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之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贫苦童年
林则徐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他的父亲林宾日虽然是一名廪生,但因为科举之路不顺,未能通过乡试,只能依靠教授学生来维持生计。然而,林家人口众多,日常开销庞大,加上外债累积,使得本已拮据的生活更加困难。林宾日的收入微薄,仅靠教书所得难以支撑家庭的基本需求,以至于经常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
在这种艰苦条件下,林则徐的母亲陈帙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家中的主妇,她不仅负责家务,还要通过做女红来增加家庭收入。她擅长剪纸,这是一项需要细致与耐心的手工艺,同时也是当时妇女能够从事的少数能够带来额外收入的工作之一。陈帙不仅自己勤于劳作,还将这门技艺传授给了她的女儿们,使得全家都能通过这项工作来补贴家用。
林则徐从小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成熟与责任感。每天上学前,他会帮助母亲把手工制品带到附近的店铺寄卖,以便换取一些现金。放学后,他又会去收取前一天寄卖的钱款,然后带回家交给母亲。尽管年纪尚轻,但他已经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并尽自己所能减轻家庭的负担。
林则徐的早熟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他性格中的稳重与孝顺。他对母亲的辛勤劳作充满同情与理解,总是尽可能地去协助母亲,这样的经历也塑造了他日后为人处世的态度。当林则徐长大成人步入仕途之后,这种从小形成的对底层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怀,贯穿了他的整个政治生涯。无论是担任地方官员时的勤政爱民,还是后来在禁烟运动中的坚定立场,都体现了他源自童年的那份悲悯情怀。
二、中举成家
林则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林宾日对他的教育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尽管家境贫寒,但林宾日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林则徐四岁时就开始教授他认字写字,六岁时教他作文章,七岁时他已经能熟练掌握各种文体。林宾日在教授其他学生的同时,也不忘带上林则徐,让他坐在膝上一起听课,希望儿子能早日成才,摆脱贫困的命运。
林则徐的聪颖很快就显现出来。八、九岁时,他就能够在学堂上写出“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样豪迈的诗句,展现了超乎同龄人的才华,令师生惊叹不已。林则徐的出色表现也让他在学堂中屡获佳绩,甚至赢得奖金。面对家庭的贫困状况,有人建议林则徐改行谋生,但林宾日坚信儿子的未来不可限量,坚决反对改变方向,坚持让林则徐继续求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林则徐的学业也取得了显着的进步。嘉庆元年(1796年),年仅十二岁的林则徐被选为孔庙佾生,这是对他学习成绩的一种肯定。次年,林则徐参加府试并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紧接着,林宾日也顺利成为贡生,这对于林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798年,林则徐考中秀才,这是他迈向更高学府的第一步。
成为秀才后,林则徐大部分时间都在鳌峰书院学习,这里汇聚了许多优秀的学子。在院长郑光策的指导下,林则徐专心致志地学习,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结识了不少良师益友。尤其是与学者陈寿祺的交往,对林则徐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寿祺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激发了林则徐日后投身国家大事的决心。此外,他还与郑光策的女婿梁章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二人共同立下了经国济世的宏大志愿。
终于,在嘉庆九年(1804年)的秋天,林则徐参加了乡试,并以优异的成绩中了第二十九名举人。在公布结果的当天,林则徐迎来了人生中的另一件喜事——他与河南永城知县郑大模的女儿郑淑卿完婚。这对年轻的夫妇满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1804年十二月,林则徐启程前往北京参加更为重要的会试,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然而,这次会试的结果并不如意,林则徐名落孙山。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气馁,而是选择回到家乡福州,在北库巷开设了自己的私塾“补梅书屋”,开始了教学生涯,希望通过教书继续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初任仕途
林则徐的仕途始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这一年,汀漳龙道张百龄对林则徐的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积极推广他的名声。同年秋天,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林则徐接受了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的聘请,担任书记一职。在这个职位上,他主要负责处理与商贩和洋船往来相关的文书记录工作。厦门当时面临着严重的鸦片走私问题,而历任同知多为贪官,对外商的贿赂视而不见。这段经历让林则徐深刻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及其背后的复杂性,同时也开阔了他的视野。
在厦门期间,林则徐得到了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并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被邀请加入张师诚的幕僚团队,专门负责文书工作。在张师诚的指导下,林则徐不仅在公文写作方面有所提升,还学到了许多关于军事、刑法、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这段经历对林则徐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因为他得到了实际工作的锻炼,更因为他受到了张师诚的信任与栽培,为其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嘉庆十三年(1808年)十月,林则徐离开福建北上,准备参加第二次会试。然而,这次尝试并未成功,林则徐再次落选。尽管如此,他并未灰心丧气,而是选择继续留在张师诚身边,为他提供支持。同年,张师诚领导了对海盗蔡牵的镇压行动,林则徐参与其中,为张师诚起草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张师诚对林则徐的表现赞赏有加,认为如果没有林则徐的帮助,这场战役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
嘉庆十五年(1810年),林则徐陪同张师诚入京觐见皇帝,并为第三次会试做准备。这一次,林则徐终于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的会试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成为进士,并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的职务。此后,林则徐在京师度过了七年的时间,期间他不仅在翰林院中担任了多种职务,如国史馆协修、《大清一统志》编纂等,而且还积极参与学术研究,特别是在水利方面的探索。
为了增加收入,林则徐在闲暇之余还会在书塾教书,或者出售自己的书法作品。在翰林院任职期间,他也未曾忘记自己的初心,利用京师丰富的资源深入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并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此外,林则徐还曾担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等职务,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并将自己的见闻记录下来,着成了《滇轺纪程》等作品。
四、历职地方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的仕途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这一年二月,他被任命为江南道监察御史。当时,河南省发生了严重的水灾,原因是南岸河堤出现缺口,而河南巡抚博尔济吉特·琦善在处理此事时表现不佳,导致工程进展缓慢。林则徐深入调查后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材料供应商囤积居奇,导致工程所需物资价格飞涨。他随即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命令地方官吏严密查封这些物资,以公平的价格购买,确保工程能够顺利进行。这一建议得到了嘉庆帝的认可并付诸实施。
同年四月,林则徐在例行的考核中被评为一等,并被“记名以道府用”,这意味着他有可能被任命为地方要职。不久后,他被任命为浙江杭嘉湖道,从此告别了长达七年的京官生涯。在杭嘉湖道任职期间,林则徐专注于当地的水利建设和海塘维护工作,力求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然而,林则徐在浙江任职期间感受到了为政的艰难,官场中的种种积弊让他感到力不从心。道光元年(1821年),得知父亲林宾日患病的消息后,林则徐以自身健康状况不佳为由请求辞职,带着家人返回原籍福州。几个月后,林宾日病情好转,但林则徐仍然面临着家庭经济的压力,不得不重新考虑重返官场。
道光二年(1822年),在座师曹振镛和房师沈维鐈的帮助下,林则徐再次北上,准备补官。道光帝对林则徐的政绩十分认可,特别召见并表扬了他,并于同年四月破格任命他为浙江省道员。林则徐到任后,被委派为本科监试,并很快被调往江苏淮海道任职。在此期间,他还兼任浙江盐运使,协助浙江巡抚帅承瀛整顿盐政,成效显着。
道光三年(1823年),林则徐晋升为江苏按察使。在这个新职位上,他大力整顿吏治,改革司法程序,亲自审理案件,甚至深夜微服出行,亲自验尸,力求公正。在短短四个月内,他几乎解决了江苏所有积压的案件,赢得了“林青天”的美誉。同年夏季,江苏遭遇洪水灾害,社会动荡,林则徐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如劝平粜价、禁止囤积、减轻赋税、救济饥民,有效稳定了局势。
道光四年(1824年),为了解决水患问题,林则徐提议暂时使用官款疏浚河道,并得到了批准。然而,就在他准备前往工地视察之际,母亲陈氏去世,林则徐不得不返回原籍守孝。次年,江南高家堰发生决口,林则徐奉旨前往监督修复工作,顺利完成任务后因劳累过度患上疟疾,再次回到原籍休养。
道光六年(1826年),林则徐被任命为两淮盐政,但他以身体原因拒绝了这一任命。直到道光七年(1827年),他才出任陕西按察使,并署理布政使事务。不久后,陕西南部遭遇水灾,林则徐留任原职,前往灾区查看灾情,安排灾民生活,并参与了县城重建工作。
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因父亲去世再次返回福州守孝。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地方建设,与当地官员和乡绅合作,重新疏通了福州的小西湖
道光十年(1830年),林则徐结束为父守丧的期限后,北上京城觐见皇帝,并等候新的任命。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多位同僚和朋友在北京进行了交流与聚会,其中包括张维屏、潘曾莹、黄爵滋、彭蕴章、周作楫等人。这些社交活动不仅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也为他在官场上积累了更多的人脉资源。
同年六月,林则徐被任命为湖北布政使,并于七月离京赴任。仅仅几个月后,即同年十一月,他又被调任为河南布政使,并于次年(1831年)二月正式到任。在河南任职期间,林则徐面临了严峻的财政挑战和自然灾害问题。他受命清理河南各州县的悬款,解决长期以来财政上的遗留问题。同时,由于沿长江一带发生严重水灾,粮食短缺导致大量灾民流离失所,林则徐积极应对,不仅在河南采购粮食支援灾区,还向江苏督抚陶澍和程祖洛提出建议,鼓励商人自行采购粮食,以解决粮荒问题。
由于他在河南的出色表现,林则徐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被调任为江宁布政使。在赴任途中,他亲自前往灾区考察,详细了解灾情,并提出了包括倡捐、煮赈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旨在解决灾民的生存问题。这些措施得到了两江总督陶澍的支持,并奏请朝廷予以实施。
同年十月,由于钦差大臣朱士彦的推荐,林则徐被任命为总司江北赈抚事宜。由于政绩显着,道光帝对林则徐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于同年擢升他为河东河道总督。面对这一重任,林则徐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亲自冒着严寒天气,徒步巡查数千里的河道,检查治水用的商梁秸,并绘制了详细的黄河形势图作为施工参考。他的严谨态度得到了道光帝的高度赞扬。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林则徐被调任为江苏巡抚。在此任上,他与两江总督陶澍合作密切,共同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改善民生、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措施。林则徐处理了清代财政经济中的一些顽固问题,如钱漕、灾赈、水利、盐政和货币等问题,赢得了地方民众的广泛赞誉。
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地区夏季频繁发生的河流泛滥灾害,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洪措施,强调“修防兼重”,确保了江汉沿岸的安全
五、受命禁烟
道光年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英国政府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支持并纵容鸦片商贩将鸦片大量走私进入中国。鸦片的流入不仅导致了白银的大量外流,还严重影响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甚至威胁到了清朝的统治基础。为此,道光帝决定采取严厉措施,禁止鸦片贸易。
在此之前,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提出放宽鸦片禁令的观点,试图通过允许国内种植鸦片来与英国竞争,以此遏制白银流失。然而,这一建议遭到了朝野内外的强烈反对,要求严格禁止鸦片的声音日益高涨。到了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明确提出应当严厉打击鸦片吸食行为,并要求各地将军、督抚提出具体的禁烟章程。在收到的29份回复中,仅有8人支持严格的禁烟政策,其余多数反对。林则徐作为严禁派的代表,对反对禁烟的言论进行了有力反驳。
同年,林则徐制定了六项禁烟方案,并在湖广地区率先推行禁烟活动,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同年八月,林则徐向道光帝上奏,强调鸦片泛滥的危害,并指出政府内部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阻碍了禁烟政策的有效执行。他警告道光帝,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未来可能会出现无兵可用、无银充饷的局面。这份奏折促使道光帝最终决定采取严厉的禁烟措施。
九月,道光帝下令各地加紧查禁鸦片,并命大学士郭佳·穆彰阿等议定禁烟章程。不久后,林则徐奉诏入京觐见。道光帝在八天内连续八次召见林则徐,表明了对禁烟问题的高度关注,并于十一月中旬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赋予他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头衔,并令其兼管广东水师。
林则徐深知禁烟任务艰巨,涉及利益广泛,但他并没有退缩。在接到任命后,他表示:“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表现出了为国为民不惜一切的决心。林则徐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离开北京前往广州,沿途探访了解广东情况的人士,并派遣人员先行赴粤密查,掌握了大量有关广州烟犯的信息。
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林则徐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二十五日抵达广州。在此之前,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粤海关监督豫堃、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官员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鸦片走私的打击力度。林则徐到达后,得到了这些官员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为禁烟运动的迅速展开奠定了基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