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佛經所行亦教誡 師云。所謂所當施也。教化群生示之正真也。誡之。所以壞邪兇。必有免己之禍矣。
皆在三部為合 謂色聲香味細滑邪榮。與眼耳鼻口身心合作。
何等為三。一為五陰 謂識神微妙。往來無診。陰往默至出。入無間。莫睹其形故曰陰。
二為六本 本根也。魂靈以六情為根本。人之身受由教樹。輪轉無休。故曰本也。
三為所入 眼耳鼻舌身心斯六體。色聲香味細滑邪念所由入矣。故曰入也。
五陰為何等。一為色 四大可見謂之色。
二為痛 志所存願。慘怛懼失之情為情勞。謂之痛也。
三為想 想像也。默念日思在所志。若睹其像之處已則前。故曰思想矣。
四為 行也。已處于此。心馳無極。思善存惡。周旋十方。靡不匝也。故曰也。
五為識 識知也。至睹所心即知之。故曰識也。
是為五陰色陰名為十現色入 師云。十現色入者。云。其內外相入。不相失也。視之可見。故曰現也。聲無形云何色乎。曰聲以耳為對。耳可見故云色矣又以聲因四大而發。四大為色矣。願與色違。心[病-丙+(止/(止止))]悁痛。六情同義矣。
十現色入為何等一眼二色三耳四聲五鼻六香七舌八味九身十樂是為十現色入是名為色種 樂愛也。種栽也。謂六欲興。即身栽生。隨受形。今之群生。皆使然。故曰種也。
痛種為何等痛種為身六痛一眼知痛二耳知痛三鼻知痛四舌知痛五身知痛六心知痛是為身六痛名為痛種思想種為何等思想種為身六思想一色想 色義與上同矣。
二聲想三香想四味想五更想六法想 心念善即善法興。惡念生。即惡法興。夫心者。眾法之本也。法句經曰。心為法本斯也。
是為身六思想名為思想種行種為何等種名為身六更 志之所往至輒更之。故曰更矣。
一色所更二聲所更三香更四味所更五觸所更 通身也。謂六情通著身。故曰通矣。
六法所更是為身六更是名為行種識種為何等識種名為身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心識是為身六識是名為識種名為五陰種 師云。五陰種身也。身有六情。情有五陰。有習眼為好色轉中色轉惡色轉三色。色有五陰。并習合為十八事。六情各然。凡為百八結。滅此生彼。猶穀種朽于下。栽受身生于上。又猶元氣春生夏長秋萎冬枯。百穀草木。喪于土上。元氣潛隱。稟身于下。春氣之節至卦之和。元氣悁躬于下。稟身于上。有識之靈。及草木之栽。與元氣相含。升降廢興終而復始。輪轉三界無有窮極。故曰種也。
當知是是從何知為非常苦空非身從是知亦有二知一為慧知二為斷知從慧知為何等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從慧知從斷知為何等愛欲已斷是為從斷知 乾巛有終始。群生有興廢。成者必敗。盛者必衰。謂之非常。生老病死。履邪受罪。謂之苦。群生未有厥本自空。今有幼終成必空。謂之空。身為四大終各歸本。非已常寶。謂之非身。深睹四事之原縷。別厥欲之歸輪迴三界。捨身受身積苦無量。持志於正觀空三界。欲逮于本無。諸苦寂滅謂之慧知。明度經曰。癡者以非常苦空非身為常樂。有身明度變之。故曰大明。
陰貌為何等積為陰貌足為陰貌 積聚也。謂心默積聚五陰。盛滿足六情眾苦也。
譬如物種名為物種木種名為木種火種名為火種水種名為水種一切五陰亦如是 物木火水各有本名。木自名木。以譬五陰。六情本名亦然。
有十八本持 師云。心為眾之本主。持諸欲故曰持。
十八本持為何等。一眼二色三識 眼與識合識別好醜。六情義同。老母經曰。眼見色即是意。意即是色。了本云。佛說為眼從色令識生。斯義如之也。
四耳.五聲.六識.七鼻.八香.九識.十舌.十一味.十二識.十三身.十四更.十五識.十六心.十七法.十八識。是名為十八本持已知是從何知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知從是知亦有二知。一為從慧知。二為從已斷知。從慧知為何等。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從慧知。從斷知為何等。愛欲已斷是為從斷知。彼為具足。具足為何等。或言無有餘具足 師云彼彼家也。眾欲已斷。三十七品即現矣。高具者。邪向都盡無復有餘也。
已無有餘令眼明見明 明眼慧明也。見明天眼也天眼者。道明即足。道眼足者。即無不睹。目連謂魔曰。吾以道眼觀內。天眼睹表。內外清淨過天琉璃。何微塵而不睹乎。故曰眼明見明矣。
一者說是已為斷眼本耳本遍說如是 一道也。是二三十七品也本六欲本也遍諸也。道者。云。夫得三十七品之淨者。五陰六本諸欲皆斷。
卒名為本持 卒遂也。持六情與色聲香味細滑。可心之榮相持。遂名之為本持矣。
譬是人為多熱如是名遍 多熱。譬時疾彌重通身皆熱。由人已受十八本持識神輪轉。更五陰六本諸入。以招憂悲苦。不如意惱合聚眾苦。其為是足矣。
譬喻是為具足亦有十二入何等為十二自身六外有六自身六為何等。一為眼 師云。眼見色有三事。六情皆然也心意識為本也。一念二作三求。念屬心。作屬意。二不屬識所為。善惡不過是三事。
耳鼻舌身心是為自身六入外有六為何等色聲香味更法是為十二入一切從何知為非常苦空非身是從是知 一切十二入。當從何知之乎。謂能還五陰覺四非常。知內六情受外六欲也。
亦有二知一從慧知二從斷知從慧解知為何等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從慧知從斷知為何等愛欲已斷是為從斷知何等為入解從是致名為入 入謂十二入也。從內六致外六。當何以知之。多日當以四非常照之。
從入解譬從金入名為金地從銀入名為銀地如是各各應是譬喻所從所入 從所入者。各從其地是眼自入色。六情皆然。
是從是有如是從所意念 所意念者。謂意意念色便成有罪。有罪為有苦具。
有行罪苦法如是 有作惡即受罪。喻如道者得道。
從所致是名為從是入 從所致者。譬六情從意所念致六欲也。入者。邪入于六情矣。
亦有從是入譬如王有入所有名是亦如是 亦如是者。謂更引譬重說六情事。王有入者。諸群縣君。各以地所出。分別本名。貢入於王。六情所入亦然矣。
為有四諦苦習盡道苦名為要語身亦念 師云。夫身眾苦之根。身苦與心澀。要在斯二事。故曰要也。
習名為要癡亦所世間愛 生死萬端。勤苦無數。而愚者樂之之謂習。習之所由癡與愛也。故不知苦之為苦也。
盡名為要慧亦解脫 明者。睹四非常。臥滅癡愛。癡愛斷者則結解。結解者。脫於三界。睹道門殃福盡也。
道名為要止亦觀 癡愛盡心寂止觀睹則空。三界還本無。謂之道。止與觀道要也。
亦有三十七品經法 三十七品者。度世之明法也。
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者八種道是為三十七品經法過去佛亦有是現在佛亦有是未來佛亦有是辟支佛亦從是得度世道佛弟子亦從是是為度世無為道 師云。三十七品者。無上正真之明法也。佛先睹之以教知。士弟子承之而矣。慧印曰。三尊中佛為尊。獨能說七覺意為懈怠未現法。是三昧不可盡。佛以七覺淨定。獲無盡之明也。得一切願。菩薩日已如淨誡者。不犯三十七品。根株是闓。士大士所作。以至無極慧。世尊緣一覺應儀。皆由之得道。可謂無上慧者。
四意止為何等或見比丘自身身身相觀行止外身身身相觀止內外身身身相觀行止 師云。自身己身也。外身彼人身也。內外身謂草木身也。己身人身草木身。皆非常有。家照然。止意著道故曰止。安般解曰。息從內出。息中具有四大。而心在中。謂之內身也。息由外來。四大亦爾。禪家以息為身。繫意在息。無令身想矣。
盡意念以却世間癡心不便 盡盡心也。用也。不便眾邪也。家盡心。教道力之大者。當用却三界癡賊主。誤己心令不樂。三活之寶者也。一說云。癡却道心。明心不便於。故曰不便也。
自痛痛痛相觀止 夫心喜曰痒。憂曰痛。家獲六欲即不喜。失之不慼。法鏡經曰。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以傾動也。垢盡內淨。心寂苦空。故曰痛痒止也。
外痛痛痛相觀止內外痛痛 痛相觀止盡意念以却世間癡心不便自意意意相觀止 想像也。意所存曰思。髣髴如睹其容之處前曰想。自觀己意。觀彼人意。又觀草木俱因四大為體。云為之類。睹其非己有。心即無所復欲矣。偈曰。吾我人及與壽。亦不計有是形。意不念有與無。智慧者當遠離。斯所謂思想意止者也。
外意意意相觀止內外意意意相觀止盡意念以却世間癡心不便自法法法相觀止外法法法觀止內外法法法相觀止盡意念以却世間癡不便 法。十二因緣法也。心所想即如想成形。以法觀法其法一也。但以疾心造無量之想。而有無盡之身色痛痒。思想意止。生死意亦止。生死意止。識寂無往來想矣。安般曰。念因有分念盡無有。斯空不願無想。定向泥洹門也。慧印經曰。空無所著是為泥洹。斯生死法止者。
何等為從四意正斷或比丘有未生弊惡意法發方便令不生。勸意不捨方便 師云。四意止也。或若也。法。十二因緣生死法。勸邪根深廣懼其復生。當豫發道力進意。德守道無懈怠矣。
精進攝制意捨散惡意是為一斷意 謂家精其心進其志。攝制六情舍眾欲。散諸惡念進就根力。已生弊惡意發清淨法欲斷勸意求方便精進攝制意捨散惡意是為二斷意 清淨法謂止觀也。制止邪念斷諸欲根。觀四非常。謂之淨法。
未生清淨法勸意發方便令生精進攝制意捨散惡意是為三斷意已生清淨法令止不忘令不減 止制止。淨情無忘之。勿令減也。
令不啻令足 啻多也。足滿也。當進德就無盡之意。令道滿足也。
發方便精進攝制意捨散惡意是為四意正斷何等為四神足或有比丘為欲定斷生死隨增神足 師云。欲得定意以斷生死栽。隨而進。增益道志。以成神足也。
惡生死猗 猗。猗十二因緣輪轉無寧。家惡厭之。
却欲猗盡猗 欲六欲也。
從不便意生遣離去 十二因緣諸惡行之原矣。非便己者也。家當疾遣之去。無令為己累。故曰遣也。
是為一神足精進定 師云。定定在進取深也。
斷生死隨增神足惡生死猗却欲猗盡猗從不便意生遣離去是為二神足意定斷生死 師云。嫉恚疑滅。意即寂定。謂之意定。
隨增神足惡生死猗却欲猗盡猗從不便意生遣離去是為三神足戒定斷生死隨增神足惡生死猗却欲猗盡猗從不便意生遣離去是為四神足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為已說具 師云。內盡淨明盛。眼能洞視無極之表。耳能徹聽。身能飛行。變化萬端。心明往古來今。已及眾生心念口言。身諸所更。無微不察。佛緣一覺應儀四神已足。不師受故曰神足矣。
何等為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為五根 師云。樹非根不生。道非信不成。為道德之根。信根立道乃成。故信為首。精進在勤存身若絕邪念。習志于淨定。觀四非常入三活門。慧印曰。是尊慧入慧門慧門所謂三活門者。
彼根應何義根為根義屬為根義 根道根。屬屬道也。葉枝節華實。五事雖殊。俱屬於根。信精進念定慧五德。皆屬於道故曰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