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养闲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如果康熙能够知道自己撤藩就能逼反吴三桂的话,那么再给康熙一次重来机会他是绝对不会选择这么干的。
吴三桂这个人从根本上来说,压根就没有想过造反,他的最终目标就是像沐英家族一样世代镇守云南。
就这个小要求,康熙都不同意。
实际上,当初的多尔衮和顺治也是这么想的,那就是让吴三桂当明朝的黔国公,可康熙当时毕竟是太年轻了,看到吴三桂主动撤藩,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这是一点台阶都没有给人留。
对于康熙来说,自己之所以要撤藩那也是有原因的,根本原因就是三藩每年的花销实在是太多了,每年光是三藩的基本开支基本就占据了清朝的一半。
而另外一方面康熙也是觉得吴三桂的人指定不敢闹腾,因为真打起来的话,吴三桂的人是肯定打不过八旗的军队。
只不过康熙还是低估了吴三桂的狡猾!
每次朝廷派人去赏赐吴三桂军队时候,都提出来想要看看吴三桂的军队,吴三桂就很爽快的直接让人弄出来了一大群的老弱病残,好让朝廷放心。
而朝廷看到这一幕,自然也是相当放心
问题是这本身就是吴三桂在故意向朝廷示弱,而清朝那边却当真了,尤其是康熙那是真的当真了,觉得吴三桂的兵马也就这样了,想和八旗军队打那真的是做梦了。
平心而论讲,康熙其实还是非常重视吴三桂的,在吴三桂过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康熙甚至还让在北京的人质吴应熊和公主(皇太极的女儿),一起从北京去云南给吴三桂祝寿,如果吴三桂一开始就有造反的心思,索性直接扣了公主就行了,也不让自己儿子吴应熊再去北京当什么人质了。
这都说明吴三桂从来没有什么造反的意思。
而清朝对吴三桂的几个嫡系,也一直都很照顾,这些人都在吴三桂的身边,基本上没有怎么动过,为的就是不刺激吴三桂。
本来这样也挺好的,康熙本身还年轻,他只需要等到吴三桂去世的时候,慢慢来就行了,可是中途偏偏就跳出来了一个尚可喜请求撤藩。
尚可喜主动撤藩,让康熙大喜,觉得撤三藩的机会到了。
而吴三桂那边因为事先有了吴应熊在北京打探消息,就也想意思一下,结果弄巧成拙了。
其实在当时,就有吴三桂的人看出来了康熙是真的想要撤藩,并且还特意提醒了吴三桂,说这个撤藩的折子你可千万不能上,万一要是皇帝同意了,到时候你怎么办?
可问题是,吴三桂不听劝!
吴三桂不仅不听劝,反而却很自信的对手下人表示,自己只是做做样子,朝廷是不会同意的。
不得不说,吴三桂是真的自信过了头。
甚至我们也可以说,吴三桂这个人是高估了康熙的政治智慧,觉得康熙即便比不了多尔衮,顺治,那也应该也是一个政治高手才对,那得按照规矩办事,我退一步了,你也得退一步,双方有个台阶互相下来就行了。
到时候我依然叫你皇帝,你还叫我奴才,双方都有好处,哪怕等我死了之后,你再折腾吴应熊,那我也看不到了!
毕竟吴应熊的儿子,我的孙子们以后流的血液里面都有你们爱新觉罗宗室的血液,你要是狠下心来想折腾,随便你!
吴三桂是真的想,康熙不这么想。
在当时,朝廷里面还是有很多明白人的,索额图就带头表示千万不能撤藩。
索额图之所以不同意撤藩,那是因为索额图是收了吴三桂儿子吴应熊的很多钱,不得不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吴三桂说好话。
从政治层次上面考量的话,只不过收钱是一回事,更关键的是朝廷要安置吴三桂的这么多人,那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实际上,在当时反对撤藩的人有很多,大部分朝廷官员都不同意撤藩,而同意撤藩的只有寥寥几人,其中一个就是纳兰明珠。
我们实事求是的说,在这个时候不同意撤藩的未必是坏人,同意撤藩的几个人,包括康熙本人来说,这也未必见得他们所做的决定都是对的。
别看晚年的康熙一直在吹自己说当初自己撤藩,吴三桂几个藩王造反之后,自己是如何将这些藩王平定的,而实际上整个三藩之乱整整打了八年之久,如果不是吴三桂早死的话,谁输谁赢,那还真不一定呢。
纳兰明珠之所以同意撤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和索额图不对付,更关键的是纳兰明珠在这个时候已经摸透了康熙的心思,认准了康熙一定会撤藩。
事实证明,纳兰明珠这个宝也确实押对了,在所有人都争执不下的时候,关于撤藩还是不撤藩的问题,决定权最终又回到了康熙手中。
最终,康熙经过深思熟虑之下便决定撤藩!
不得不说,这是一步臭棋。
朝廷没有想到吴三桂真的敢造反,而吴三桂也没有想到康熙真的敢撤藩。
吴三桂造反之后,康熙第一时间让佟国维抓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
吴应熊出生在辽东,他是吴三桂的独子,吴应熊这个人从小就生得很是英俊,走路时步伐稳健,透露出将门之子的风范。
其父吴三桂很喜欢这个儿子,所以吴应熊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吴三桂还亲自教授吴应熊武功。
对这个儿子,吴三桂寄予厚望,他希望吴应熊将来能继承自己的位置,让吴家一直兴盛下去。
吴应熊还只有10岁的时候,吴三桂投降了清军,并将清军放入关内,之后吴三桂帮助清朝灭掉了李自成的农民军,清廷为了感谢和笼络吴三桂,就将皇太极的女儿嫁给吴应熊。
清朝在实质上是通过这种政治婚姻的方式将吴应熊留在北京当人质,因为清朝对于吴三桂一直都存有戒心,而吴三桂为了表示自己对清廷的忠心,便只能同意吴应熊留在北京当人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