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461章 西北望,朝天阙【1 / 1】

韧竹万杆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虽然普特斯曼明确表示是以私人名义赠送,但那些珍贵无比的紫珊瑚和碧玺项链,恐怕连皇宫内都未必拥有。

朱大典心里明白,自己岂敢私自将这些宝物据为己有?

这紫珊瑚和碧玺项链必须赶紧快马送到京城,送晚了,就是厂卫来敲自己家门了。

而这位林氏家族的林芝段则大不相同。

他深知送礼之道,还特意说明这些只是些土特产而已。

如此通情达理、善解人意之人,更何况他们还是受到皇帝陛下特别关照的重要人物。

无论是为公还是为私,朱大典都觉得必须要对他们多加庇护。

朱大典欣然收下了那薄薄几页纸的礼单,这一举动让林氏汉族商人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紧接着,他挥手示意林氏等人跪下,恭敬聆听圣上的旨意。

圣谕的内容依旧是那熟悉而庄重的文字,但换一拨人聆听,却会带来不同的触动和感悟。

普特斯曼听来是直白的警告和对老大帝国深深的忌惮,也充满了荷兰在远东地区前景的悲观看法。

而林芝段等人无疑是得到了那封信上最肯定的再次回复,是一段仙音。

当林芝段再次挺直身躯时,他那饱经沧桑的面庞早已被泪水浸湿。

他颤抖着双手,恭敬地朝着朱大典拱手施礼,并用略带沙哑的声音问道:“老朽斗胆冒犯朱大人,敢问我朝天子所居的紫禁城位于何方?能否请朱大人不吝赐教,为我指引一下方向。”

朱大典心中已然明了,他已经知道这位来自南洋的汉人商贾接下来的意图。

他微微侧身,让出一个空隙,右手缓缓指向偏西北的方向,语气沉稳地说道:“从此处出发,沿着北运河一路向西,略向北偏移,便可抵达京师,距离约为两百四十里。”

“多谢大人指点迷津。”

林芝段躬身致谢后,神情变得庄严肃穆。

他轻轻摘下头顶的一统六合帽,露出了一头灰白稀疏、几乎无法梳理成髻的白发。

紧接着,他转过头来,示意身后的林氏族人们效仿自己的举动。

瞬间,上百位林氏族人整齐划一地跪下,面向西北方。

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仿佛训练有素的士兵一般。

这壮观的场景令人不禁为之动容,众人的目光也都聚焦在这群虔诚的人们身上。

南洋遗民林芝段携林氏族人,毕恭毕敬地跪在地上,向皇帝叩头谢恩。

他们异口同声地高呼:“谢陛下爱怜我等海外遗民,愿意照拂我等。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紧接着,周围的人群也跟着一起高呼:“吾皇万岁!”“万岁!”

这壮观的场面令人感动不已。

此时,天津的百姓们早已将这里团团围住,好奇地观看着这一场面。

他们大多数人眼界狭窄,以为来自海外的都是些金发碧眼、鹰钩鼻、深目的野人。

然而,令他们惊讶的是,这些海外来客中竟然也有和他们一样,拥有黑发黑眼睛黄皮肤,同样说着汉语的自己人。

林芝段从朱大典手中接过一张鲜艳夺目的明黄色证书,上面用端庄秀丽的楷体字书写着几个大字——“大明朝临时团体居住证”。

朱大典向林芝段解释道,持有此证件就如同持有路引一般,无论是在大明的京城还是其他十三个省份,都可以自由通行。

而且,他们可以在大明境内居住两年之久。

相比之下,刚才那些真正的外国人,如荷兰使团,则只能持有大明朝的临时通行证,只能在大明境内待半年,逾期需要续签。

此时此刻,林芝段开口说道,表示自己恳请大明官府能够给予他一个明确的名誉身份,可以证明大明有意保护他们这些南洋汉人。

这样有了这个身份,南洋那些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对待他们这些南洋汉人就不会那么肆无忌惮了。

朱大典听闻后表示此事容易解决,如果是文官职位可能有些困难,但武官职位则相对容易办理。

于是,他当即便写下一张条子,让林芝段前往巡抚衙门捐纳把总一职。

届时,林芝段将头顶着朝廷七品武官的头衔,胸前绣有象征坚韧犀牛的补子图案,回到南洋之后,如此一来,仅凭这身份,就没有一个西洋夷人和本地土人敢欺负汉商。

大明这个时候虽然已经是外强中干,可是海外的国家并不知道具体的详情,还是以为大明是亚洲一等一的强国。

不过,这些官印、官服、所配带的兵器以及仪仗等等物品,都需要耗费一定数量的银币才能获得。

没错,大明对你们南洋汉人提供庇护,并不是无偿的,而是需要支付费用的。

不过这样也好,俗话说得好,免费的往往才是最昂贵的,只要是商人,都会明白这个道理。

交代完毕之后,朱大典便在林芝段的千恩万谢之中返回府邸继续办公。

朱大典每天都会准时来到码头,风雨无阻,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处理那些突如其来的外商纠纷事件。

此次与荷兰使团以及南洋林氏相遇,并不是他有意为之。

身为天津巡抚,虽然他所管辖的地域范围在京畿地区的三位巡抚中最为狭小,但如今京畿地区唯一的出海港口却归他朱大典管辖。

这意味着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他的地位都至关重要。

或许在未来设立北直隶总督之时,他朱大典将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候选人之一。

林芝段默默地望着渐渐远去的巡抚仪仗队,心中仍在波涛汹涌。

待到四周的人群逐渐散去后,如今的天津已不同往昔,这里的百姓们都忙碌得很,甚至没有多余的时间看热闹。

无论是男女老少,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活计,在天津港不愁找不到养家糊口的活计 。

就连那七八岁的孩子们也不例外,他们无法承担扛包的码头体力活儿,但当个送信的小差使还是绰绰有余的。

一天奔波下来,帮着商人跑个腿传递消息,也能挣得十几二十文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