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五十八章 圣旨【1 / 2】

赵子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然后呢?”

圣旨该怎么写,这本来应该是小明王的事儿。不过,从刘福通笞杀杜遵道后,宋朝廷的权力便就悉数归入其手,无论军政诸事,小明王但只点头而已。所以,丁国珍此问,在场诸人没一个觉得奇怪,反而理所当然。

丁国珍道:“远交近攻。”

刘福通沉默了会儿,说道:“就按俺刚才话里的意思去写。但有一点需得注意。”

“是什么?”

丁国珍问道:“然则,请问刘公,圣旨该怎么写?”

刘福通等虽然早就打出了前宋的旗号,且把年号等等也早就定下了,但小明王还不算正式地登基称帝,故此,宋政权上下一概称其为“主公”。

那个时候的朱元璋,还在郭子兴的手底下唯唯诺诺;而邓舍,也才是红巾军里的一个马前卒子。最盛的时候,天下谁人不知君!杀伐决断,威名何止如日中天?即使现如今运道不在,处在了末路,猛虎依旧是猛虎。

圣旨很快就分别发下,不到三天,便送到了益都。

“不要把话说得太明白了。可任小邓为此战之主帅,也可以把他夸得天花乱坠。但是类似‘节度海东、金陵两地军马’这样的话绝不能写!”

罗文素说道:“太保高明!这样一来,既定了益都为主,却也没得罪金陵。恰是‘两全其美’。”王显忠也是连连称赞不已。

“有两个原因。首先益都远而金陵近,且金陵如果出兵,必经我安丰。其次,朱元璋曾经提出过请主公迁去金陵,而小邓虽然‘天生反骨’、‘心狠手辣’,先后杀关铎、潘诚、王士诚等人,但就目前来说,对咱们安丰、对咱们主公却似乎还并无觊觎之意。所以,圣旨宁可给小邓,也不能给朱元璋。”

他回答说道:“较之数年前,刘太保明显地老了许多,鬓角全都白了,而且也深沉了许多,言谈举止不复再有当年气吞万里的豪迈,不知是才得过病还是怎的,嗓音有点沙哑。不过,小人总觉得,……”说到此处,这人顿了顿,皱起眉头,像是在寻找合适的形容。

金陵距离安丰较近,而且朱元璋曾经提出过请小明王迁去金陵。为何请小明王“迁去金陵”?是因为他忠心耿耿么?显然不是!无非是看中了小明王、刘福通的名气和号召力,欲图“挟天子以令诸侯”罢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刘福通既看出了这一点,对朱元璋又怎会不忌惮?

“噢!不要徐州,不要粮饷、不要军卒。”邓舍不觉古怪,若有所思,喃喃地说道,“平白给了道圣旨,放任臣子们去打地盘,却一无所求。刘太保,那你想是要什么?”正琢磨间,堂外侍卫来报:“洪先生来到。”

“同知枢密院事”在枢密院里仅次“知枢密院事”,而众所周知,枢密院是掌握军权的最高机构,虽然只是“暂行”,但从理论上讲,朱元璋就已在邓舍之上,有了调动、指挥海东军队的权力。但同时,邓舍却又偏被任命为此战的副元帅,论实质,似乎又该在朱元璋之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因为鞠胜、刘十九还需要拜访一下沙刘二等人,所以还没有回来。送圣旨来益都的是两个人,一个乃朝廷特使,另一个则是随鞠胜一起出使的随从。在招待过特使后,邓舍把那随从召来,询问细节。

等到打下的汴梁时候,河南也差不多都该被收复了,不说战事结束,也快到结束之时了,还用得着再分主次?

“从始至终,一言不发。直到这时才睁开了眼,点头表示同意。”

“没有。”

黄河石人出,挑动天下反。率三千子弟,首倡起事;杀黑牛白马,登高一呼,影从者百万。红旗竖起,就像是一声春雷炸响,驱散了笼罩在中国大地上几近百年的异族阴云。多少的豪杰欢喜雀跃,从四面八方奔来,汇聚在他的麾下;多少的英俊弹冠相庆,不辞千里而来,甘愿受其驱使。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呐喊与激|情间,又有多少的汉家子抛头颅、洒热血!所向披靡,年余间拓地千万里;三路北伐大都,几乎逼得元帝仓皇逃遁。

这个随从是辽东红巾的老人,北伐之前,曾经见过刘福通。

邓舍哑然,虽然他早就知道刘福通握有安丰实权,小明王只是傀儡,但是却没想到居然“傀儡”到这个程度,摇了摇头,接着问道:“刘太保气色如何?”

“难以琢磨?”

“若把圣旨交给金陵,对咱们安丰有害而无益。”

“可见到主公了么?”

随从听出了邓舍的潜台词,说道:“是啊!所以鞠大人极为不满,认为王显忠是在胡扯八道,差点拂袖而出。便在此时,罗文素出列,一边肯定鞠胜的意见,一边也着实夸奖金陵的忠诚,说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先打下汴梁?”

刘福通决定把圣旨给海东,引起了诸人的疑惑。刘六问道:“请问哥哥,这却是为何?”

“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如果刘福通不答应金陵和益都的请求,不肯出圣旨,就是同时得罪了朱元璋与邓舍,只会激起他们的不满,乃至“同仇敌忾”之心,以他两人的狠辣手段而言,说不准就会因此做出什么事儿来。把安丰放在金陵与益都的对立面上,是为“急之则相持”。

丁国珍说“取之左右逢其源”,这才是真正的“取之左右逢其源”!

“正是。以前的刘太保锋芒毕露,让人一看就知道他在想些什么;现在的刘太保看似失去了锋芒,但却变得令人无法猜测他究竟真实的想法。”

大丈夫能屈能伸。他可以容忍朱元璋,他可以忍耐邓舍,他可以暂时地蛰伏起来,他可以忍受失败,但要想让他从此彻底地收起爪牙,自愿从波澜壮阔中退出,却是绝无可能!他怎肯甘心?他又怎会屈从!只从这一道圣旨上,就可以看出他的深谋远虑,也同时可以看出他的壮心不已。

刘福通坐在交椅上,他的双眼还是闭着,但是在他沉静的外表下,掩在袖中的双手却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他似乎听到了一个声音从天边滚滚儿过,像是在说:“不成功便成仁,岂能苟活在世?一定要东山再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