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爷的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孙抃,字梦得,北宋眉州人。
天圣初与二伯苏涣同榜进士,出身眉州名门望族,与程家和苏家交往密切。程文应走后不久,孙抃来到苏家找苏涣,要拜见苏世伯为苏洵说亲。
搞了半天,是父母的牵线红娘来了。
“犹记得你,你可是小苏,苏子成。”
面带微笑,双眼微眯,鼻高挺起,眉向上翘,让人不由得想起一只狐狸。
“我也亦记得尔,家中时长听父母长辈提及,说孙抃乐善好施,十里八乡皆有美名,就不知传闻真假,想来第一次见总会有个见面礼才是。”
手一伸,模样却十分认真,一下子将孙抃尬在此处。
小娃娃还挺会打蛇随棍上。
随后莞尔一笑,“公群(苏涣)诚不欺我,你家小崽甚有意思,吾甚喜之。”
孙抃出手亦大方,随即卸下随身玉佩许之。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的时候,游泳不敢游得太远,如果游泳,必须要有方向盘。
以约失之者,鲜矣。
因为约会导致失身,听着都新鲜。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业结束后就要实习了,不也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
吾未见刚者。
我从来没过像郭德纲这样的人。
君子不重则不威。
男人如果体重太轻了,就不能抖威风。
小娃儿另类解论语很是有意思,可还有?”
“啊——”他问的简单,可听在小小苏轩心头可就不那么一回事了,炸锅了!
这是何意?
摆着不对劲,前方有陷阱,注意躲避。
“子成,明日起,他便是你的师傅了,记住尊师以重道,爱众而亲仁。”
简短的一句话,炸的苏轩体无完肤,躲来躲去终还是没能躲过去。耷拉着脑袋,罢了且在认真一回,看这占据孩童的脑子究竟还能装下多少古典知识。
一顿饭吃的甚不开心,终囫囵扒了两口米饭,回卧室,径直睡去。
希望今日有个好梦。
似夜。
书房内灯火通明。
两男人促膝长谈。
“梦得应不似公务在身,不然如何能回眉山又来阆州阆县看望自己,可是有事?”
或早知昔日好友苏涣定会巡问,孙抃不由叹气,他的际遇与苏涣可谓是大不相同。
虽两人都是同科进士,无疑他的成绩亮眼得多。
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他考中进士(榜眼),最初担任绛州通判,后来被召回,通过学士院考试,担任太常丞,后来任开封府推官、吏部郎中。孙抃平时给人的印象是“性淳厚,无他材”,而且“多病,志昏”,但官运一直亨通。
从考中进士起,一路向上直至参知政事(副丞相)。不过,从孙抃当上“副相”的表现,可以看出其为官之道了:“及在政府、百司白事,但对立拱默,未尝开一言。”
因为孙抃做事的原则是:遇事先躲一边,坚决不开口、不表态、不惹是非。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把这些当成为官的“第一要务”。
尽管如此,孙抃的官运似乎还没有到尽头。
当时,枢密使张昇告老退休。按照惯例,当由孙抃递补接任。这下可算把朝中大臣们吓坏了,都担心孙抃“必不能胜任”。最后,还是殿中侍御史韩缜大胆上书,并得到韩琦等人的支持,才禀告宋仁宗,给孙抃另找了一个虚职安顿。
可现在他来阆州阆县地界,这肯定有事。
果不其然。
原来孙抃作谏官,屡次言事,经常让人下不来台。
这时的他还没完全发迹做到副相官位,还是个小小谏官。
仁宗想任命入内内侍省都知王守忠作武宁军(今江苏徐州)节度使,因孙抃上奏,作罢。
为温成皇后举行葬礼时,朝廷以刘沆为监护使,他以宰相不当为后妃护葬丧事为由进行谏阻。并认为皇后立庙建陵,于礼不合,率领官属力争,伏地不起,迫使宋仁宗改变主张。
御使上奏请罢宰相梁适,朝廷不听。
孙抃说:“梁适当宰相,上不能公正地处理国事,下不能专心教诲子弟。谏官已上奏数次,未见朝廷准奏,非罢去梁适,无法平息舆论。”
宰相陈执中的女婢,被他的宠妾张氏用木棍打死,本应逮捕张氏入狱,陈执中不同意,朝廷也出面袒护。孙抃又与官属十次,请求明辨是非,梁适与陈执中终于被撤去宰相职务。
如此在朝上怼天怼地,自树敌无数,这厮也聪慧在看穿政局对自己不利的同时,果断放手一搏自请上奏贬官发落,仁宗感其诚,命其回乡闭门思过,待得思过期满,在返得朝中。
如此一来,那些想要凭一己之力将自己拉下马的官员自是拿自己没了办法,都已经被贬若是在上书弹劾岂非枉做小人,一来二去之下局势只能说对自己越来越有利。
虽他现在,目前付出的代价是有点大,但长远再看,不久的将来,孙抃看得见,一个大好的前程正在等着他。
这叫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为人处世能视荣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心境平和;视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换,才能淡泊自然。
老子的上善若水说的也是这个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