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举三得?”
“此数人者,固然‘小人’。可是主公,在那里,……”洪继勋抬起手指,虚虚往西北方点了一点,接着说道,“却有一个天大的诱饵!”
“‘引蛇出洞’?”
“有所不知?……,主公此话怎讲?”
刚是洪继勋不解,这会儿又变成了邓舍糊涂,问道:“何来‘三得’?”
“我军才战罢济宁,又得徐、宿,军资匮乏、兵力不足,将士急需休整。我不是‘不知兵’的人,怎可能在这种时候突然进攻那里?此其一可疑之处。”
听到这四个字,邓舍顿时想起了“方补真”。
“还有其三么?”
“先生此计说是不错,只有一点。”
“孛罗那里呢?”
邓舍不再是“饶有兴趣”,而是“大吃一惊”,霍然起身,在洪继勋的注视下踱了两步,扭过头,盯着他的眼,说道:“封帖木小人而已,陆聚、陆离、萧远等也非大人,如何用他们就能引得此条大蛇出洞?”
……
“为何?”
邓舍笑了一笑,说道:“先生的意思,我全明白。只是先生有所不知。”
“萧远若叛,主公得‘仁厚’之名。萧远若不叛,因主公之‘仁厚’,必能得其心,是得一可用之猛将。此两得也。”
邓舍倒抽一口冷气,说道:“先生说的莫不是?”
“其二可疑之处。封帖木、陆聚、陆离、萧远等,虽为‘小人’,可在关键时刻,小人物也足以起到颠覆战局的作用。只要大形势如此,到时候也就由不得李察罕信或不信,用或不用他们了。”
“正是此人!”
“疑人不用”。他不“参与谋叛”,自然也就没有可怀疑的地方了,就可以“用”了。不但可以大胆地用了,并且同样对邓舍的名声有好处,——“燕王有识人之明”。你看,陆聚、陆离(这只是个比方)全都反了,可就被任为“降军副将”的萧远没反。这不是识人之明又是什么呀?
“这两个我都知道,第三得是什么?”
“且先说其一可疑之处。我军固然大战才罢,急需休养,可越是如此,越是别人想不到、觉得不可能的时候,越是适合出奇计。……,正面与那条大蛇相抗,难以速胜;而山东地小,不利久持。所以,此时此刻,当出奇策!出其不意,围攻西北大城,若一战能拔之,获其鞑酋,则北方群雄必乱,传檄足定!即便传檄不能定,我亦可趁其乱,徐徐图之。”
“一网成擒,永绝后患!”
不得不承认,洪继勋的这个“引蛇出洞”,确实想人所不想,出人意料;同时,也的确很有诱惑力。最关键的,仓促之间,他就能想出这样一个面面俱到的“奇策”,更是殊为难得。
“多大的蛇?”
“主公虽费尽心思挑拨察罕与孛罗不和,但现如今孛罗困守孤城,已形同落败,快被察罕吃干摸净。这个时候,主公果断将他放弃,直取大都,也不是不可能的!”
萧远是个降将,才接触没多长时间,邓舍了解他么?当然不了解!不了解,怎么敢用他来做“改编后徐州军”的副将?却是因为邓舍有其它的打算。什么打算?这便又要说到“封帖木”身上去了。
“西北虽大城,粮道尽在我手。那条大蛇为何三番五次犯我之境?还不是因为受鞑酋之催?自山东乱起,漕运已经不通,今济宁运河又落我手,更是将漕运彻底断绝。漕运不通后,西北大城之所以能将将支持到现在,是因为张士诚、方国珍,一个出粮、一个出船,转走海道,运粮不绝。可如今,有主公的水师游弋海面,‘海运’是也不通了。西北大城中,人口百万;江南之粮,乃其性命。今漕运、海运两皆不通,城中早窘!虽是大城,没有粮食,又有何惧?城越大、人越多,粮就越少,对他们反倒就越是不利。……,我雄师三路,十万围城,为何不能一战拔之?”
“我费尽心思挑拨那条大蛇与孛罗的关系,正不死不休之际,怎可能忽然改换方向,进攻那里?这岂不是逼迫他两人联手?此其三可疑之处。”
“其二可疑之处呢?”
洪继勋不知“封帖木事”,自然猜不出邓舍的心思,只是奇怪,觉得此举大异邓舍平日的作风,劝说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主公,这句话可不是这样说。萧远初降,心思难测。他之所以降,是被迫无奈,到底对主公能否忠心还是个未知数。若他心念旧主,贸然擢之大用,任为副将,掌握军权,一旦生变,必有萧墙之祸。……,臣恳请主公三思。”
洪继勋却不先讲,反而问道:“臣请问主公,若是通政司查明,陆聚、陆离等果然被封帖木说动欲叛,主公打算如何处置?”
邓舍摇了摇头,说道:“此蛇非寻常之蛇,怕不会中计。”
“关中诸将,李思齐、张良弼等彼此不和,即便驰援,臣敢断言肯定也是姗姗来迟。孛罗已残。唯一可虑者,也就是察罕了。倘若他不中计,不肯‘围魏救赵’,趁虚取我益都;而竟提军北上赴援大都的话,军少不足虑;而如果军多,如果他全军北上,则主公可以‘围魏救赵’,命赵过、杨万虎并及徐、宿驻军,出济宁、渡黄河,直取他的腹地!”
“如主公所言,此计要想成功,就必须调动全海东之力,‘劳师糜饷’。……,主公,若你是察罕,你相信这么大的举动,竟却只是一个‘引蛇出洞’的计策么?”
“为何不会中计?”
邓舍嘿然,他负手踱步,低头沉思。
“臣想引的是一条大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