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3尾:指车的尾部。
【译文】
初九,渡河时往后拖拉车轮,车尾虽被河水沾湿,没有过错。
《象传》说:“往后拖拉车轮”,从其道理上说这一做法是没有过错的。
【解说】
濡即湿,曳是拉,“曳其轮”,是捆紧车轮为防止渡河时脱落。“濡其尾”,是说狐狸渡河,翘起尾巴,也会打湿,必须当心。
清代大兴“文字狱”,官员们虽然小心翼翼,但还免不了遭祸患。
雍正八年(1730),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的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于是雍正帝认为他有反清复明的意图,于是将其斩立决。
初九与九四都得正而应,初九过河之初就有意识提防,应该“无咎”(义无咎也)。
【原文】
六二,妇丧1其茀2,勿逐3,七日得。[陆德明《经典释文》:“茀,首饰也。”]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注释】
1丧:失。
2茀:妇女的首饰。
3逐:追寻。
【译文】
六二,妇人丢失头上的首饰,不用追寻,七日后可以失而复得。
《象传》说:“七日后可以失而复得”,是因为得守中道的缘故。
【解说】
茀,假发,也说是古代妇女掩饰性的装饰。六二在离中,前临互坎(二三四爻)和上坎。古人常将坎离水火比作夫妇,离为坎妇,坎为险,互坎在外意即丢失,就是“妇丧其茀”。但六二柔顺中正,与九五正应,九五在上坎险中,在互坎险上,能行险而安,象征九五帮助六二找回失物。卦有六个爻位,重新回到原位,恰是第七个次序,所以得而复失都是经过七日。“勿逐”,说明不是六二自己找回,而是以中道德行感应九五找回。
“完璧归赵”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修书一封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赵王接到了信非常不安,于是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都说秦王不过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千万不能上他的当。可是如果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当大家左右为难之时,蔺相说:“我愿意带和氏璧到秦国去见秦王。如果他真的拿十五座城来交换,我就把璧给他。如果他不肯给我们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损地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对我们动武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派他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着璧,爱不释手,但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说:“这块璧有一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信以为真,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连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现在璧在我手上,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这块璧一同撞碎在柱子上!”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撞碎了,连忙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应当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住处,就叫手下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赵国了。等到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我已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真有诚意的话,就先把十五座城交给赵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取来,决不食言。不然的话,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你们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无奈,只好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原文】
九三,高宗1伐鬼方2,三年克3之。小人勿用。[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高宗,殷王武丁。鬼方,国名。乾为高宗,坤为鬼方;乾二之坤五。故‘高宗伐鬼方’。坤为年,位在三,故‘三年’。坤为小人,二上克五,故‘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象》曰:“三年克之”,惫4也。
【注释】
1高宗:殷高宗,名武丁,殷代最著名的帝王之一。
2鬼方:殷代边境民族建立的方国。
3克:战胜。
4惫:极度疲乏。
【译文】
九三,殷高宗征伐鬼方,经三年苦战获胜利。莫任用小人。
《象传》说:“经三年苦战获得胜利”,说明已是疲惫不堪。
【解说】
高宗是殷代中兴的英明帝王,名武丁。鬼方是殷代边疆的异民族。从前殷高宗讨伐鬼方,经过三年的苦战,才得以战胜,但对有战功的小人,只给以重赏,不予重用。
克之,就是既济、完成,不用小人是有防患。九三在互坎中,坎为劳,故“惫也”。九三刚而不中,与上六小人有应,所以不用。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之后,坐在夫差原来坐过的朝堂里。范蠡、文种和其他官员都来朝见他。吴国的太宰伯嚭也站在一旁等着受封,他认为自己曾给夫差进谗言,除掉了伍子胥,帮助了勾践,应该得到封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