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三百九十三章 新政初见端倪,李适之回长安【2 / 4】

落叶凋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新增三部,更会增添尚书省的权力,以表示国家对学、农、商的重视。

其他如工部会兼并将作监,提高工匠的地位,出策令对改革兵器、农具,发明手工品的工匠,以及对天文地理数学有探究的人封以爵位。

依靠工匠发明的贡献,最高可爵至国公,荣耀天下。

这种动力,会驱使工匠们精益求精,深入钻研。

而不是把工匠视为贱籍,遏制天马行空的思想…

把太府并入户部,使户部除了管理户籍外,还是全权掌权财政的部门。

除此之外,朝廷增设慈幼局,管全国慈幼堂,以及长安正在培养医师的济生堂,要系统化地进行医疗布局。

增设统一管理全国粮仓,以及常平粮仓的粮食局。

后面随着变革实施,会继续裁除旧部门,增加新部门。

如果按照原来的路一直走下去,一百年,一千年,三省六部二十四司或许够了,但李瑄会勇于改变,步步为营。

机构重叠、职能交叉、人浮于事不仅仅是使职差遣,还有六部与九寺之间的博弈。

“秦王,此改制力度太大,短时间难以完成。”

李岘完完整整看完文书后,向李瑄说道。

之前裴遵庆更改官制,只是罢黜使职,还权六部。

现在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改官制,挑战已经流行一百多年的三省六部。

刚开始李岘想要否定李瑄大改官制,但随着李瑄的仔细阐述,他突然觉得李瑄说得有道理。

他从字里行间,看出李瑄定义的盛世,与他所想象的盛世不一样。

甚至连开元年间的盛况都不能比较。

李岘不知道李瑄脑子里装的是什么,但娓娓道来的话,让李岘有一种信服感。

他对李瑄的敬佩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有一种跃跃欲试要尝试的感觉。

就像李瑄之前所说的一样,人要创造历史,而非陷入历史的循环。

“我们还在壮年,有足够的时间去筹备,官制深入改革,势在必行。右仆射根据文书,秘密拟定可行方案,等局势彻底稳固,再召开会议。”

李瑄觉得自己有的是时间,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诞生概念,慢慢筹备。

在平定安禄山、史思明之前,李瑄暂时不会实施这样的政策。

等精雕细刻,有完全的策略后,再开始施政。

“下官明晓。”

李岘在说话间,将文书收入怀中。

“当前国家实施郡县制度,虽对中央权力加强,但弊端从生。现由朝廷垂直管理郡县,直接任免郡县长吏,但国家郡县太多,考核、任命等事宜无法面面俱到,影响大局发展。我计划在地方划分二十四个区域,每个区域任命长吏,行中书省事,称为‘行省’…”

“行省下方为郡,郡下为县。形成中央、行省、郡县的基调。行高官吏可以任命官职,有财政权力,但不具备兵权。”

“如此,可以彻底掩埋节镇制度,方便军制改革…”

李瑄又向李岘提出行省制度,同样交给李岘一份文书。

李岘双手接过文书,仔细观读,文书上详细记录行省制度的优势和可行性。

行省制度,直接影响到后世的中国。

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职权划分不同。

大唐幅员辽阔,广袤无边,行省制具有权力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衙门,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从本质上讲,行省制度使中央集权到达巅峰。

而行高官吏没有军权,四年一任,任期满调离。不可能拥兵自重,地方割据。

同样的,行省的驻军为都督。都督没有财政权力,没有召兵买马的权力,也是四年轮换。

更杜绝出现尾大不掉。

二十四都督,分边军和内地军,两者互相轮换卫戍,严加训练,防止强枝弱干。

同时,边军数量、战马、铁甲率,会高于地方。

以地方行省为中枢,可以更好的分配地方财政来养兵,不需要千里迢迢运输粮草和钱财。

如果遇到冲突,需要征伐,可以迅速从附近的行省调遣正规军。

而更平坦的直道,是战时快速调遣的关键因素。

今后尚书和宰相的升任,多会从政绩出众的行省长官调遣。

不仅如此,行省还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当前大唐隶属的各部胡人太多,是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行省制度的研究和推出,对李瑄来说是必要的。

如岭南、黔中等许多遥远的地方,中央永远也看不到,又不了解各族,想插手其中,鞭长莫及,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替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区进行管理,朝廷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大一统的大华夏,将会在这一刻定型。

但是李岘听到李瑄的话后,面色一惊。

不是因为行省制度,而是地方“行中书省事”。

要知道,现在是尚书令当权,让地方行中书省事,那一定会是中书省当权。

作为权臣,尚书令更符合李瑄把持朝政。

而中书令,可供皇帝驱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