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善把握此等之法
导人人长夜利益与安乐。
“何以故?诸比丘!因为善把握法。若人了得五蕴,舍离烦恼,修道圣道,透彻不动,实证苦灭,灭尽有漏,为偏于保相承,为法统之守护而暗诵。此言为有财家之暗诵。”
于律善修行之比丘,戒成就故通达三明,于此律为其等之异名。于律善修行者,成就三昧故通达六神通,于此经是其等之异名。于论善修行者,智慧之成就故通达四无碍辩,于此论是其等之异名。如是于此等善修行者,不久即成此三明、六神通、四无碍辩。于律错误修行者,怀想一般衣服着用等之触觉而摈斥乐触以执着触觉是无罪过。然者,“依世尊所说之法我善了解,即依世尊说是障道法,我行之亦不为障道”。是故陷于破戒。于经错误修行者,“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善人”而不知其意义,拙劣把握。故曰:“因自拙把握而诽谤吾等,又破坏自身多造恶德。”是故陷于邪见。于论错误修行者,于法心过度驱使而恩议不可思议。是故陷于狂乱。然曰:“诸比丘!不应思议此等四之不可思议,若此为思议者,即身受狂乱苦恼。”如是误修此等者,不久即于破戒、邪见、狂乱之损失。然:
在暗诵有成就与损失
比丘悟此一切而成就
如是说此偈。依此种种方法而知诸藏,由此当知此佛语为三种。
如何依部为五种。总之为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等之五类。于此何为长部?此于三品所摄,最初梵网经而成三十四经。
三十四经与三品
其结集长部及
第一之随顺法
何为长部耶?长量经聚集之存立,聚集存立故称为部。“诸比丘!我不承认其他有杂多之一集团,即如畜生住于山侧之集团、住于泥土之集团。”如斯即依圣教或俗说皆全其意义。亦应知其余之部分。
何为中部耶?其十五品所摄,最初为根本法门经,成中量之百五十二经。
成百五十二经
为中之部
结集为十五品
何为相应部耶?立天部为最初,最初为漏度经,成七千七百六十二经。
七千经与七百经及
六十二经者
此结集为相应
何为增支部耶?增立一一支,最初为心醉经,成九千五百五十七经。
九千经与五百经及
五十七经者
此为增支之数
何为小部耶?除全律藏、论藏及四部之外,前所举小诵等经十五类为其余之佛语。
除长部等四部
其他之佛语
看做为小部
从是部为五分
如何从分成为九部?总之,此为 sutta(契经)、geyya(祗夜)、veyyā-karana(记说)、gātha(偈颂)、udāna(无问自说)、itivuttaka(如是语)、jātaka(本生)、abbhudhamma(未曾有法)、vedalla(毗陀罗)等之九分。于此两分别、犍度部、附随、经集,附加吉祥经、宝经、珠那罗迦经、迅速经等其他经名之如来语,当知为修多罗。包含一切偈颂之经,当知是祗夜。特别于相应部包含偈颂品全部。全论藏与无偈之经,不包含摄他八分之佛语,当知是记说。于法句经、长老偈、长老尼偈、经集,不名为契经,当知纯为偈颂。开头:“此依世尊所说。”一百十二经,当知是无问自说。无戏论本生等五百五十本生,当知是 jataka。开头说:“诸比丘!于阿难有此等希有未曾见之法。”对于希有未曾见之法经,当知是未曾有法。有明小经、有明大经、正见、帝释所问、诸行分散、满月大经等,从此得一切喜悦或满足而质问之经,当知是毗陀罗。如是按照分而成为九分。
如是依于法聚,成为八万四千。此为一切之佛语。
八万二千得由佛陀
二千是由比丘
说八万四千此等之法。
如是按照法聚之说明为八万四千。于此为一连结之经时是法聚,多数之连结时,依其连结之数而定为法聚之数。与连结偈者,质问为一法聚,回答为一法聚。于论三群二群之分解、又以一一之句解为一法聚。于律有事件,有本文、有本分解义,有中间罪,有无罪,有切分三群,于此一一之区分,当知为一一之法聚。若按照此法聚,分为八万四千。若不如是区分,依味而见者虽是一味,但区分之即法与律等二区分等之佛语,结集圣众以大迦叶为上首,此是法,此是律,此最初之佛语,此是中间之佛语,此是最后之佛语,此是律藏,此是经藏,此是论藏,此是长部————[略]————,此是小部,此是契经最初之九分,此等作区分之合诵为八万四千法聚,加之种程度由其他要目而集、由品而集、由省略而集,由一集二集等之集而集,由部类而集,由各五十而集等,于三藏示几多之差别而作结集区分,如是合诵化七千月间。
合诵竟耶!于“此十力之教,由大迦大德,遂得存续五千年间”而起欢喜心,如与大赞意,此大地至水际止而续种种之震动,又出现种种之希有事。
名此第一合诵于世,
依五百而行者
称为五百
依上座而行
称为上座。
行此大合诵之时,大迦叶尊者就律而质问:“友之优波离!第一波罗夷于何处所制定耶?”言此之后,亦问事件,亦问因缘、亦问人物。兹问因缘时,其因缘为最初而其余亦详说由何人而制定?何故而制定?欲语此一切而优波离尊者曰:“尔时佛世尊住在耶兰阇。”而说一切。如是此语是优波离尊者之所说。当知此是在第一合诵之时所说。于是此语因何人而说,为何时所说乃说明此等语句之意义。
今问何故而说,从大迦叶尊者问因缘,是故此因缘为最初,回答其余应详说之说。此语当知从优波离大德于第一大合诵之时应由此因缘而说。然者,言:“因何人、何时、何故而说。”说明此等要目语句之意义。今:
“依何人所执受、或传承。树立于何处
又称这样而由此生仪轨。”
欲明此意义而说此事。又“尔时佛世尊住在耶兰阇”是饰开头之语,有因缘之律,由谁执持,由谁传承,树立于何处耶而问者,最初于世尊之面前依优波离大德所执持,如来未入涅槃之间,由优波离大德之面前几千比丘得六神通等,如来之般涅槃以大迦叶为上首,依正法结集之诸大德执持。依何人传承?于阎浮提以优波离大德为最初相承之阿阇梨而传承第三合诵止。兹阿阇梨之相承是:
如优波离、大象拘、苏那拘、私伽婆、
目犍连子帝须
此等五人是调伏者
荣阎浮提之此洲
依相承而律不断绝
传来至第三结集
然,优波离尊者相续此律、律之圣典、律之传统由世尊之面前执持,甚多比丘树立于心。于尊者之近侧执持律、通达律诸人之学人,得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者,不知其计数,有漏尽比丘一千人。大象拘大德是其弟子。彼于优波大德之近侧执持如实教授律。于此尊者之近侧而执持,通达律之学人等不知计数,有漏尽比丘一千。苏那拘大德是大象拘大德之弟子。彼亦已于和尚大象拘大德之面前执持而如实教授律。于此尊者之近侧执持,等律之学人等不知其计数,有漏尽比丘一千。私伽婆大德是苏那拘大德之弟子。彼亦已于和尚苏那拘之近侧执持律为一千阿罗汉之上首。于此尊者之近侧执持而通达律之学人,得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漏尽者无限几百、几千。此时阎浮提有极大之比丘集团。目犍连帝须大德之威德,当明白是于第三合诵。如是此律藏于阎浮提,依阿阇梨之相承当知至第三合诵传承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