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五百八十八章儒道之争【2 / 3】

青虫月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夫子,你实在固势,这世间之理,你觉得是因为你明白了它,则它才存在吗?

非也,天地之道本就有之,与人明白与否无关,若无天地之道,又何来人之世间。

此理有如现在小子与你解释一样,小子说与不说,天地之道皆存于天地之间。

你明白此理也好,不明白也罢,世间之理并不会改变。

明天早上起来一看,东边必出太阳,而不会在西边,往前一千年是如此,往后一千年也是如此。

传教的目的是教化世人,教化的目的是让世人明白天地之道理,顺道而为。

这天地之道虽说来玄乎,可却并非无迹可循,而是显于天地之间。

二千年前三黄五帝之时,那时世人尚不知骑行,尚无车驾,可现今世人却知道,这些都是道之常识而已,人循序渐进而认知,以道相符就是文明进化之理。

当年轩辕黄帝知世人愚味,而道之无穷无尽,纵是他也不得全解,对世人也就不可强求,更不可尽解。

所以自悟天地之道,化身而去,自书易理,留存于后世。

就是想让后世之人知道一个悟道之法,留下打开天地之道法门的钥匙,而非天地之道中的任一常识,若说天地之道,又何止一本易理可书尽。

若后世之人得之易理,那么世间纵是万千愚味,也总有聪慧之人能够悟得大道而引领潮流,走在道之前端,成为世人遵行的规矩与礼数,让世人脱愚明事。

可现如今夫子通古博今,却不做此事,却欲扶一列国,图小利而忘乎大义,是有负年华,有负夫子的才识。

若夫子能据古通今,留下悟道之法,世间相存之规,其用可万年不朽,比之夫子于此时建小功立小业更有意义。”

王禅也是有所悟而言,从轩辕黄帝说起,来开导孔夫子。

孔夫子博学,通古烁今,当今列国无人能及,就算是王禅也不敢小看。

可却想用其才学谋得一官半职,行某事某业,这是大材小用。

而有些常理,普通之人一时之间肯定无法领悟,可若有学习领悟的法门,那么就可以受益千万年,而不是仅受益一小部分的世人。

黄帝当年得九天玄女传援阴符之术,得河图洛书,当他悟道之后,才知道之无穷,道之极,不可尽说之。

连他也未必通悟全部天地之道,而他也知道他身边的世人愚味,不可能人人尽知此天地之道理,所以他才留下了易经之理,为世人悟天地之道而留下法门。

就如同给后人打开天地之道无穷无尽世界的一把钥匙,只要有心之人,能悟其一,就能顺道而生,不会逆道而亡,保证其子子孙孙都能兴盛不衰。

王禅一番说辞之后,孔夫子也是静坐默想,王禅此时所说,并非无理,虽然他自小习易理,却并不完全通透易理。

易理有如一把钥匙,而非具体的常识,读懂易理,就像找到了通往天地之道的法门,才能探索无穷无尽的知识。

这对于后世之人,是受益无穷之事。

(中国的道,说来玄乎,却比任可宗教更加客观。

老子的道德经是读易经钥匙,而易经又是打开天地之道法门的钥匙。

许多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玄学,神学,其实并不客观,毕竟在春秋之时庄子就说过,人之有穷而道之无穷,以人之智力是无法完全参透天地宇宙之道的。

而那些神学的崇教,其实就是一些能悟道之人,他们在悟解一些道理之后,却也无法再往前探索,所以在一个当时人的极限领悟之沿立下一个碑,让世人以此为界,尊其为神。

可中国的道家却并非如此,不在悟道的路径上设任何界限,更不设任何人,以成为后世之人所朝拜的对像。

所以老子书道德经,老子从来不会把自己尊为神界,而开篇就言明,道可道非常道之理,道不可言,就说明道家无神之说。

老子道德经,以道为先,德为次,是因为道为天地之道,不可言之,无穷而无尽。

而德呢则是,依着天地之道,世间之人应守的德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把道转换在人的身上,就是德,所以中国文明里,以德为先,其实就是遵道。

一个人有德,说明其行为礼仪是符合道之标准的。

道家与道教有别,道教与其它宗教一样,以老子的道德真经尊,尊老子为道之始祖,是后人尊其为仙。

至于其它的神仙,则是在此基础之上演化而来,这本就有违老子道德经的宗旨。

国外崇教是自称为神,神造世人,而中国则是人造神,能悟道者被尊为神通,正好相反。

在道德经中,老子有三不敢,一焉勤,二焉俭,三焉不敢为天下先。

最后一句,就像一滴水面对一片海洋一样,不敢说自己有多大本事,不敢在道之面前显摆,这是因为道之无穷,因为老悟道而知道,才会觉得自己的渺小,才不敢为天下先。

这是个人认识,在王禅拜师的时候,这些东西会有详解,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持续跟进。)

“小先生之说,实在十分新奇,老夫也习得易理,却难解其意,若依小先生之说,易理非是让人知道处世之道而是让人能解天地之道的钥匙,让老夫有些提壶灌顶之惊。

老夫一辈子也未曾想过,当年轩辕黄帝留下此书,竟然不是教化于人,而让给后世之人留下通解大道之法门,实有惭愧,老夫妄读易理半辈子,在此谢小先生教诲。”

“易有谦卦,上地下山,山在地下,藏峰于地,不露形迹不显峥嵘,这是为谦也。

夫子之谦到让小子受教,是小子自负,有如满杯,只知言教于人,却不知习人之优。

正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刚才季子其实也非无优可学,只是小子却只看到其劣之处,却因自负无法正视其优之处,所以在下才是真的惭愧,若有它日,当亲自向季夫子致以歉意。”

王禅看着孔夫子对他一揖,也是十分有愧,此时也是对着孔夫子一揖还礼。

“小先生说得不错,‘三人行必有我师’,谦卦就是要让人知天地之道的无穷而不敢自大自傲。

只是听说小先生是天赐灵婴,难道这些所悟所解亦是天生就懂的吗,还是另有名师相教。”

“嘿嘿嘿,夫子误解,刚才才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为何还有此问。

我虽是天赐灵婴不假,可却并不天生聪慧,世人皆是吾师,以人为师可以知人过错,以正己之其行。

我自小受教于母亲,我的母亲仁善至先,而仁善为世人德之本,而应了山水蒙之卦,蒙以养正之说。

启蒙之教当以正为本,小子之师,当先是生母。

其次,小子识数之后,受晋国公子传教于武技,机关巧术,医理药理,这些都与道相通,其算是我之次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