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201章 袁枚:从仕途到文坛的传奇人生【1 / 1】

枫之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早年经历

枚的早年经历充满了勤奋与机遇,奠定了他后来成为文学巨擘的基础。他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年3月25日),自幼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华。在那个时代,读书是通往仕途的主要途径,而袁枚的家庭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早早地为他铺就了求学之路。

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仅七岁的袁枚便开始了他的私塾教育,师从史玉瓒先生。史玉瓒先生不仅是袁枚的启蒙老师,更是他日后走上文学道路的重要引路人。在史玉瓒先生的悉心教导下,袁枚不仅掌握了基本的读书写字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接触到了诗词歌赋等更为高级的文学形式。袁枚天资聪颖,加之勤奋好学,很快就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文学天赋。

到了12岁时,袁枚已经显露出不凡的才华。这一年,当时的浙江督学王兰生(又称王交河)发现了这位少年的非凡之处,决定将他录入县学。这不仅是对他能力的认可,更是他走向更高学术平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袁枚与史玉瓒先生一同成为秀才,这是对他早期努力的一个肯定。

随着年龄的增长,袁枚的才华越来越受到关注。15岁时,浙江督学李清植(李安溪)对袁枚的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他寄予厚望。这一时期,袁枚不仅继续深化自己的文学修养,还在其他学科上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他的文章和诗词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赞赏,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到了18岁,袁枚得到了浙江总督程元章的赏识。程元章将他推荐到杭州凤凰山敷文书院深造。敷文书院是当时浙江乃至全国都非常有名的一所书院,能够进入这里学习,意味着袁枚的学术水平得到了官方的高度认可。在这里,袁枚得以接触到更加广泛的学问,结识了许多同样优秀的同学,为他日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人脉资源。

19岁时,浙江督学帅念祖(帅兰皋)注意到了袁枚的卓越才华。尽管当时廪生的名额已经满了,但帅念祖还是破例将袁枚补为了廪生。廪生是指由政府资助的优秀生员,这一身份不仅为袁枚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支持,更是对他学识的一种权威认定。这表明袁枚的才华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足以得到官方的特别关照。

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20岁的袁枚参加了科试,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这对于任何一位学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意味着袁枚离实现自己的理想更近了一步。此后,袁枚一步步走向了科举的更高层次,最终在乾隆四年(1739年)成功考取了进士,开启了他辉煌的仕途生涯。

二、坎坷仕宦

20岁之前,袁枚一直专注于学业,在杭州读书求学。乾隆元年(1736年),21岁的袁枚决定前往广西探望在那里做幕僚的叔父袁鸿,这次旅程成为了他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点。

从杭州到广西的长途跋涉,袁枚沿途饱览了各地的名胜古迹,领略了壮丽的自然风光。这次旅行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还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沿途的景色和历史遗迹触动了袁枚的心灵,他用诗歌记录下了这段旅程中的所见所闻。这些作品后来收录进了《小仓山房诗集》,成为他文学创作生涯的起点之一。

抵达桂林后,袁枚通过叔父的引见,拜谒了当地巡抚金鉷。袁枚以一篇《铜鼓赋》赢得了金鉷的赞赏,金鉷对其才华赞叹不已,并特意写奏疏举荐他参加乾隆元年九月的博学鸿词考试。这次举荐极大地提升了袁枚的社会声誉,为他日后的仕途铺平了道路。

乾隆三年(1738年),袁枚终于在科举中取得了突破,中举之后,他又在次年考取了进士,被授予庶吉士的身份,进入翰林院的庶常馆深造。这标志着袁枚正式踏入了官场,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然而,袁枚的官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乾隆七年(1742年),因为散馆考试未能取得理想成绩,袁枚被外放至地方任职。他先后担任了沭阳(1743年-1745年)、江宁、上元等地的知县。尽管如此,袁枚在这些职位上仍尽职尽责,推行法治,不畏强权,表现出色,得到了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乾隆八年(1743年),袁枚改任溧水知县。在赴任途中,面对即将到来的新职务,袁枚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在《途中寄金二质夫》一文中,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忧虑与无奈。这首诗既体现了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也展示了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精神。

乾隆九年(1744年),袁枚29岁时,他还被聘请为江宁的帘官,负责协助主考官批阅江南乡试的考卷,参与了江南地区举人的选拔工作。这一职务不仅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学子,也为他在文坛上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三、归隐随园

乾隆十四年(1749年),袁枚的父亲去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为了照顾母亲,袁枚毅然辞去了官职,选择归隐田园。这一年,34岁的袁枚在江宁(今南京)购置了一处名为隋氏废园的地方。这座园子原属于康熙时期的织造 隋 公 ,但由于长时间无人打理,已经变得破败不堪。袁枚买下这座废园后,出于对“隋”字的避讳,将其改为“随园”。

袁枚对随园进行了三次改造,每一次都力求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最终将随园打造成为一个集山水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美丽园林。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经过精心设计,既有自然之美,又有文人雅趣,吸引了众多诗人学者前来聚会交流。随园不仅成为了袁枚的居住之所,也成为了一个文化交流的中心。

袁枚在随园的生活,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惬意的一段时光。他以养病为由,住进了这座美丽的园林,从此开始了他悠闲的归隐生活。在这里,袁枚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生活,无需再受官场的束缚。他如鱼得水般自由自在,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些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归隐后,袁枚不仅创作了大量表现自我性情的诗篇,还广纳弟子,出资刊刻诗集,成为了乾嘉诗坛上赫赫有名的领袖人物,引领了一代诗风。袁枚先后写下《随园记》《随园后记》《随园三记》以及《随园杂兴》等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他在随园中闲适轻松的生活状态,揭示了归隐后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

从34岁到82岁去世,袁枚几乎都在随园度过。除了最初归隐的三年后因经济原因短暂出仕外,他一直生活在随园之中,读书、创作、会友、授业、漫游……在这样一种平静清幽的环境中,袁枚追求着一种恬淡、适我的生活情趣。随园也因此成为了文人雅士赏花观灯、饮酒赋诗的绝佳场所,名声大噪。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朝廷诏求遗书,袁枚积极响应,将自己收藏的珍贵书籍整理抄录,献给了清廷,并为此作有《散书记》以纪。袁枚收藏的书籍种类繁多,涉及各个领域,其藏书之丰富可见一斑。他为自己藏书所使用的印章包括“道素之门”、“百石山房”、“华里神仙”、“钱塘苏小是乡亲”、“此间乐”、“子才一阅”、“随园珍藏图书”、“小仓山房藏书之印”等,这些都是袁枚藏书文化的见证。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69岁的袁枚应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的从弟袁树之邀,前往岭南。这次旅行,他不仅游览了阳朔、桂林、兴安、全州等地,还体验了南方的风土人情,为自己的创作积累了新的素材。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73岁的袁枚再次回到他曾任职过的沭阳。当地人民对袁枚的欢迎热情高涨,各界人士纷纷前来迎接。袁枚深受感动,写下了《重到沭阳图记》,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最终,在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年1月3日),袁枚走完了他82年的人生历程,在南京百步坡安详离世。

结语

尽管袁枚已于1798年离开了人世,但他留下的文化遗产却历久弥新。从他倡导的“性灵说”到他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袁枚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更是跨越时空,启迪后人的思想者。今天,当我们再次翻开他的着作,仍然能感受到那份源自灵魂深处的力量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