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首〔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就是张养浩归隐云庄时期所作,共六首,这首是六首之二。作者居于云庄别墅,纵情诗酒,寄情山水,过着闲适自由的生活。本曲主要写作者远望云山变幻之景的跃动之情和闲适心境。结尾“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表明了作者已经完全超脱于世俗,一心想过隐居的生活。此时,只有“山”和“云”与作者为伴。
这首曲子语言清新,写景动静结合,抒发了纯朴天真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双调〕水仙子
中年才过便休官,合共[1]神仙一样看,出门来山水相留恋。倒大来[2]耳根清眼界宽,细寻思这的是[3]真欢。黄金带[4]缠着忧患,紫罗襕[5]裹着祸端。怎如俺藜杖藤冠[6]。
【注释】
[1]合共:同。
[2]倒大来:程度副词,十分,非常。
[3]的是:确实是。
[4]黄金带:达官的佩带,有金玉做装饰,故称黄金带。
[5]紫罗襕:显宦的官服。
[6]藜杖藤冠:此指隐者的装束。
【鉴赏】张养浩在仕途上曾有过追求,也曾有过卓著政绩。但在经过宦海沉浮之后,他开始怀疑和厌倦官场生活了。由曲意推测,这首曲大概是作者中年辞官归隐后的作品,此曲就是这种心理的真实写照。曲子通过对比官场与隐居的生活,批判揭露了险恶的官场,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元代,统治者实行等级制度非常残暴,曾长时间废除了科举,断绝了汉族知识分子的为官之路。导致知识分子地位的低贱,以致社会上对人分等级用至有“九儒十丐”之说。同时官场的争斗异常凶险,广大官员终日提心吊胆。于是,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摆脱这种不公待遇,归隐山林。这首曲子中,作者结合自己隐居后的生活,将其与官场做了对比:归隐后,寄情于“神仙”、“山水”,悠闲自在,“耳根清眼界宽”,怡然自得;归隐前,虽然紫袍官带加身,但是终日提心吊胆,朝不保夕。“黄金带缠着忧患,紫罗襕裹着祸端”两句可谓是全曲的“曲眼”,这才是作者“中年才过便休官”的真正原因。与其在异常凶险的官场中整日战战兢兢,还不如全身而退,摆脱“黄金带”和“紫罗襕”的羁绊,远离“忧患”和“祸端”,寄情山水,逍遥自在。
全曲语言通俗易懂,质朴自然。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对比了仕隐两种生活,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肯定。
〔双调〕水仙子
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1],两岸人家接画檐[2],芰荷丛[3]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4]。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5]。爱杀江南。
【注释】
[1]照晴岚:照,倒映。晴岚,晴天山林中的雾气。岚,山林中的雾气。
[2]接画檐:美丽的房檐彼此相连。画檐,美丽的屋檐。
[3]芰荷丛:菱荷丛生。芰,菱角的一种。
[4]卷香风十里珠帘:即“十里香风卷珠帘”,化用了杜牧《赠别》中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香风,散发着芬芳的微风。
[5]风外飐:顺风儿飘动。飐,风吹物动的样子。
【鉴赏】这首曲子是对江南水乡的秋色的细腻描写。风格清逸,格调欢快,音律和谐。
首句“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天然美景图:江面经晴日照射,更显出烟水迷茫之致。次句“两岸人家接画檐”透露出在这里居住的不是普通人家,因为其房屋是经过精雕而成的。接着作者又把注意力放到自然景物上,“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一个“淡”字,把温柔乡的浓郁春光冲淡了,给人几许诗意盎然之感。“看沙鸥舞再三”写的是作者张养浩本人闲适自得之意。“卷香风十里珠帘”暗示了其所在的温柔乡之香艳、富丽,和前面的画檐人家相呼应。“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两句不仅字面相对,所描述的情景也对应,一方频频召唤,一方倦旅来投。最后一句由客观观察转回主观感受,“爱煞江南”总结心得。
这首曲子在艺术上,将近景远景交错来写,富于变化。在写景的层次上,作者以荷塘为中心,写荷塘堤上起舞的沙鸥,然后又由荷塘延伸到周围,进而延伸到天边,由中间到四周层层展开,以点到面连及整个江南,构思精巧!
〔双调〕落梅引
野水明于月[1],沙鸥闲似云,喜村深地偏人静,带烟霞[2]半山斜照[3]影,都变做满川诗兴。
【注释】
[1]明于月:比月光还亮。
[2]烟霞:指暮霭和霞光。
[3]照:倒映。
【鉴赏】这首曲子描绘了一幅恬静安适的山村风景画,表达了作者对清新、明静的大自然的热爱,写于作者归隐之后。
开头两句“野水明于月,沙鸥闲似云”,点明了时间、地点,交代了隐居的环境。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明月升起,倒映在清澈见底的山溪中。描写了作者清幽雅静的居住环境。暮色渐浓,而沙鸥却不着急返巢,仍在悠闲地飞舞,表现了山林生活的清闲自在。这两句表面写景,实际则写出了作者不受拘束、喜好自然的性格,为下一句埋下了伏笔。“喜村深地偏人静”,紧承上两句写景,突出了隐居环境的深幽,也反映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第四句“带烟霞半山斜照影”,写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别有一番韵致。至此,作者完成了对自己居住环境的描绘。波光粼粼的溪水,悠闲自在的沙鸥,寂静清幽的村庄,朦胧如带的烟霞,以及夕阳斜照下的山峦,都给人一种闲淡安适之感。作者被这些景致深深吸引住了,不禁陶醉其中,从而“都变作满川诗兴”。一个“都”字,表现出作者对居住环境的满意与喜爱。
这首曲子写景写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通俗自然,格调高雅,清新自然。
〔双调〕得胜令
四月一日喜雨
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1]。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2],欢喜的无是处。
【注释】
[1]濡:湿。
[2]和余:即“余和”,我也和他们一样。余,我。
【鉴赏】天历二年(1329),元朝出现了全国性的大旱灾,关中地区尤甚,有饥民相食,亲人相互残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他隐居期间曾几次拒绝朝廷的任命,但这次临危受命,张养浩义不容辞,一改隐居悠闲之态,救民于水火之中。后来因日夜操劳,终于累死于任上。
据《元史·张养浩传》所载,张养浩“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于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张养浩也和广大群众一样欢欣异常,先后写下了小令〔双调·得胜令〕和散套〔南吕·一枝花〕,表现了作者无比高兴的心情。
在〔双调·得胜令〕一曲中,首句“万象欲焦枯”,描述当时的实情,表现了旱情程度的严重,与下文的“喜雨”形成对比。第二句“一雨足沾濡”随即转入“喜雨”,前两句形成强烈对比,充分展现了作者由悲到喜的心理变化。三四两句“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大量描绘了雨后广阔的宇宙空间的变化,为后面写人物活动埋下了伏笔。表现了人们对未来满怀着强烈的希望。“农夫,舞破蓑衣绿”两句,先写广大农民久旱逢甘雨的欣喜若狂,一个“绿”字,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全曲紧紧围绕着“喜雨”二字,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忧民爱民之心、与民同乐之情。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中吕〕喜春来
路逢饿殍[1]须亲问,道遇流民[2]必细询,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3],只落的白发满头新。
【注释】
[1]饿殍:饿死的人。
[2]流民:因天灾人祸而流离失所的人。
[3]哂:微笑,讥笑。
【鉴赏】这首曲子是作者在陕西赈灾济民期间所做的,描述了作者赈灾时的情形,“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乃是真实直言,丝毫没有夸张的描述。“满城都道好官人”也是事实。他的确是一个爱民如子、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官。面对百姓的称赞,他理应感到欣慰,但又为什么“还自哂”呢?首先,这是一种严于律己的态度,他并未居功而是对百姓的颂扬自觉受之无愧;其次,朝廷所拨赈灾的之物,虽能解一时之急,然而也只是微不足道,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面对着饥民的困厄,他并未因博得了“好官人”的称呼而满足,而是为不能真正救民于水火之中而心急如焚。套曲[一枝花]《咏秋雨》云:“眼觑着灾伤叫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这正是他“还自哂”的原因,下文“白发满头新”的含义即在此。同时,其“还自哂”还包含着更深的自责,不能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枉费了“好官人”的称号,这让他感到不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