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
乐考【六】
度量衡
【臣】等谨按虞书同律度量衡邱濬谓同律而必及於度量衡诚以其受法於律三者之制皆与律同斯为同矣故曰黄锺为万事根本我
圣祖仁皇帝妙契元音得黄锺真度爰制五金木石之表度量权衡互相立法载在会典颁示遵行
时巡省问既考市之同异而观其会通
庭训炜煌复顺时俗之便安而统归画一前民利用昭示大同斯诚远绍虞廷而垂法万世者矣谨次度量衡考
顺治五年颁定斛式户部较准斛様照式造成发坐粮厅收粮又定工部造铁斛二一存户部一存总督仓场再造本斛十二颁发各省
十一年饬遵部定法马私自增加者罪之十二年重定铁斛颁发各省
时题准较制铁斛存户部一发仓场总漕各一颁发直省各一布政司照式转发粮道各仓官较制收粮永远遵行
十五年定各关秤尺
时议准各关量船称货务使秤尺准足不得任意轻重长短
康熙元年颁定新法马
四十三年议定斛式并停用金斗关东斗时奉
谕旨朕见各省民间所用等秤虽轻重稍殊尚不甚相悬絶惟斗斛大小迥然各别不独各省不同即一县之内市城乡村亦不相等此皆牙侩评价之人希图牟利之所致也又升斗面寛底窄若稍尖量即致浮多若稍平量即致亏额弊端易生职此之故於民间甚为未便嗣後直省斗斛大小作何画一其升斗様式可否底面一律平准以杜弊端至盛京金石金斗关东斗亦应一并画一着九卿詹事科道详议具奏寻遵
旨议定直隶各省府州县所用斛面俱令照户部原颁铁斛之式其升斗亦照户部仓斗仓升式様底面一律平准盛京金石金斗关东斗俱停其使用铸铁斗铁升各三十发盛京户部顺天府五城仓场总漕直隶各省巡抚今转发奉天府宁古塔黑龙江等处及各该布政司粮道府州县仓官通行晓谕遵行
五十二年
御制律吕正义定度量衡
律吕正义曰黄锺为声气之元象数之本度量权衡皆於是受法焉律吕新书审度篇曰度者分寸尺丈引所以度长短也生於黄锺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九十枚度之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嘉量篇曰量者龠合升斗
斛所以量多少也生於黄锺之容以子谷秬黍中者一千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槩以度数审其容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谨权衡篇曰权衡者铢两斤钧石所以权轻重也生於黄锺之重以子谷秬黍中者一千二百实其龠百黍一铢一龠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又新书载周礼典瑞璧羡以起度玉人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易纬通卦验以十马尾为一分孙子算术以蚕所吐丝为忽又载周礼考工记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後权之权之然後准之准之然後量之量之以为鬴深尺内方尺而圆其外其实一鬴其臀一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声中黄锺之宫注周鬴容六斗四升实一千二百八十龠计一百零三万六千八百分汉斛容十斗实二千龠计一百六十二万分今置鬴积以深一尺分之得面幂一万零三百六十八分约之以尺得正方一尺零三寸六十八分然则所谓内方尺者非鬴之圆面幂容正方一尺耶若求鬴径则置面幂用平圆求径定率推之得径一尺一寸四分八厘九毫有奇再以鬴积六斗四升分之每升得一万六千二百分以十合分之每合得一千六百二十分以二龠分之每龠得八百一十分与黄锺龠数同汉斛积以十斗分之每斗得一十六万二千分以十升分之每升得一万六千二百分与周鬴所容升数同自升而下亦得黄锺之龠数焉夫黄锺之积有古今尺度为数之不同而就黄锺本律之分而言则周鬴汉斛皆可以相证也权衡之数始於铢古之一龠为十二铢重五钱今所定之龠以现行权衡考之止二钱五分强五量之数终於斛古之十斗为一斛今则五斗为一斛权衡与量今比古皆加一倍矣推原其故古尺乃横黍所累本小今尺乃纵黍所累本大小尺所制黄锺之龠必小故量与权衡亦随之而小大尺所制黄锺之龠必大故量与权衡亦随之而大使不审尺之大小则黄锺几无定体之可凭矣即今所定黄锺之龠而论之则古尺之八百一十分与今尺之四百三十分数虽不同而体则一若但执一尺而论则八百一十分与四百三十分其体几差一倍此今之量与权衡所以加古一倍也要之量与权衡之大小皆由於尺度之短长尺度之短长原於定黄锺之各异定黄锺之各异又系於累黍之不同然则度量权衡皆起於黄锺而验黄锺者可不取证於度量权衡耶是知一本而万殊者由於万类之难齐万殊而一本者无非一理之所贯故古圣人同律度量衡为经国宜民之要务也
圣祖仁皇帝庭训曰书云同律度量衡论语曰谨权量盖为禁贪风除欺诈所以平物价而一人情也今市之上闾阎之中日用最切者无过於丈尺升斗平法其闲长短大小亦或有不同而要皆以部颁度量衡法为准通融合算均归画一则不同而实同也盖以大同者定制度而以随俗者便民情斯为善政自上古以迄於今几千百年度量权衡改易非一苟一旦必欲强而同之非惟无益於民生亦且有妨於治道此又不可不留心讲究者也
御制数理精藴定度量衡表
营造尺 以分两定尺寸之准
赤金一十六两八钱 白银九两
红铜七两五钱 黑铅九两九钱三分
各铸为寸方高广六面悉均皆可得部颁营造尺一寸
法马【形圆】 以寸法定轻重之准
赤金方寸 白银方寸
红铜方寸 黑铅方寸
与前分两相符即得部颁法马等秤轻重之准铁升斗斛【形方】 以寸法定容积之准
升方三十一寸六百分
斗方三百一十六寸
斛方一千五百八十寸
两斛为石方三千一百六十寸
如为升面底方三寸深三寸五分一厘为斗面底方六寸五分深七寸四分七厘九毫为斛面底方一尺深一尺五寸八分为十斗斛面底方一尺四寸深一尺六寸一分二厘皆与右寸数相符即得部颁铁升斗斛容量之准
乾隆六年奏覆同律度量衡刑部侍郎张照奏蒙
天语垂问律度量衡之曷由同臣窃惟黄锺为声气之元象数之本度量权衡皆於是受法我
圣祖仁皇帝心通天矩学贯神枢既以斗尺秤法马式颁之天下又凡省府州县皆有铁斛收粮放饷一准诸平违则有刑又恐法久易湮且古法累黍定度度立而量与权衡准焉度既不齐黍数即不符合
躬亲累黍布算而得今尺八寸一分恰合千二百黍之分符乎天数之九九於以定黄锺之律尺既定矣又恐不寓诸器则法不可明乃以金银制为寸方着其轻重而度与权衡之准了如指掌列之为表载入会典颁行天下
皇上以度量权衡天下犹有未同勤惓垂问仰见平钧四海之至意臣以为在今日非法度之不立在奉行之未能请
命有司按表成造尺秤法马斗斛颁行天下再为申明违式之禁务使画一并令直省将会典内权衡表刋刻颁布使人人共晓或亦同之之一法也夫五方风气不齐民俗所便各异然在官者有一定之法则能以我之至齐者齐彼之不齐而不齐者亦齐其所不齐亦无害臣昔闻於
圣祖仁皇帝者如此今蒙
圣谕虞舜巡狩同律度量衡惟其时亦有不同者是以同之若其皆同何同之有然而在我者安可不同至哉
圣言信乎
先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