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 63章 舜帝陵与玉馆岩【1 / 1】

寻舜觅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回到延唐县城,怀素等六人加上向导雷古,就一起到留宿的客栈喝起酒来,讨论明天及后续的行程安排。

到底是先去舜帝陵,还是三分石,或者是报恩寺。大家各自述说着各自的理由。

最后,以雷古的话最有道理,也最符合路线的安排。

先去舜帝陵,九嶷山因舜帝而得名,舜帝也为苍梧大地的民众“勤民事而野死”,零陵也因此而而得名。

同时,舜帝也是汉民族道德和孝文化的精神力量和标杆,理应第一时间去拜谒。

其路线为舜帝陵(今玉官岩),望夫石,三分石,斑竹林,畚箕窝,驻龙门,高峡平湖, 报恩寺(今永福寺), 舜源峰, 紫霞岩,风凰岩,女英峰,石城峰,娥皇峰,杞林峰,桂林峰,石楼峰,最后看万山朝九嶷。

雷古的话受到了大家的赞同,特别是其用水在桌子上把各景点和山峰标出来之后,大家更无异议了。

因为按雷古说的路线,是最节约时间和路程,又能把所有景点和九嶷山的九峰都能逛完。是最优路线。

路线确定好了,周书福又叫雷古明天叫两个身强体壮的民夫,帮忙背下装备和物资。安排好这些之后,接下来自然就是开怀畅饮了……。

第二天一早,雷古和二个民夫一早就来到客栈集合,简单吃过早餐后,就出发舜帝陵了。

舜帝陵距延唐县城约二十里地,可通马车,众人租了三台马车,约一个时辰就到了。

舜帝陵门口有一个大的广场,广场的靠北方向有长长的神道,两旁并立石人石兽,神道尽头建三桥,横跨九嶷河。跨过三桥,就是午门。

进了午门,左右有钟楼,东西设厢房。迎面就是拜殿,陈列了九疑山地形模型和一套仿古铜编钟在内,三面墙上有刻书,古文隶体,介绍舜帝生平及业绩。 拜殿之后是陵庙的主建筑——正殿,气势宏伟,庄严肃穆。

正殿内有舜帝铜像一尊,只见他正襟危坐,右手持剑,气宇轩昂。铜像背后为万山朝舜图画,极目远眺,但见山势逶迤,如屏如障,绵延数十里,且山山皆向九嶷,故有“天下万山朝九嶷”之说。背面有“二妃图”,中娥皇女英抚竹而泣,竹枝尽斑,左右书屈原《湘君》诗:“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为隶体。

正殿四周的护栏上,刻着九疑风光、舜帝传说和历代名人与九疑的故事。

出了正殿,拾级而上,就到了寝殿,为一敞开式建筑,正中为“帝舜有虞氏之陵”碑,相传是汉徐俭所立。

怀素随众人一道,参观完舜帝陵后才对舜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舜帝名重华,号有虞氏,故也称虞帝,相传他是黄帝的九世孙,为五帝之一。

据《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至于葬的具体地点已无从考究,但有关舜帝的传说和遗迹在九疑山却是真有其事。

他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对零陵人民影响深远,甚至于对汉族和整个中原文明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参拜完舜帝陵,众人又来到玉琯岩。玉琯岩位于九嶷山舜帝庙的左侧,青山环绕的平畴中突兀着一座玲珑小山,怪石林立,古木郁葱,活脱脱一个天然盆景。

传说,汉哀帝时期,零陵文学(“文学”系汉代官名)奚景在这座小山的一个岩洞里发现了12支玉琯(古乐器),认为是舜帝南巡留下的遗物,献给朝廷,于是此地得名“玉琯岩”。

此后,文人骚客来舜帝庙凭吊,都会到玉琯岩游览,多有留铭题刻。(至今保存有宋代至清代的摩崖碑刻有24方,近代名家名人摩崖碑刻108方。碑刻中楷、行、篆、隶、草5种字体齐全。岩洞正前方,有宋代著名书法家方信儒所书“九疑山”三个大字,三字平均高度为12米,笔力遒劲,金钩铁划,笔划雕刻之深十分罕见。在“九疑山”碑刻左侧,刻有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蔡邕撰写的《九疑山铭》,为南宋淳祐六年仿汉隶书法名家李挺祖补刻。在玉琯岩右边的石壁上,还有一块全国摩崖石刻中绝无仅有的“蝇头小楷”石刻,二尺见方的石壁上雕刻了一篇祭文和《玉琯岩怀古》等四首诗,共750多个字,书写秀丽精妙,刻工舒展精细。)

玉馆岩实为一石山溶洞。洞外潇水支流犹如一条玉带,绕山而过。洞宽约二十尺,高约十尺,溶洞不深,豁达明亮。

怀素从旁人处得知,东汉时期的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这位被称作汉代的最后一位辞赋大家的文学大家,曾写过《九疑山铭》时,就激动不已,复又回到舜帝陵,找来笔墨,当场就作书一幅。

《九疑山铭》

岩岩九疑,峻极于天,触石肤合,兴播建云。时风嘉雨,浸润下民。芒芒南土,实赖厥勋。建于虞舜,圣德光明。克谐顽傲,充孝蒸蒸。师锡帝世,尧而授徵。受终文祖,璇玑是承。泰阶以平,人以有终。遂葬九疑,解体而升。登此崔嵬,托灵神仙。

并托付管理舜帝陵负责人,将其刻于玉琯岩上。

做完这些,怀素又禁不住,来到玉琯岩,沿一条陡峭的小路,攀爬上这座小石山。上面的石头起伏不平,偶有一小块平整处,也被层层树木阻碍着视线仿若身置山石的包围中。

站到石山的最高处,看到一望无际的天际,周围树木参天。便可以感受玉琯岩“无土可成林,穿石也参天”的神奇。

怀素置身其中,仿佛感受到了当年在此埋藏十二玉琯的不舍和心酸,也感受到了韶乐与书法的共通。

此刻,他神游九嶷,意通天地,冥冥中,似乎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注入其身体中,缓缓消散于身体的每一部分,然后涅槃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