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士德尽管智勇双全,但是在奢侈享乐上,却也未能免俗。不过,这是当时群雄皆有的习气,细论起来,似乎并不足为怪。然而张明善当面讽刺,士德却没有恼怒,非但没有恼怒,而且因之“大愧”,却也由此可见他的气度与胸怀。
士德在金陵,朱元璋以礼待之,供膳食,想让他投降。士德身在曹营心在汉,“间遗士诚书,俾降元以图建康”,建康就是金陵,抽了个空给士诚送去书信,提议不妨投降元朝,以此来寻机图谋金陵。此则“远交近攻”之意也。果然,不久后,士诚就听从了他的意见。
“九六退走,遇伏马蹶,为先锋刁国宝、王虎子所获,并擒其将张、汤二将军。九六即士德,枭鸷有谋,士诚陷诸郡,士德力为多,既被擒,士诚气沮。”
3、陈保二。
5、太湖水战。
信中大略言道:“既纳保二,又拘杨宪,遣兵来逼,咎实自贻。愿与讲和,以解困厄,岁输粮二十万石,黄金五百两,白金二百斤,以为犒军之费。”
“张士城据苏府,其弟士德,攘夺民地,以广园囿。侈肆宴乐,席间无张明善则弗乐。一日,雪大作,士德设盛宴,张女乐,邀明善咏雪。明善倚笔题云:‘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万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书毕,士德大愧,卒亦莫敢谁何。”
朱元璋不必多讲,陈友谅与张士诚又多有相似之处。
也是这一年,山东田丰陷济宁诸路,王士诚陷晋宁路,毛贵率众由河间趋直沽,战漷州,至枣林,距大都一百二十里。京师震动。元帝诏征四方兵入卫。同知枢密院事刘哈剌不花于柳林,败毛贵,大都乃安。
江南富庶,北地几乎年年灾情。察罕攻取汴梁之后,没有立即展开对山东之攻势,此亦为一关键之缘由。
后来,朱元璋攻下镇江,陈保二便降了与他。至正十六,因朱元璋麾下诸将“虐取”其赀,陈保二忍无可忍,时值士诚、士德兄弟锋芒正盛,他就索性擒了元璋派去的守将詹、李二人,又降与士诚,改而依附苏州。
连战连败,张士诚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只能按了士德的提议,八月,降元,以为助力。元帝诏士诚为太尉。同月,士诚并与方国珍结为婚姻。方国珍在士诚的南边,两边也曾屡有纷争,国珍几次用海军攻打昆山。至此,士诚北降蒙元,南结国珍,方才算在一连串的大败中稍微稳住了脚跟。
至正十八年,张士诚与朱元璋之间的战争依然在持续,只不过规模小了许多。
这一年,张士诚打了几个胜仗。十月,太湖水战获胜,擒获廖永安。廖永安乃朱元璋麾下巢湖水师之首脑,能征惯战,地位非比寻常,元璋愿意用俘虏的士诚部三千将卒换之。士诚不同意,恨士德之死,杀之。两人的仇越结越大。
不过,士诚虽授得元官,实则并不受其命,军事、政务上依然自行其是。至多了,与方国珍配合,一个出粮、一个出船,运些漕粮往去大都,聊作称臣的象征。同时,与朱元璋的战火也没有因之而停歇的意思。
邓舍笑了笑,行至窗边,推窗远望。遥遥东方的天空,夜色深沉。恍惚间,他似看到了一点青锐之气,冲霄而起。
九月,士诚弟四平章张士信筑杭州。十二月,常遇春、邵荣先后总大军攻杭州,由冬至春,战数不利,接连不克。至次年三月,士诚军获胜,斩获元璋部万余。
南方或不及十虎之数,然北来的这位,如陈友谅臣子所言:心狠手辣,又如陈友谅所言:敢作敢为。却的确不负狼顾之名。江南群雄提早与之结好之余,无不观望,静待山东变局。山东之何去何从,却又只看察罕与海东的一战。
七月,徐达克常熟,擒张士德。
江南战火正酣,北雄踏足中原。
而方国珍偏居三州之地,陈友定远在闽、广之间,他们两个,一个言称等待真主,其实狐疑不决,诚然首尾两端之士;一个自比忠臣守节,其实抱残守缺,不过不辨时务之徒。较之朱、陈、张三人,相差不可以道里计,实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谈不上“霸主”两字。充其量,小霸而已。
2、张士德。
再次,他两人都有好几个亲兄弟,分别在其成事后,位居显职。
“上遣使渭达曰:‘宜兴城小而坚,猝未易拔,西通太湖口,张氏饷道所出,若断其饷道,军食内乏,城必破矣。’乃分兵绝太湖口,并力攻城,破之。永安复率舟师深入,遂为所获。”
天下大乱,各地群雄竞起,江南富庶膏腴,又远离元朝的政治中心,驻军江南的元军之腐朽程度也是远过北地。朱元璋取金陵后,路过一处哨所,问哨所里的元军老卒驻军多少,老卒回答了个数字,朱元璋又问都在何处,老卒取出一页纸,点着上边的人名,说:“尽在此。”空有其名,未有其人,这样的军队能打甚么仗?
胡大海又围绍兴,却也没能攻克。吕珍围诸全州,堰水以灌城。朱元璋遣胡大海往援,夺堰反灌吕珍军。吕珍于马上折矢求解兵,大海许之。双方两军谁也奈何不了谁。
同年,山东内讧,赵君用杀毛贵。七月,王士诚、续继祖渡海回益都,杀赵君用。仍奉毛贵之子为总兵,以镇山东之地,朱元璋欲知齐鲁燕冀之虚实,遣卫士何必聚做小毛平章的伙夫。
至正十六年六月,“大明降将陈保二叛降于张士诚,诱执詹、李二将。
几乎便在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遣使的同时,元帝下诏,至察罕军中:“诏,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察罕帖木儿亲率天子之军,平定齐鲁。并及平章孛罗帖木儿出军塞外,平定辽东。”
“大明元帅徐达、邵荣克宜兴。廖永安率师击士诚兵于太湖,乘胜深入,与吕珍战,为其所获。
“公曰:‘君言诚是,然智谋之士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朝廷虽无道,犹可以延岁月;豪杰虽并起,智均力敌。然且莫适为主,保境安民以俟真人之出,斯吾志也。愿君勿复言。’子善谢去。”
“近闻足下兵由通州,遂有吴郡。昔隗嚣据天水以称雄,今足下据姑苏以自王,吾深为足下喜。吾与足下,东西境也,睦邻守国,保境息民,古人所贵,吾深慕焉。自今以后,通使往来,毋惑于交构之言以生边衅。”
这本来是个好事,朱元璋手下叛降了士诚,他不但忍气吞声,还更遣人来主动示好,多有面子。坏就坏在,朱元璋这书信上写错了一句话,他这封信大概的意思是这样:
甚至张士诚的降元,也是士德的提议。
台州距离益都远是远,但益都也有水师,不能不预早防范。他也看出了察罕与山东必有一战,说道:“如此,则日后山东与察罕必有一战。两虎相争,有一胜。益都离我虽远,却也临海,并且海东水师不弱,南高丽、益都皆富庶之地。小邓若胜,则其势必大。吾不可不未雨绸缪,且遣人先与之盟”。
其子王保保、麾下虎将貊高、关保、虎林赤等亦口呼万岁、舞蹈再拜,按剑齐声:“精忠报国,誓灭齐贼。赴汤蹈火,以报圣恩。”帐外诸军,士马显耀。他们奋臂举戈,枪戈如林,同声大呼,声遏行云:“精忠报国,誓灭齐贼。赴汤蹈火,以报圣恩。”
徐达围常州城,“士诚自姑苏,发其弟张九六将数万众来援”,“(徐达)乃去城十八里,设伏以待,仍命总管王均用率铁骑为奇兵,达亲督师与九六战。锋既交,均用铁骑横冲其阵,阵乱。
“徽州、建德皆已陷,完者屡出师不利。士诚素欲图完者,而完者又强娶平章政事庆童女,达识帖睦迩虽主其婚,亦甚厌之,乃阴与士诚定计除完者。扬言使士诚出兵复建德。完者营在杭城北,不为备,遂被围,苗军悉溃,完者与其弟伯颜皆自杀。其后赠完者潭国忠愍公,伯颜衡国忠烈公。完者既死,士诚兵遂据杭州。”
巢湖水师的将领有廖永安、廖永忠兄弟,以及俞廷玉等人。俞廷玉有三子,俞通海是其长子。
士诚得书,不报。
那么,察罕会不会出军,侵攻山东呢?
而江南之地,因元军的腐朽更胜北地,所以趁机而起的人物也更多过北地。最盛时,何止数十!诸种诸般的旗号,有长枪军、一片瓦、黄包头,等等五花八门。
是岁,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民大饥。八月,蝗自河北飞渡汴梁,食田禾一空。八月,大同路蝗,襄垣县螟蝝。是夏,京师又大饥,民殍死数十万,十一门外各掘万人坑掩之。
至正十七年,朱元璋麾下徐达率兵攻常熟,士德出城挑战,为徐达部先锋赵德胜所擒获,送至金陵。
也是在这一年,七月,山东田丰降了毛贵。十月,李喜喜等在陕西为察罕、李思齐所败,率军走入蜀中。孛罗之父答失八都鲁因中了刘福通的反间计,十二月,忧愤而死,卒于军中。并在十二月,山东余宝杀其知枢密院事宝童以叛变,降毛贵,遂据棣州。又在十二月,徐寿辉部明玉珍率舟师五十艘,进袭重庆路,自是蜀中郡县,多为玉珍所据。
士德被擒、绝食而死,士诚为之丧气。对朱元璋的恼怒与愤恨可想而知。两个人的结仇还不止这桩,士诚的被擒,源自至正十六年所发生的一件事。
江南英雄,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数人而已。
也是在这一年,邓舍起兵永平,所向披靡。先借辽东红巾之势,掩有高丽,羽翼初成,继麾军北上,入取辽阳。小明王诏以海东丞相,封燕王,名声始传与天下,为诸雄所知。
玉|体横陈夜,郎君颠狂时。一夜春恩,王夫人不堪挞阀,面上潮|红,浑身慵软无力。邓舍披衣而起,透过帐幕,红烛下,隐约映出她露在外的秀腿弯臂。她媚眼如丝,瞧着邓舍,意犹未尽,悄声问道:“夜漏未尽,邓郎哪里去?”嘴角边,兀自带着一丝白涎,不知是甚么物事。
二月,山东田丰部将杨诚由飞狐克蔚州,据之。同月,孛罗起复仇之军,大败关铎在丰州、云内、东胜。关军奔溃。元帝诏孛罗移兵镇大同,为京师悍蔽。五月,察罕围汴梁,八月,克之。
经过一年的分别休养生息,至正十九年,张士诚与朱元璋之间,再举大起征战。与十七年的朱元璋节节获胜、十八年的张士诚稍有获胜不同,这一年,双方的战局陷入了残酷的拉锯战。
张士德之被擒,有一说在常州之战中。
“七月,张士德至建康,朱元璋以礼待之,供珍膳,俟其降。士德不食不语,其母痛之,令士诚岁馈建康粮十万石,布一万匹,永为盟信,朱元璋不许。士德以身絷,事无所成,间遗士诚书,俾降元以图建康,遂不食而死。”
士诚与元璋都不止是一线作战,两方皆为两线作战。与朱元璋交战的过程中,士诚又接连在别的战场上先后有了杭州、嘉定之败,有点吃不消了,没奈何,十月,遣孙君寿奉书至金陵讲和。
这场仗,打的叫一个激烈。朱元璋先后动用军马六七万,士诚亦先后用数万兵马驰援。双方斗智斗勇,长达七个月的围城战,战死阵亡者不计其数,非常的惨烈。
小字九六。
时有维扬苏昌龄,江左名士,与当时的大诗人、文坛领袖杨维祯等皆有来往的,士德聘其为参谋,任职幕府,人称之为“苏学士”。由此,亦可见其的折节下士,求贤若渴。
有人赞士德“四千人马取江南”,唯惜其死的太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