙。”
可惜官家太太心眼总是藏不住的多,二娘该猴精的地方一点没落,苏轩都不知二娘这七窍玲珑心,有时候是咋长的。
拔毛下来,比猴还精。
“那你是想去集书斋,风雅院,还是梦溪书舍。”
二伯母的嘴像是开了光,一下子就把话尬在那处。
没得聊了。
那三处是阆州阆县最大的书舍,那处除了书还是书,满目琳琅。
“就不能去瓦市瓦子体验一番?”
苏轩提出他的向往。
“也不是不行,就你二伯那边有些难办。”
“那在难办,二婶您多吹吹枕边风,事儿不就成了。”
嘴一快,说话有点上头,没考虑后果。
二伯母瞬间恼羞成怒,揪着自己的耳朵就是一阵拧紧。
“疼要掉了掉了。”
苏轩也知理亏,不该乱说,之后沉默了良久,没在言语。
北宋初期,人们把商业性质游艺场所称为“瓦舍”(或称“瓦子”“瓦市”“瓦肆”等),而在瓦舍里设置的剧场称作“勾栏”或者“钩栏”等。
“勾栏”被专指为专用演出场所,北宋抃京遍布瓦肆。
街市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则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
另还有朱家桥瓦子,州西瓦子,州北瓦子等,大的瓦舍可容数千人,瓦肆主要分布在御街至杀猪巷,马行街,潘楼街,右掖门外街巷等。另有小唱,歌者有男有女,但多以女性为主,这种演唱形式一般是歌者一人执拍板清唱,有的也用若干简单乐器,如筚篥、琵琶、箫笙,方响等伴奏。
“小唱”是宋代最普遍的演唱形式。
是市井勾栏商业表演到皇宫宴会,官府宴会,甚至士大夫雅集宴会,以至于士人家宴无不采用。
说不想体验一下,绝逼胡诌。
在北宋漫漫历史长路中,京瓦伎艺小唱有名角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
阆州阆县虽不比抃京繁华,想来望梅止渴够了。
最起码比眉山强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