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43章 第43集《摄大乘论》【2 / 2】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个地方把修道位的菩萨,以法说跟譬喻说作一个说明。先讲法说。见道位的菩萨,内心当中能够依止无分别的智慧,这种无分别的智慧,生起妙用的时候,他在修六度是怎么修呢?周遍平等常顺行。这个无分别智能够周遍在一切的六度当中,不管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乃至于智慧,他都能够修习我空、法空的平等智慧。

也就是说,这个菩萨在周遍平等修习六度的时候,他能够恒常随顺真如而修行。什么叫随顺真如而修行?我们说明一下。在资粮位的菩萨也修六度,但是资粮位的菩萨内心是有所得,心有所住,或者住外境、或者住内心。以有所得的心修六度,我们叫做善业力,或者叫做资粮力,它是一种福德资粮,它只能够做资粮,这种资粮不能断惑证真,就是在你一片混乱的杂染心中,多了一个善业,如此而已。这个善业的存在,对你无量无边的烦恼、无量无边的障碍,不能加以破坏,不可以对治。

但是这个修道位的菩萨是不可思议的,他刚开始在杂染的心中,出现了一个点状的光明,就是无分别智,他这个光明跟六度相应的时候,当他修布施的时候,表面上他在修福报,其实他在修布施的时候,断惑证真;他在持戒的时候,断惑证真;他修每一度的时候,都能够产生断惑证真的效果。因为他的善法是由无分别智所推动的,所以他每一个善法,全部变成无漏,他不但是积集善业,向外积集善业,向内对治烦恼,这个就是所谓的周遍平等常顺行,他能够在一切的善法当中,随顺真如而行。

这样的相貌,无着菩萨讲出两个譬喻:第一个,灭依榛梗过失聚,他能够灭除依,这个依就是所知依阿赖耶识。就是这个修道位的菩萨,他在修六度的时候,灭除阿赖耶识的榛梗,这个榛梗就是草木丛生的样子,很多草木就障碍了,车子也开不进去,人也走不进去的。这种榛梗是一切众生痛苦的根源,这个修道位的菩萨修六度的时候,他能够念念之间,灭依榛梗过失聚。

[如大良药销众毒],就好象殊胜的阿伽陀药,消灭一切的众毒。这个地方赞叹修道位菩萨的六度,是不可思议的六度;不像前面资粮位的六度,每一度都是产生强烈执取。强烈执取修习六度,叫做积集善业,但是他内心当中,不能够调伏烦恼、不能产生一种增上力量,不可以的。这个地方的差别,就是因为他以无分别智来推动。

庚五、显究竟位

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

了知念趣唯分别,勇猛疾归德海岸。

这个地方表面上说是究竟位,古德说其实这个地方是接近于究竟位,相等于等觉菩萨的阶位,还不是究竟位,但是跟究竟位很接近。佛说妙法善成立,即将成佛的修道位菩萨,他能够依止大乘的妙法,成就一种无漏的功德。什么无漏的功德呢?安慧并根法界中,他能够安止这个智慧,这个地方的智慧是无分别智,这个根是根本依,指的是无垢识,或者讲大圆镜智。这个地方能观的智跟所观的理,是平等平等,是安住在一个平等平等的一真法界,就是能观的智照所观的理,如如智照如如理,这个时候是没有能所对立的。这一段是赞叹菩萨的无分别智,下一段赞叹后得智。

了知念趣唯分别,勇猛疾归德海岸。菩萨在空当中,他能够观察空而不空,在清净的一念心性当中,显现如梦如幻的佛道,勇猛的追求。在一念清净的心性当中,显现如梦如幻的众生,广泛的度化。所以在一念的心性当中,追求如梦如幻的佛道、度化如梦如幻的众生,善能分别一切法的差别,迅速回归到诸佛的功德彼岸当中去。修后得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积集广大的福德、智慧两种资粮。他一方面以空观消灭心中的我法二执,一方面以假观从空出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子他就迅速的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

这个地方,是把菩萨的根本功德,从菩提心到空正见分成五个阶位。这五个阶位,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位,第一个资粮位是一个重点。资粮位的菩萨说穿了,就是发菩提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所以资粮位的菩萨是从业力上修行,因为他止观太薄弱,他的菩提心完全是靠他的行为,他一定要有善良的行为,才能够产生善良的心态,然后由这个善良的心态,来资持他的菩提心,这个菩萨只要造罪,他的菩提心就受到伤害。什么叫造业来资持菩提心呢?就是说,他一定要有善良的行为来资持菩提心,就是资粮力,积集福报、听闻佛法,靠这两个。

加行位的菩萨不同,加行位的菩萨是完全在一念心中修止观,他一念心中去修习福德、智慧资粮,他主要是由善业力的修行,转成一种正念力的修行,他那个功力更精致了。到了见道位更不可思议了,他把正念力跟善业力合在一起,他的正念力就是善业力、善业力就是正念力,他每修一个善法都是正念力,他的正念力也杂带着善业力,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三个阶位,看到菩萨在操作菩提心跟空正见的时候,愈来愈精致,产生破恶生善的力量,愈来愈强大。这个地方叫入所知相,悟入中道实相的二大功德,菩提心跟空正见的差别相貌。

乙四、彼入因果分(分二:丙一结前问后;丙二标释正答)

丙一、结前问后

这当中有两段:一、结前问后;二、标释正答。先提出一个问,然后再回答。无着菩萨很喜欢用这种问答的方式来表达法义。我们看第一个问:

如是已说入所知相。彼入因果,云何可见?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引导一个菩萨如何悟入中道的实相。悟入中道实相,有很多很多的差别因果,这当中云何了知呢?我们说明一下。

其实整个菩萨道的贯穿点,就是一个菩提心,你有一个很强烈要成佛的意愿,这是贯穿凡夫到成佛的。但是菩提心的相貌,会随着我们内心的智慧跟行动而产生变化。在前面入所知相,它的菩提心主要是跟观照力相结合的,就资粮位资粮位的观照、加行位加行位的观照、修道位修道位的观照,所以前面的入所知相讲到菩提心跟空正见,是用观照力来加强你的菩提心。

这一段就更进一步的,由观照力而产生一种行动力,就是六波罗蜜的行动。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把每一个观照,它所带动的六度的相貌,资粮位有资粮位的六度、加行有加行的六度、修道有修道的六度,这些差别的因果,我们应该如何了解?前面是讲誓愿力跟观照力,这个地方再把行动力加进去,这样菩萨道就更清楚了。彼入因果,这些差别的六波罗蜜的因果,应该如何了知呢?这提出一个问,我们看回答:

丙二、标释正答(分二:丁一牒前总标;丁二依标别释)

丁一、牒前总标

回答当中有两段:一、牒前总标;二、依标别释。先作一个总答,再一个别答。我们先看总答:

谓由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六种波罗蜜多。

悟入中道实相的因果是什么呢?到底什么是它的因果?先简单的回答。我们要悟入中道实相的因果,简单的说就是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波罗蜜。这以下把六波罗蜜详细的说明。

丁二、依标别释(分二:戊一略辨二位;戊二广显十门)

戊一、略辨二位(分二:己一双问征起;己二别答显位)

己一、双问征起

这当中分两段:一、略辨二位;二、广显十门。略辨二位分二:一、双问征起;二、别答显位。先提出两个问:

云何由六波罗蜜多得入唯识?复云何六波罗蜜多成彼入果?

这个地方提出一个问,问因相跟果相;前面说彼入因果。在成就中道实相的时候,这过程当中,什么是因呢?云何由六波罗蜜多得入唯识性?这个唯识性就是一种智慧的观照,这个智慧是因。复云何六波罗蜜多成彼入果?就是六度是果。我们说明一下什么叫智慧为因、六度为果?我们凡夫是一个有所得的心,我们的思考,往往是对立的,要嘛就着有相、要不然就全盘的放弃着空相,我们很难走第三条路──中道,说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我们凡夫很难做到这一点。

但是如果你想要成就大般涅盘,你就非走这条路不可。那怎么办呢?你刚开始要先有听闻正法、如理思惟的正见作基础,这个正见就是生起六度的因,它是带动六度的一个主要的因相,所以观照力是因。由这个观照力,就带动了六度,六度是果,因为你有这个智慧,你才会修行六度,所以六度是果,这个行动是果。但是你行了六度以后,它又会增上你的智慧,又创造一个新的因相,因就是能生,能生起六度。这个新的智慧,它又带动一个新的六度,又产生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又产生一个新的智慧,这新的智慧又产生一个新的六度。

所以它的因果是辗转生起的,这个地方大家要清楚。就是因为假藉这个智慧带动六度,由六度又产生智慧的一个辗转因果,使令菩萨慢慢的破恶生善,趋向于佛道。所以说智慧的观照是因,六度的事修是果。这个地方先作一个总标,先提出一个问,这以下回答:

己二、别答显位(分二:庚一地前位;庚二地上位)

庚一、地前位

这个地方是从地前位这个资粮、加行的凡夫菩萨,来说明他的智慧跟行动的相互关系。第二个是从地上位,见道位的圣人菩萨,他如何用智慧来带动六度,六度当中又增长智能。从两个阶位作一个总说。我们看地前位的菩萨:

谓此菩萨,不着财位,不犯尸罗,于苦无动,于修无懈。于如是等散动因中不现行时,心专一境,便能如理简择诸法,得入唯识。

这个菩萨是已经发了菩提心、具足空正见的菩萨,他准备要很正确的走在菩萨道上,当然他内心一定有智慧,我们说过智慧是生起六度的因。他依止智慧,怎么修六度呢?第一个、不着财位,这个修布施,布施的重点在于不贪着财富跟地位。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菩萨在资粮位的时候,长时间的修布施、持戒、忍辱的福德资粮,他很可能会出现财富,或者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就有地位。当然因果的招感,是谁也不能去否定它。

但是菩萨应该观察这个财富跟地位是生灭之法,只是他生命当中一个生灭的过程,他的重点应该要调伏心中的爱着,重点在不着。为什么不贪着呢?古德注解说:不为贪欲所累,这个累就是系缚。因为你产生贪着,重点不是外在的财富跟地位有问题,而是你贪着的时候,你心中会产生一种欲望,这种躁动的欲望,就障碍你的菩提心,使令你对于生命的目标开始模糊了,你不知道你的生命的价值在哪里,这是比较可怕的地方,障碍菩提心是比较可怕。

所以你应该要透过布施,把多余的财富舍出去,尽量避免对于地位的追求,因为不要让内心产生一个累赘──贪欲的累赘,因为这个贪欲生起时候,你还得对治它,更麻烦。

第二个、不犯尸罗,菩萨对于所受的戒法,应该要不加毁犯。为什么呢?因为你要远离恶趣,你就应该对于杀、盗、淫、妄的根本重罪,以及它所相应的遮罪,要好好的受持,因为菩萨要远离恶趣的。

第三、于苦无动,菩萨对于人事的干扰,要能够安忍不动。

第四、于修无懈,菩萨对于所修的福德、智慧的资粮,要永远保持进步的状态。为什么?这以下讲出一个原因来。其实前面的四度,就是于散动因中不现行时。

就是说,菩萨修习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的重点,还不是修习福报,这个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创造一种不散动的因缘,就是一种寂静的力量。有这个寂静的力量,你才能够心专一境的修习止,才能够在专注当中,去简择万法唯识,一切法是心所变现。你要创造一个寂静的力量,才能够思惟观察法义,悟入唯识的真理。

所以菩萨刚开始依止闻思的智慧而修六度的善法,由善法当中,又创造一个寂静的心情,增长你的智慧。这就是一个地前菩萨,就凡夫菩萨修行的内涵。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待会把这个观念再作一个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