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依寂静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寂静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寂静以灭为行境。如是依寂静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寂静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妙善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妙善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妙善以灭为行境。如是依妙善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妙善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解脱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解脱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解脱以灭为行境。如是心解脱乃离贪,慧解脱乃离无明。如是依解脱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解脱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八
依无漏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欲漏之无漏,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无明漏之无漏,以灭为行境。如是依无漏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为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无漏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度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度伴随掉举之诸烦恼与诸蕴,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度随伴无明之诸烦恼与诸蕴,依随观之义,正观乃以灭为行境。如是依度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度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无因相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无一切因相之因相,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无一切因相之因相,以灭为行境。如是依无因相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无因相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无愿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无一切愿之愿,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无一切愿之愿,以灭为行境。如是依无愿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无愿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空性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空一切现贪,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空一切现贪,以灭为行境。如是依空性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成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空性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修习”者,修习有四:依于其处所生之诸法不超越义而修习;依诸根一味之义而修习;依彼生促进精进之义而修习;依习之义而修习……乃至……“道生”者,如何而为道生?……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如是而依空性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如是依十六行相修习俱存之止观。如是以修习俱存之止观。
九
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者如何?
若由无常之作意而光辉生。“光耀是法”倾心于光耀,彼之散乱是为掉举。意有被其掉举所捉者,乃不如实了知无常之近住、不如实了知苦之近住、不如实了知无我之近住,故言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其心于内只为定住、定坐时,彼乃一趣得定、道生。如何而道生?……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若依无常而作意者智生、喜生、轻安生、乐生、胜解生、精勤生、近住生、舍生、欣求生,“欣求是法”倾心于欣求,彼之散乱是为掉举。有意被其掉举所捉者,不如实了知无常之近住,不如实了知苦之近住,不如实了知无我之近住,故言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其心于内只为定住、定坐时,彼乃一趣得定、道生。如何而道生?……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若依苦而作意者……乃至……依无我而作意者,光耀生、智生、喜生、轻安生、乐生、胜解生、精勤生、近住生、舍生、欣求生。“欣求是法”倾心于欣求,彼之散乱是为掉举。意有被彼掉举所捉者,不如实了知无我之近住、无常之近住、苦之近住,故言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一〇
若依色无常而作意……乃至……若依色苦而作意……乃至……若依色无我而作意……乃至……受……乃至……想、行、识、眼……乃至……若依无常作意老死……若依苦作意老死……若依无我作意老死者,即光耀生、智生……乃至……欣求生。“欣求法”倾心而欣求,彼之散乱为掉举,意有彼彼掉举所捉者,不如实了知老死之无我近住,老死之无常近住、老死之苦近住。故言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随眠。如是而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
光耀智喜于摇转
于轻安乐心通达
胜解精勤与近住
舍与欣求倾心舍
了知遍熟此十处
善为掉举不迷妄
散乱染污灭心修
散乱染污习损减
清净染污不修减
修习不灭无散乱
依此四处心收合
了知所捉以十处
俱存品第二 [四]谛论
圆满论因缘
一
诸比丘!如是四是如、不虚、不异。何为四?
诸比丘!“此是苦”者,是如、不虚、不异。“此是苦集”者,是如、不虚、不异。“此是苦灭”者,是如、不虚、不异。“此是顺苦灭道”者,是如、不虚、不异。诸比丘!如是四是如、不虚、不异也。
二
如何苦是依如之义而为谛?苦者有四之苦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即]于苦是有害之义、有为之义、烦热之义、变坏之义。于苦是有如是四之苦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如是苦者,依如之义而为谛。
如何集是依如之义而为谛?于集有四之集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即]于集有存续之义、因缘之义、合之义、障碍之义。于集有如是四之集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如是于集依如之义而为谛。
如何灭是依如之义而为谛?于灭有四之灭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即]于灭有出离之义、离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于灭有如是四之灭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如是灭依如之义而为谛。
如何道是依如之义而为谛?于道有四之道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即]于道有出离之义、因之义、见之义、增上之义。于道有如是四之道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如是道依如之义而为谛。
三
以几何之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四行相四谛是同一通达:[即]是如之义、无我之义、谛之义、通达之义。如是以四行相四谛是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四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是如之义,集之集义是如之义,灭之灭义是如之义,道之道义是如之义。如是以四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而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依无我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四行相依无我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是无我之义,集之集义是无我之义,灭之灭义是无我之义,道之道义是无我之义。如是以四行相依无我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依谛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四行相依谛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是谛之义,集之集义是谛之义,灭之灭义是谛之义,道之道义是谛之义。如是以四行相依谛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四行相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是通达之义,集之集义是通达之义,灭之灭义是通达之义,道之道义是通达之义。如是以四行相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四
如何而四谛为同一通达?无常者是苦,无常、苦者是无我,无常、苦、无我者是如。无常、苦、无我、如者是谛,无常、苦、无我、如、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而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以几何之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以九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为如之义、无我之义、谛之义、通达之义、通智之义、遍智之义、断之义、修习之义、现证之义。如是以九行相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五
如何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九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是如之义、集之集义是如之义、灭之灭义是如之义、道之道义是如之义、通智之通智义是如之义、遍智之遍智义是如之义、断之断义是如之义、修习之修习义是如之义、现证之现证义是如之义。如是以九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是一性,以一智通达、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而为依无我之义……乃至……依谛之义……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九行相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是通达之义,集之集义是通达之义,灭之灭义是通达之义,道之道义是通达之义,通智之通智义是通达之义,遍智之遍智义是通达之义,断之断义是通达之义,修习之修习义是通达之义,现证之现证义是通达之义。如是以九行相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六
以几何之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十二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即]如之义、无我之义、谛之义、通达之义、通知之义、遍知之义、法之义、如之义、所知之义、现证之义、触接之义、现欢之义。如是以十二行相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十六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害义、有为之义、烦热之义、变坏之义是如之义、集之存续义、因缘之义、合之义、障碍之义是是如之义、灭之出离义、离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是如之义、道之出离义、因之义、见之义、增上之义是如之义。如是以十六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而依无我之义……乃至……依谛之义、通达之义、通知之义、遍知之义、法之义、如之义、所知之义、现证之义、触接之义、现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十六行相依现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害义、有为之义、烦热之义、变坏之义是现观之义、集之存续义、因缘之义、合之义、障碍之义是现观之义、灭之出离义、离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是现观之义、道之出离义、因之义、见之义、增上之义是现观之义。如是以十六行相依现观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