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卷一百八十一【1 / 5】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一

兵考【三】

禁卫兵

八旗步军营

顺治元年设提督九门步军统领统辖八旗步军营及九门官兵其巡捕营别以兵部职方司汉主事一人督之康熙三十年始定步军统领兼管提督九门巡捕三营步军统领一人左右翼步军翼尉协理三营事务每翼各一人【顺治元年设步军总尉乾隆十九年改名翼尉】八旗步军协尉每旗各三人【顺治五年设步军副尉乾隆十九年改名协尉每旗满洲蒙古汉军兼用共二十四人余仿此】步军副尉每旗各三人【雍正四年设步军参尉乾隆十九年改名副尉】步军尉每旗满洲二十一人蒙古汉军各八人捕盗步军尉每旗满洲三人蒙古汉军各一人【捕盗步军尉康熙三十四年设】步军委署步军尉每旗满洲五人蒙古汉军各二人【委署步军尉康熙三十四年设即於步军内选委】领催共二千二十八名步军共一万八千一百四名【各官养亷兵粮六百八名即在数内】捕盗步军三百二十名步军统领所属文职员外郎二人【初制设一人康熙六十一年增一人】主事二人司务一人【司务雍正十三年增设】笔帖式十二人【初制设四人康熙三十年增四人雍正十三年又增四人】内城九门每门城门领各二人【初名城门尉乾隆十九年改名城门领外七门同】城门吏各二人【初名城门校乾隆十九年改名城门吏外七门同】外城七门每门城门领各一人城门吏各一人内外城门千总每门各二人【初设指挥千户顺治四年改为门千总】城门骁骑共三百三十名门军共六百四十名【门军初制召募民人充补雍正二年改用八旗养育兵乾隆四年定於步军内拨补】礮手每门各二名【初制惟设内九门礮手乾隆七年外七门增置】

中南北左右巡捕五营中军副将兼管中营参将一人【原设参将乾隆四十六年改设副将】南北左右四营参将各一人【原设二人乾隆四十六年增二人】每营游击各一人【原设三人乾隆四十六年增二人】都司各一人【乾隆四十六年增设】守备共十八人【康熙三十年初设守备十七人五十一年增一人雍正元年又增一人乾隆四十六年裁一人凡中营四人南营五人北营三人左营三人右营三人】千总共四十六人【康熙三十年初设千总七人雍正元年增一人十二年增七人乾隆四十六年增三十一人凡中营十人南营十二人北营八人左营八人右营八人】把总共九十二人【初制设十人顺治四年增五人康熙三十年增六人五十一年增二人雍正元年增一人十二年增六人乾隆四十六年增六十二人凡中营二十人南营二十四人北营十六人左营十六人右营十六人】外委千总共四十六人外委把总共九十二人马兵共四千名战兵共三千名守兵共三千名【原设马兵一千五百名步兵三千六百名共五千一百名乾隆四十六年增设兵四千九百名共一万名凡马兵四千名战兵三千名守兵三千名】

巡捕营之制顺治元年设南北二营十四年增设中营康熙三年始令步军统领兼管原设三营参将三人游击三人守备十九人千总十五人把总三十人兵五千一百名

乾隆四十六年奉

谕京师辇毂重地向来步军统领所管营务止分中南北三营地方本属广濶又西北昆明湖一带离城较远稽查巡缉更觉耳目难周所有额设官兵不敷派拨且营制亦有参差未协之处其应如何添设兵丁酌安营泛并管兵员弁及一切事宜着步军统领衙门会同各该部详悉妥议具奏寻议准增设左右二营增副将一人参将一人游击二人都司五人千总三十一人把总六十二人兵四千九百名共为五营二十三泛额兵一万名

谕现今京城巡捕三营已改为五营每营俱应添设官兵但此等马步兵缺向例招募民人挑选今既添兵甚多着於八旗汉军鄂尔布步甲闲散内择其年壮汉仗好者充补着交步军统领遵旨挑选

凡城守之制内九门城门领城门吏以八旗满洲外七门以汉军内外城门千总并以汉军内九门城门骁骑门军以八旗满洲蒙古外七门以汉军康熙三十八年增定正阳门城门领城门吏骁骑等由八旗充补母庸议调其崇文等八门官向系各按本翼旗分管辖或致瞻徇应对调看守崇文门以镶黄旗宣武门以正黄旗朝阳门以正白旗东直门以镶白旗阜成门以正红旗西直门以镶红旗安定门以正蓝旗德胜门以镶蓝旗其兵丁等仍按旗守门

凡内外城门启闭城门领司之辖以步军统领其非时启闭者顺治初年定每月逢五常朝日由礼部咨兵部转行步军统领於黎明启正阳门遇

御门听政日外城居住官员应早入者由兵部行文於

晓钟後启正阳门遇

庙祭祀日内外城陪祀官有应早入城出城者由太常寺先期咨兵部转行於五鼓後启门内务府遇有祭祀出城取水预期行文或早启或迟闭其余各部

院八旗有应早出入者均预具印文移咨兵部核明应行者转行启门如无兵部印文概不准启康熙三十一年定遇

行幸驻跸

畅春园【雍正元年以後遇 驻跸圆明园制同】城内各衙门按日前赴奏事传知西直门德胜门西便门遇

驻跸南苑传知正阳门永定门均酌量早启迟闭其寻常行人仍於黎明放行雍正四年於正阳门西直门各颁隂文合符一扇传谕步军统领如遇夜有奉

旨差遣及紧急军务应即时启门者俟

大内持出阳文合符该城门领即取隂文合符验明启钥仍报知统领其余各门遇阳文合符至门即报统领亲齎隂文合符至门与阳文合符比验乃启均於次日具奏平时启闭仍遵例行

凡门禁顺治初年定

午门外朝会坐班行礼处一应闲人交步军尉等驱逐雍正年间增定凡遇

朝会之期委步军协尉四人副尉四人步军尉十六人步军酌量差拨於

午门外

大清门内

御道两旁巡警禁止喧譁又於

长安左右门外每门委捕盗步军尉二人阻逐闲人其内九门外七门官兵各按分管之处昼稽出入夜守扃钥以为常凡越城者有禁依城搭盖席棚及闲杂人等近门歇宿者均有禁凡送葬者禁出正阳门遇夏至祭

地坛春秋祭

日坛

月坛安定门於祭前十日朝阳阜城门於临祭日禁亦

如之

凡步军营泛守之制

皇城内各泛专隶八旗满洲共分泛九十列栅一百十六镶黄旗满洲界在

紫禁城北东自

地安门箭亭城墙起西至

地安门甬路分中接正黄旗界北自火药局城墙起南至三眼井接正白旗界中设步军尉二人【後各旗同】分泛十每泛设步军十二人【後各旗同】栅栏十八每座设步军三人【後各旗同附近泛者或即以汛兵兼管】於

景山後设步军尉一人【管理街道洒水兼管河道後各旗步军尉职掌同】步军百二十人【後各旗步军数同】正白旗满洲界在

紫禁城东北东自内府库东口东墙起西至

景山东墙止北自三眼井起南至银牐风神庙接镶白旗界分泛十一栅栏十於

景山东门设步军尉步军如前镶白旗满洲界在紫禁城东东自骑河楼东墙起西至北池子止北自宣仁庙起南至北池子南口并望恩桥北接正蓝旗界分泛十栅栏十三於北池子街设步军尉步军如前正蓝旗满洲界在

紫禁城东南东自

东安门东城墙起西至南池子街止北自北池子街并望恩桥起南至菖蒲河城墙止分汛十一栅栏九於南池子口设步军尉步军如前正黄旗满洲界在

紫禁城北东自

地安门甬路分中起西至西什库止北自侍卫教场城墙起南至弘仁寺分中接正红旗界分泛十二栅栏十六於

地安门设步军尉步军如前正红旗满洲界在紫禁城西北东自

景山西门起西至

西安门城墙止北自弘仁寺分中起南至

西安门甬路接镶红旗界分泛十二栅栏十七於景山西门设步军尉步军如前镶红旗满洲界在紫禁城西东自大高元殿门分中起西至

西安门城墙止北自

西安门甬路分中起南至大石槽城墙止分泛十二栅栏二十四於大光明殿後设步军尉步军如前镶蓝旗满洲界在

紫禁城西南东自

西华门起西至西苑门止北自慎刑司起南至南府城墙止分泛十二栅栏九於

西华门外设步军尉步军如前

皇城外各泛分隶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内九门城上设泛八十七所【遇  驻跸圆明园增八旗骁骑泛四十八所与步军相间看守遇巡幸方岳将步军撤下分防大街巷口城上泛守悉易以骁骑】大城内共分泛

六百二十五列栅一千一百九十九镶黄旗满洲界在大城北【蒙古旗同】东自新桥起西至旧鼓楼大街接正黄旗界北自安定门城根起南至红庙後接正白旗界中设步军尉五人【後满洲各旗同】分泛五十三每泛设步军十二人【後各旗步军数同】栅栏九十四每座设步军三人【後各旗同】蒙古旗界东自东直门北小街口接本旗汉军界起西至新桥西接本旗满洲界北自北城根接本旗满洲界起南至汪家衚衕西口接正白旗界中设步军尉二人【後蒙古汉军各旗同】分泛二十二栅栏二十九汉军旗界在大城东北东自东直门城根起西至新桥东接本旗蒙古界北自角楼迤西接本旗满洲界起南至南水关接正白旗界分泛十七栅栏二十七正白旗满洲界在大城东【蒙古汉军旗同】东自朝阳门北城根起西至

地安门大街分中接镶黄正黄旗界北自汪家衚衕西口起南至大市街接本旗蒙古界分泛五十一栅栏九十蒙古旗界东自拐棒衚衕东口接镶白旗界起西至

皇城墙止北自兵马司衚衕接本旗满洲界起南至豹房衚衕接镶白旗界分泛二栅栏三十五汉军旗界东自朝阳门城根起西至鸡鵞市接本旗满洲界南自南小街口接镶白旗界起北至何家口接本旗满洲界分泛十四栅栏三十一镶白旗满洲界在大城东【蒙古旗同】东自东城根起西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