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1章 相遇【1 / 3】

朱熹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1984年,江清南18岁。

江清南这个名字,是他父亲想了几个月,最后在一首唐诗《夏日寻蓝田唐丞登高宴集》中得到灵感,才想出来的。

“清南”就出自句中的“南行小径尽,绿竹临清流”,这两句描写了夏日里竹林清溪的景色,给人一种夏日清凉的意境。

江父认为用“清南”两个字给孩子起名,会给人一种清雅、高尚的气质,这也寓意孩子聪明、有朝气、前途远大,如青竹般屹立于世。

可惜天不遂人愿。

江清南出生时,他娘难产了一天一夜,好不容易把他生了下来,却伤了身体,没几年就去了,而江清南也不知道是不是在娘胎里憋的时间长了,脑袋缺氧,发育不良,他说话、学习、做事都比平常的孩子要慢得多,不但一点也不聪明,反而还有点傻、有点轴。

要不是江清南的父亲是从城里来下乡的医生,医术精湛,很受村里人敬重,否则就江清南那个傻不愣登的性子,早就被村里人嘲笑他是个“小傻子”。

不过江父也没护得了他多久,在江清南10岁的时候,他就突发身亡了。

幸好,江清南还有一个姥姥跟他相依为命。

……

这天是大暑,太阳早早就出来了,天空异常地湛蓝,虽然是清晨,却让人感觉有些燥热。

江清南一大早的就起来喂鸡了,他家有一只叫“大将军”的公鸡,一只老母鸡,还有6只小鸡。

现在,江清南家里就剩下他和一个快60岁的姥姥,老的老,小的小。前年上面分地的时候,分给他家四亩地,两个人都耕不了,就把地包给村里两户人口多的人家,让对方给三成租子就行,也够他们两个的口粮了。

村里现在没有生产大队了,大家也不用天天定时定点的,去地里干活挣工分。

江清南每天就割些野菜、红薯藤之类的回家喂鸡就行了,姥姥负责种菜做饭,时不时就做些竹编篮子卖贴补家用,日子可比以前好过多了。

喂完鸡,江清南想把昨晚的馒头热一热当做今天的早饭,他也是会做一些家务的,虽然不会炒菜,但他会蒸菜,也会煲饭,就是干活时,动作有些慢吞吞的。

江清南刚把窝窝头放进锅里,想生火的时候,就发现用来引火的竹壳已经烧完了。

在乡下,大家都是用稻草或者竹壳这些易燃的东西引火的,江清南动作慢,稻草又烧得快,通常他还没反应过来要加柴,稻草就烧完了,所以他都是用烧得较慢的竹壳来引火。

他提了个旧竹篮,顺着村道去小竹林里捡竹壳。

骆村是个小村子,就几百口人,村里河道多,耕地也多,当然最多的还是那漫山遍野的竹林,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竹叶的清香。

村口这里没人,这个时间,大家都去田里割禾了。

江清南喜欢待在没人的地方,这样就没人对他唉声叹气,说一些他听不懂的话,他从小到大都没什么朋友,但是却感觉不到孤独,又或者说他根本就不知道孤独是什么。

天气很热,他一边捡竹壳,一边拿着片大竹壳给自己扇风。

这时,有个高大的人影从远处快步走过来,一下子就看到了正在捡竹壳的江清南,他身上穿着一件无袖的白色小马褂,七分裤卷到了膝盖上,露出的胳膊和小腿又白又细,水灵灵的,看着像是一块莹润无暇的白玉,又像是一棵刚剥了壳的小竹笋。

余海川开口问道:“小同志,请问骆书记家怎么走?”

快有20年没有回来了,骆村的变化实在不小。

余海川刚退伍回来,正想找个村人带路,这么巧刚进村就看见这少年,长得还真俊俏,白白净净的,不像是乡下孩子,反倒像个城里人。

江清南循声看过去,发现那是一个陌生的男人。

男人高大健硕,穿着一身军绿色的迷彩服,左脸靠近耳朵那里还有一道小小的疤痕,但那丝毫没有破坏他的英俊,反而给他增添了不少男人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