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于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人破关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大宋,并很快逼近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为了保命的宋徽宗赵佶,急忙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桓,然后携丞相蔡攸亡命江南。
赵桓继位后,改元为靖康,华夏历史即将进入一个继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至暗时期……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陈兵于汴梁西北,并遣使者入城,请大宋派亲王、丞相级别的官员出城议和。
此时,汴京城中,得知金人主动请求议和的大宋君臣如蒙大赦。
汴梁皇宫。
紫宸殿。
穿着五爪龙袍的赵桓坐在龙椅上,打量着站在大殿上的群臣,兴奋的说道:“贤卿们,金人主动请求议和,朕以为这可真是祖宗显灵了!”
中书舍人李邦彦站出来附和道:“陛下所言不错,金人兵势强盛,无人可敌,如今既然金人主动请求议和,我们绝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李大人所言不错,我们绝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是啊陛下,咱们得赶紧抓紧机会和金人议和,不然万一等他们反悔,咱们可真追悔莫及了。”
宋钦宗点点头,刚准备开口说话,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陛下,我们绝不能同金人议和啊!”
众人循着声音望去,只见说话的是一个40出头的中年男人,此人名叫李纲,乃是皇帝任命的京城四壁守御使,也就是相当于京都卫戍司令,全权负责汴京的城防。
李纲会站出来反对议和,这并不出乎意料,因为李纲本就是主战派,否则也不会让他来担任四壁守御使。
看着反对议和的李纲,赵桓不悦的皱起眉头:“李卿,你为何要反对议和?”
李纲拱手道:“陛下,汴京固若金汤,城中尚有大军十余万,百姓百万人,粮草可支一年,怎么能同金兵议和呢?”
很多人提到北宋,都觉得北宋的都城选的很不好,汴梁周围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但实际上汴京的城防非常坚固,根据史料记载,汴京仅外围城墙就有50里,内城20里,汴京有12道城门,每道城门都设置了三层瓮城,瓮城在古代又是极难被攻破的。除此以外在汴梁外围还有一条环城的护城河,河面有几十米宽。
李纲所说的汴梁固若金汤,这话可是一点不假。
但一心要和金国议和的赵桓哪听得进这些?
赵桓不悦的皱起眉头,看着主张议和的李纲说道:“李纲,你口口声声说汴京固若金汤,那朕来问你,金人倘若攻城,你有把握替朕守住京师吗?”
李纲刚想回答自己很有把握,枢密院事李棁便忍不住冷哼道:“李大人,你若真有把握守住汴梁,何不出城与那最强的完颜兀术一战?”
李棁口中的完颜兀术,也就是《说岳全书》里岳飞的老对手金兀术,金兀术在正史上的名字叫完颜宗弼,但宋人习惯性的把它称为“兀术”。
金兀术在金国灭辽时屡立奇功,其威名可以说远播天下。这次金国攻宋,他担任金军东路军的先锋,兀术一路攻城克地,打的宋军节节败退。
尤其是在去年,兀术更是打出了一波高光操作,听说徽宗从开封逃跑,金兀术率领骁骑百余名追击,结果徽宗复刻了一把宋太宗亡命高粱河的操作,居然奇迹般的从兀术手下逃走,最后金兀术只是缴获了几千匹马。
虽然兀术并没有追上徽宗,但金兀术这个名字算是彻底刻在每一个宋国君臣的心里了。
李纲自然也听说过完颜兀术的大名,他看了李棁一眼,又看向宋钦宗,说道:“陛下,金兵野战能力冠绝天下,与之出城决战,实乃不明不智之举,若是据臣死守,臣是不怕金兀术的!”
虽然李纲说了,只要不出城打,他压根不怕金兀术,但这话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怂的表现。
你李纲真那么勇,缩在城里干嘛?出去和金军对波啊!
说了那么多,还不是不敢。
李邦彦拱手道:“陛下,此时议和,最多给金人些钱财,金人想要多少钱,给他们便是,反正我大宋有的是钱!但我们要是拒绝谈和,金人恼怒之下,率兵攻城,万一有个闪失,臣等死了不要紧,只恐陛下蒙难,臣等真是万死难赎其罪!”
说着,李邦彦硬挤出几滴眼泪,宋钦宗看了竟感动不已,悲声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爱卿可真是朕的忠臣,处处都为朕着想!”
李纲还想说话,宋钦宗大手一挥,直接打断了他:“你不必再说了,朕决心以下,立即派人和金人谈和。”
李邦彦闻言,第一个站出来拱手恭维:“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随后群臣一同跟着称赞皇上圣明。
重新直起腰,李邦彦看着龙座上的宋钦宗问:“陛下,既然是议和,就要赶快选出官员出城和金人谈判,不知陛下可想好人选了吗?”
宋钦宗沉吟片刻,将目光看向百官最前列的一个男人,道:“何相,你说说我们该派谁去和金人谈判呢?”
被钦宗点到名字的这位何相,也就是当朝的左丞相何栗,实际上何栗与李纲一样,都属于朝廷的主战派。
这位鹰派的丞相,打心里是不同意和谈的。
但和李纲不同,何栗政治嗅觉可要比李纲灵敏,从皇帝一张口,他就听出了皇帝一心想要求和。
这种情况下,何栗知道无论是自己还是百官,都是劝说不住的,说了只会让皇帝厌烦,所以他刚才没有帮李纲站台。
眼下皇帝向他询问议和的人选,何栗心里就算再不愿意,也得做出回复,谁叫他是这个丞相呢?
何栗手执笏板,向皇帝拱手揖拜,道:“金人要求的是让我们派出亲王宰辅去和谈,陛下若真想和谈,还得顺着金人的意思来。”
宋钦宗满意的点点头,继续追问:“那丞相觉得,朝中的亲王宰辅,有谁堪当此任?”
这可把何栗问住了,这次去金营谈判,是件九死一生的差事,稍有不慎就可能有去无回,皇帝的几个儿子都年幼,他肯定不舍得让自己的几个儿子去冒险,所以议和这事,还得从太上皇的几个儿子里面选。
太上皇共有20几个儿子,大多都已成年,按说选个人去谈判并不难。
但问题是,太上皇虽然已经退位,在朝中却还有很强的话语权,自己要是不经过他同意,就把他的儿子送去谈判,难说这位太上皇会不会记恨自己。
想着,何栗拱手道:“臣以为,此等大事陛下可以自决,无需问臣。”
嗯?你这是想耍滑头?
赵桓不动声色,说道:“何相,朕正是因为不决,所以才来问您,您在太上皇时代人称为智囊,莫非到了朕这里,智囊就无计可施?亦或者说你是不想替朕分忧?”
何栗惶恐的跪在地上,说道:“微臣万不敢有此意!”
赵桓冷哼一声,道:“那丞相就说说自己的看法!”
何栗被逼得没了办法,只好站起身看着赵桓说道:“金人素无信义,此次议和风险极大,而京师的各位亲王都是陛下手足,臣实在不能妄替陛下决断,宰辅之中,臣倒是有个人选。”
“是何人?”
“正是在下!”
何栗一咬牙说出了自己的名字。
没办法,朝廷一共就两位丞相,一个是他,另一个叫蔡攸,蔡攸已经跟着太上皇跑到江南了,难道让他从江南回来去议和?
出乎意料,皇帝并没同意何栗的话:“哎,爱卿是朕的股肱之臣,朕怎忍心送您去冒险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