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3章 重生奇遇续前缘 后主迷途探司马【2 / 2】

江凌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丞相,虽然我们刚刚平定了南方,但军马仍旧疲惫,不宜再次发起大规模远征。我们应当养精蓄锐,以待机而动。”马谡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随后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继续说道,“我有一计,或许能使司马懿自毁于曹睿之手,不知丞相是否愿意听?”

诸葛亮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

马谡深吸一口气,确信自己的计划足够周详,便缓缓道:“司马懿虽然是魏国的重臣,但曹睿对他一直心存疑忌,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若能密遣人员至洛阳、邺郡等关键地区,散布关于司马懿谋反的流言,甚至伪造司马懿的榜文,公告天下,宣称其有篡逆之意。”

马谡的声音逐渐低沉,眼神中透露出阴谋得逞的光芒:“这样一来,曹睿必将心生猜疑,而司马懿的地位和生命也将岌岌可危。曹睿一旦行动,司马懿便自困于内斗之中,对我们则是极大的利好。”

诸葛亮听后沉默片刻,他的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变化,但内心却在权衡这一计划的可行性与风险。最终,他慢慢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审慎:“此计虽好,但行之需极为谨慎,务必保证行动的隐秘性,以免反使我们处于不利。”

随后,诸葛亮下令,“即刻安排可靠之人,执行此计。

而后就是历史的正常运作

司马懿的突然削职和返乡,曹睿派曹休接管雍、凉的军马,而自己则回到洛阳,整个北方的军政局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动。使得诸葛亮的北伐计划突然之间看到了曙光。

于是诸葛亮上书出师表,即日准备北伐。

在诸葛亮准备北伐的关键时刻,刘禅突然的叮嘱让丞相略感讶异,刘禅低声对诸葛亮说:“相父,马谡不可大用,请牢记于心。”这话语深沉且带有一丝警示,与先帝刘备生前对诸葛亮的嘱托惊人地相似。

李昊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不安。他清楚地记得历史上的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其中的关键人物正是马谡。虽然他已经向诸葛亮表达了对马谡的警惕,但他依然不确定这是否足以改变历史的进程。作为一个穿越者,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带来蝴蝶效应,而未来的走向仍充满未知。

尽管如此,李昊知道自己不能仅仅被动等待历史的改变,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亲自着手处理。在诸葛亮北伐之际,他要解决自己的疑虑。

如果司马懿真的有谋反的意图,那么就应该在他行动之前先发制人。一遍一遍的翻着地理图册,李昊心中的疑惑越发深重。在战场上,他已经见识过无数次计策和布阵,但司马懿的军队突然出现在那里,且以压倒性的优势出现,这种情形让他感到事情远不如表面那么简单。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观察和判断,试图找出其中的漏洞。他意识到,这或许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战术部署问题,而是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战略谋划。在历史的原本进程中,在历史中孟达死于司马懿之手,正是孙子兵法中“兵贵神速”。但这次的出现,完美到仿佛是天降神兵,这超出了常规战术的范畴。

一遍遍的标记着司马懿此次出现的位置。他仔细分析这个地理位置的战略价值,以及可能的行军路线。他开始思考,如果司马懿真的有预谋,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是单纯的逼宫,还是有更深一层的计划?

更重要的是,这种出其不意的行动方式,在历史记载中并不多见,尤其是在司马懿的行事风格中。李昊开始怀疑,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他未曾知晓的历史秘密或者是这个时空特有的变数。

一段时间后,历史的车轮似乎仍旧按照那条既定的轨迹缓缓前行。马谡,这位蜀汉的将领,因其骄傲和自信过度,终于在街亭一役中大意失荆州,导致了蜀汉的重大损失。

在战败后,诸葛亮主动请缨贬职,请求自贬三等职位,以示对失败的负责。

李昊看完奏章扶起诸葛亮:“胜败乃兵家常事,相父何出此言?”,

侍中费祎的发言强调了规矩和制度的重要性,认为诸葛亮的自贬是符合原则的。

最终,后主采纳了费祎的建议,诸葛亮被贬为右将军

李昊觉得自己越来越接近刘禅了。就连自己说的话也越来越像他说的

不禁感到五味杂陈。

但他终究不是刘禅,

夜晚密探来报。

时间拉回到北伐之前。

李昊感到必须对司马懿的状况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他开始担忧,若是司马懿并未真正遭到贬职,那么他之前在斜谷突然出现的军队可能预示着更深层次的策略或陷阱。

为了澄清这一疑惑,李昊决定派出自己的密探深入曹魏的心脏地带,尤其是洛阳和邺郡,这些地方是主要信息来源处。还有探查司马懿,李昊派出密探前往宛城,以确认司马懿是否真的遵从命令在那里闲住。他明白,如果司马懿真的被贬至宛城而静坐不动,那可能说明这个世界在阻止他改变历史进程。但如果司马懿未真正遵从贬官的命令,而是秘密策划其他行动,那倒是好办,自己可以利用这个读档的能力搞清楚全貌。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李昊的预料。密探报知的信息令李昊更生疑惑

密报指出,司马懿确实被贬至宛城,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当地百姓和官员的证实。然而,尽管密探们在宛城四处打听,甚至深入到司马懿可能居住的各个角落,他们都无法直接找到司马懿本人。

什么叫做无法找到他本人?这个描述也太抽象了。

但他不禁思索着。

如果司马懿真的像历史上那样迅速就能出现在孟达的反叛现场,那确实可能说明他早有预谋,使用了某种秘密和快速的移动方式。这种方式可能涉及到夜行、秘道甚至更复杂的网络支持,使得他能够迅速调动兵力,即便是在被官方“贬职”的名义之下。

又或者是关于这个世界可能存在的某种自我修正机制,这让李昊感到既困惑又着迷。他开始怀疑,这个世界是否像一本书或者一个故事,当他尝试改变故事的主线时,故事本身就会找到方法来回到原先的轨迹上。这种假设让他感觉自己像是在与一个看不见的编剧对弈,每当他做出选择,尝试改变历史的流程时,世界就会以某种方式回应,以保持其原有的历史进程。

这种发现使李昊更加谨慎,也更加坚定了他继续探索和理解这个世界的决心。他决定,为了验证这些假设,他需要更加深入地观察和分析接下来的事件发展,同时他也需要开始考虑如何应对这种可能的“自我修正”机制。如果这确实是真的,那么他的每一步行动不仅需要针对眼前的敌人,还必须考虑到这个世界本身可能的反应。

李昊决定再一次的御驾亲征,与诸葛亮进行第二次的北伐。亲眼见见这个鹰视狼顾之辈究竟有多么邪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