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之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出身显贵
钮祜禄·讷亲的显赫家世为他在清朝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曾祖父额亦都,是清初的重要人物之一,被封为一等公,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祖父遏必隆则是康熙初年四位辅政大臣之一,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讷亲的父亲尹德,也是一位重要的官员,曾任都统,并被授予领侍卫内大臣之职。讷亲作为尹德的次子,出生在一个显赫的满洲贵族家庭,家族与皇室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姑母即是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成长,讷亲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朝廷关注的对象。雍正五年(1727年),他继承了家族的公爵爵位,并被授予散秩大臣的职位。此后不久,他又担任了銮仪使这一重要职务,负责皇家的礼仪安排。这些经历无疑加深了他在朝廷中的影响力。
到了雍正末期,讷亲被任命为军机处成员,这意味着他已经成为了皇帝身边的近臣,参与处理国家的机要事务。这一任命显示了雍正对讷亲的信任与重视。随着雍正帝的离世,讷亲被选为顾命大臣之一,参与到了新帝即位的重要时刻。乾隆皇帝即位后,讷亲的地位更进一步,被授予保和殿大学士的头衔,并且成为了首席军机大臣,同时兼任吏部和户部的管理职责,权倾一时。
乾隆初期,讷亲受到了乾隆帝的特别重用。乾隆帝希望通过培养像讷亲这样既有能力又有忠诚度的大臣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在雍正帝逝世后,讷亲以其都统和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奉命协助处理国家的重要事务,并在此期间被晋升为一等公,这不仅是对他家族贡献的认可,也是对他个人能力和忠诚的肯定。
二、为官早期
乾隆二年(1737年),讷亲的仕途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一年,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议政大臣,虽然此时他还未达到内阁首辅大臣的地位,但已经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职位。同年十一月,乾隆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强化中央集权,其中包括裁撤总理事务衙门,恢复军机处,并且不再允许宗室王公入值军机处,执掌枢要权力。这样一来,讷亲便得以进入军机处,成为其中的一员。
从乾隆二年至乾隆六年(1737年到1741年),讷亲在朝廷中的地位显着提升。尽管他没有内阁首辅的正式头衔,但实际上他已经承担起了类似的责任。这是乾隆帝有意削弱鄂尔泰、张廷玉等老臣的权力,以便培植自己的亲信,从而更好地控制朝政的一部分策略。乾隆帝虽然赋予了讷亲相当大的权力,但也时刻提醒他不要滥用职权。例如,当刘统勋上疏弹劾讷亲权力过大时,乾隆帝明确表示,如果发现有人擅权谋私,他一定会彻查到底。
讷亲虽然是乾隆帝倚重的大臣,但他始终保持谦逊公正的态度,没有私心。乾隆帝对此感到十分满意,因此对讷亲的信任日益加深。
乾隆九年(1744年)五月,由于河南地区的军队纪律松弛,讷亲被委派前去巡视,并同时勘察江浙一带的河道和海塘工程。这一消息传出后,江苏、浙江和河南数省的官员们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位钦差大臣。他们修建豪华的接待所,准备各种奢华的供应品,尤其是江浙两省,官员们对讷亲的到来揣摩逢迎,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接待工作上,以至于其他政务几乎停滞。
更为夸张的是,一些地方官员甚至传言,讷亲此次南下可能意味着乾隆帝即将进行南巡。因此,凡是康熙帝南巡时曾驻跸的地方和游览过的名胜古迹,都被重新修缮装饰,以期待讷亲的到来。
面对地方官员们的种种献媚行为,讷亲并没有接受这些奢华的款待,他拒绝在任何名胜停留,并将地方官员们趋炎附势的情况如实上奏给了乾隆帝。
三、扶摇直上
乾隆十年(1745年)是讷亲职业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年。这一年里,他的官职接连提升,权力达到了顶峰。三月,讷亲被晋升为协办大学士,意味着他在政府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仅仅两个月后,五月,他又被任命为五朝国史馆总裁,负责编纂和审定国家历史文献,这一职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紧接着,讷亲又被晋升为保和殿大学士,这是一个象征着极高荣誉的职位,通常只有那些最受皇帝信任的大臣才会被授予。
就在同一个月,鄂尔泰因病重卧床不起,并很快传来了他的死讯。乾隆帝随即决定让讷亲接替鄂尔泰的位置,成为军机处的领班大臣,且在名单上排在张廷玉之前。这个决定不仅反映了乾隆帝对讷亲的信任程度,也表明讷亲在朝中的地位已经超越了其他老臣。
面对如此突如其来的高位,讷亲自己也感到有些措手不及。他深知自己的资历尚浅,与张廷玉相比仍有差距,于是上书表示不敢接受如此殊荣。乾隆帝在听取了讷亲的意见后,做出了一些调整,但仍维持了讷亲在某些方面的优先地位。最终,乾隆帝宣布在内阁的行走名单中,讷亲的名字将排在首位,而在吏部行走名单中则与张廷玉并列。至于军机处奏事时,满大臣讷亲的名字放在前面,汉大臣张廷玉的名字则在其后。实际上,无论在哪个名单中排名如何,讷亲在朝廷中的实际权势都远远超过了张廷玉。
讷亲以乾隆帝的宠臣和亲信身份受到重用,但这也意味着他的命运与乾隆帝的意志紧密相连。在专制皇权体制下,皇帝的意志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荣辱。乾隆帝能够给予讷亲如此殊荣,同样也能因为任何原因将其打入冷宫。
四、出战金川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当乾隆帝沉浸在丧妻的巨大悲痛之中时,金川战事失利的消息传到了京城。面对前线战事的困难,乾隆帝先后调回了庆复,并任命了一向被认为干练的张广泗为川陕总督,以图尽快解决金川的问题。然而,即使是被乾隆帝高度评价的张广泗,也无法扭转战局,前线的战斗拖延已久,这让乾隆帝感到焦虑不已。
在这种情况下,乾隆帝认为需要一个能够全面掌握战况,并且能够准确传达他意图的人。于是,他选择了讷亲。四月,乾隆帝召回正在山东赈灾的讷亲,任命他为经略,让他率领禁军前往金川战场,希望讷亲能够实地考察军情,及时汇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指示,争取早日获得胜利。
然而,讷亲虽出身满洲世家,却缺乏实际的军事指挥经验。他的性格自负且刚愎自用,这导致他在战场上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起初,讷亲盲目出击,轻敌冒进,导致清军遭受损失。接着,他又变得犹豫不决,不敢主动出击,反而依赖张广泗。张广泗出于对讷亲权位的敬畏,未能向他提供有效的建议。讷亲在战败后推卸责任的行为,加上张广泗对他的轻视,使得前线将领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军心开始动摇。
讷亲提出了一个不合实际的战略,即模仿金川土司建造碉楼的方法来进行防御,但这并未能改善局势。他的奏折送达京城后,乾隆帝很快就意识到讷亲在指挥上的无能。尽管金川战事仍然没有进展,但朝廷已经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乾隆帝试图通过使用离间计来改变战局,并将自己的忧虑告知讷亲,希望他能够理解皇帝的用心。然而,这一次讷亲却显得异常迟钝和顽固,他一方面同意张广泗增兵进剿的建议,另一方面又提出撤兵待敌疲惫后再进击的策略。这种矛盾的做法暴露了讷亲在关键时刻的无能,令乾隆帝极度失望。
更糟糕的是,乾隆帝从前线的报告中得知,讷亲从未亲自踏上战场,而是选择留在帐中指挥,这进一步证实了他缺乏实战经验和勇气。乾隆帝对讷亲的不满日益加剧,最终决定将讷亲和张广泗召回京师述职,并撤销了讷亲的经略职务。
讷亲急于返回京城,却在途中上书请求回京,这一举动引起了乾隆帝的愤怒,他下令革除讷亲的职务,并将其发配到北路军营效力。然而,乾隆帝认为讷亲辜负了他的重托,心中充满了愤怒。在他看来,讷亲是他即位以来最受恩宠的大臣之一,如今却表现得如此无能,使他颜面尽失。乾隆帝认为如果不严厉惩处讷亲,无法彰显他的权威,于是下令将讷亲就地拘禁。
五、失利获罪
讷亲在金川之战中的失利不仅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更引发了乾隆帝对其深深的失望与愤怒。随着战事的持续不顺,乾隆帝对讷亲的信任逐渐消耗殆尽。讷亲在前线的表现,无论是盲目出击还是后来的消极防御,都让乾隆帝看到了这位曾经的宠臣在军事指挥上的无能。而更为致命的是,讷亲在面对困境时表现出的推诿态度,使得乾隆帝对他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就在讷亲被召回京城,并被剥夺了所有职务后不久,他的随员富成和四川巡抚纪山将讷亲在金川之战中的消极态度揭露了出来。据他们透露,讷亲曾经私下里表示过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用兵的看法:“西南蛮夷之事,非常难办,对他们一定不可轻举妄动。”讷亲认为,处理金川的问题应该更加慎重,但他同时也表示不敢将这些想法直接上奏给乾隆帝。
这些言论被揭露后,乾隆帝的愤怒达到了顶点。乾隆帝认为,讷亲的这些言论是在暗指他用兵金川的决策有误。这对于乾隆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为他一直坚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讷亲的这些话语触及了乾隆帝内心的敏感之处,使他感到被背叛和欺骗。
乾隆帝对讷亲的批评非常严厉,他认为如果讷亲早些时候敢于直言,那么西南战事或许早就得到了解决,不至于耗费如此多的人力物力。乾隆帝愤怒地质问,既然他与讷亲之间有着深厚的君臣关系,讷亲为何不能坦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乾隆帝看来,讷亲的沉默和隐瞒是导致目前局面的主要原因。
乾隆帝认为讷亲辜负了他的信任与厚爱,认为讷亲的言论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行为。乾隆帝对讷亲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他觉得讷亲作为自己倚重的大臣,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竟然选择了逃避,这种行为是无法容忍的。乾隆帝决定将金川战事失利的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讷亲一人身上。
六、捉拿处死
金川之战的失利,确实让讷亲背负了沉重的责任。然而,乾隆帝对讷亲的处置,不仅仅是基于讷亲在战场上的失败,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乾隆帝深知讷亲并非军事指挥人才,却依然将他置于如此关键的位置上,这一决定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误判。当讷亲抵达前线时,已是六月九日,而此时金川的战事已经处于胶着状态,清军在腊岭之役中的失利已成定局。讷亲虽有三日内攻克敌军的命令,但他刚到前线,对敌情并不熟悉,仓促之间难以扭转战局。
讷亲的骄纵和无能在前线的表现被放大,乾隆帝对此感到极为不满。讷亲在关键时刻的推诿和消极态度,让乾隆帝认为他辜负了重托,不仅未能完成使命,反而加重了战事的复杂性。乾隆帝认为讷亲的行为是对皇恩的背叛,也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
乾隆帝对讷亲的失望最终转化为了愤怒。他决定派遣傅恒取代讷亲,担任新的经略,希望能够挽回金川战局。而对于讷亲,乾隆帝则决定给予严惩,以此来警告其他官员,同时也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命令将讷亲押解回京。这一举动不仅仅是对讷亲个人的惩罚,更是对整个朝廷的一次震慑。乾隆帝决定以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方式处决讷亲——用讷亲祖先遏必隆留下的遗刀,命讷亲自尽。这种做法不仅是对讷亲个人的羞辱,也表达了乾隆帝对讷亲家族的失望与不满。
讷亲的命运在这一刻被彻底定格。他被带回京城,面对着曾经给予他无数荣耀的皇帝,此刻却要承受最严厉的惩罚。乾隆帝以讷亲祖先的遗刀,命其自尽,这一举动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意味着讷亲不仅个人失宠,甚至连家族的荣誉也被玷污。讷亲在接到命令后,不得不遵从,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七、结语
钮祜禄·讷亲的一生是清朝早期政治舞台上一个典型的例子,展示了如何从一个显赫的家族背景出发,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机遇,在朝堂上步步高升,直至达到权力的巅峰。然而,他也证明了即使是在最高位置上的权臣,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或是在关键时刻表现不佳,也可能迅速跌落,甚至面临生命的终结。讷亲的故事不仅反映了个人命运的起伏,也是当时政治环境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