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闻上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永不加赋,把全国丁银总额基本固定,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逃亡人口减少,促进人口增长。
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百姓因此有了较大的人生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打马虎眼任意加税的可能。
身为户部尚书的郁新更是知道,自从当今天子推行了永不加赋的国策,加之甘薯土豆等各种高产作物推广种植,大明人口迎来了爆炸性增长!
毕竟先前限制平民百姓的条件,便是粮食与赋税!
大明连年天灾不断,百姓无粮可食,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哪里还敢多生孩子?
直到当今天子贡献出了神器甘薯,并与先帝亲自耕种培植,这才得以将其成功推广到了天下,养活了无数百姓。
而后便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加上南疆五省的水稻超高产量反哺,大明天下的百姓终于可以吃饱穿暖了。
然而仅是如此,百姓还是不敢多生孩子,因为徭役赋税!
人头税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每户人丁数量征税,孩子越多,人定越多,这户交的赋税便越多,寻常百姓家庭如何能够承担得起这般高昂赋税?
所以,百姓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
直到当今天子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套在平民百姓头上的两套枷锁,就此废除,百姓再也可以不用顾忌,按照心意地生儿带娃。
“此前山东巡抚杨士奇便在奏折中说:‘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查旧例,人丁五年一审,分为九则,上上则征银九钱,递减至下下则征银一钱,以家之贫富为丁银之多寡,新生者添入,死亡者开除,此成法也。”
“无如有司未必能留心稽查,且又相沿旧习,每遇编审,有司务博户口加增之名,不顾民之疾痛,必求溢于前额,故应删者不删,不应增者而增,甚则人已亡而不肯开除,子初生而责其登籍,沟中之瘠犹是册上之丁,黄口之儿已是追呼之檄,始而包赔,既而逃亡,势所必然。”
“这种户丁编审中的虚报和浮夸之风在很多地区都普遍存在,官员绅衿利用优免特权隐漏人丁,奸猾之徒又托为客籍以为规避,而丁银项目仍然存在,结果便落在贫苦农民的身上,其中在实行户等编审制的地区,出现了利用户等进行放富差贫的现象。”
“如山东曹县,豪强尽行花诡,得逃上则;下户穷民置数十亩之地,从实开报,反蒙升户,结果其间家无寸土,糊口不足,叫号吁天者,皆册中所载中等户则也。这样一来,一方面,封建官府为追求溢额在编审时多行虚夸;另一方面舍富就贫,丁银溢额增多的结果便是使中下层民众承担起更多的丁银来,饱受‘代纳’和‘包赔’之苦。”
“这样一种丁银编征,使得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对于丁赋的征收来说,其结果就是在民有苦乐不均之叹,在官有征收不力之参,官民交累。”
朱雄英缓缓道出了这个实情,令方孝孺等人神情凝重到了极点。
“你们都知道朕亲民爱民、常自觉民间疾苦,现如今这赋税徭役弊端已经到了不得不变革的地步,朕做出了这么多的努力,为的便是今日,进行一场史诗性变革!”
众人闻言忍不住面红耳赤,被皇上这番话语刺激得激动无比。
朱雄英之所以选择这几位贤臣,自然是因为他们的清流身份。
他们是士大夫,却与其他不同,是一群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
他们不会同那些魑魅魍魉同流合污,不会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更不会与违背自己理念的人同流合污。
“诸君,你们都是朕看重的贤良,可愿随朕,打响这场战役?”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对于方孝孺等清流儒臣而言,推行仁政,践行大同社会,便是他们唯一的理念!
更何况方孝孺等人已经看出,当今天子提出的这摊丁入亩政策,将会成为一场划时代的变革,足以青史留名,名传千古!
这样一个大好机会摆在眼前,对于这些清流儒臣而言,傻子才会拒绝接受。
随即众人密谋良久,针对这场变革确立了一系列措施,并且方孝孺等大臣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了查漏补缺。
如此这般,群臣尽欢。
翌日,方孝孺等人以巡抚身份离开京师,巡行天下,力求查清天下田地,为摊丁入亩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