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历史研究大序 注【4 / 4】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由这样一个具有庞大豪华阵容的“历史委员会”勘校撰写的《琉璃宫史》,它的价值该是多么巨大啊!

但是读这部历史的人们,一定要对历史的特性“在心理上有所准备”。人们常说:“没有夸张不成历史”,这样就会对法师们俗家学者们撰写出来的《琉璃宫史》心情平稳地无所抱怨了。

这部《琉璃宫史》虽然以前就印刷出版过,但断句、排版等都不很规范。

这次重版时由经验丰富的吴丁新先生亲自校订,比以前规范多了。

在这重版的时刻,文学界人士学者们应对满怀善意的书稿主人吴拉貌与杜宓宓表示特殊的谢意。

可以想象书稿主人没有去印那种很容易印成的书籍,而是下本钱印这部巨著,一定会感到负担沉重的。但是书稿主人的善意正如俗语所说“耕得宽不如耕得深好”那样,学者们都应予以支持。

印行一部大部头好书,对于书稿主人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出一部好书就得找个好出版社。而出版社又往往以稿件“庞杂”,或以作者“挑剔”,或以校对说“问题太多”为由拒绝接受稿件。

而现在付印《琉璃宫史》时,原稿是多么乱,改动的地方是多么多,只有见过《琉璃宫史》旧稿的人才清楚。

这部《琉璃宫史》第一卷让吴丁新先生整理勘校得这么规范清楚,由曼德勒妙佐出版社于缅历1325年(公元1963年)印刷出版过。

仰光卑基曼岱出版社按照吴丁新先生的勘校稿,改正了某些印刷错误,缅历1329年(公元1967年)又将上述版本再次重版。

三吞

1967年8月24日

[1] 本篇系1967年《琉璃宫史》重版时,所载学者吴三吞写的序言。

[2] 两片贝叶上的巴利文请教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梵文巴利文教授段晴后译成。文为“法身偈”,即“缘起偈”。

[3] 指佛教僧侣。

[4] 佛教名词。四神足又称之为四如意足,即所谓欲神足、念神足、精进神足、慧神足,神通赖以产生的四种凭借或基础。

[5] 佛教名词。四念住又称之为四念处,意为以智观境。大小乘有不同释意。大乘四念住是观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恶俱不可得。小乘四念住是观身不净、观受有苦、观心生灭、观法无我。

[6] 佛教名词。世尊 佛的尊号,以佛具有万德世所尊重之故称之。

[7] 佛教名词。应供 诸佛的十个名号之一,意即断一切之恶 应受人天之供养者。

[8] 佛教名词。善逝 诸佛的十个名号之一,意即好去者。

[9] 贝叶上的巴利文请教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梵文巴利文教授段晴后译成。

[10] 佛教名词。无明 亦名“痴”、“惑”、“愚痴”、“愚惑”,为三毒之一。

[11] 佛教名词。行 指一切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发生变化的活动。

[12] 佛教名词。识 指了解鉴别认识。有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13] 佛教名词。名色 指精神与物质。

[14] 佛教名词。六入 即六处。谓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又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

[15] 佛教名词。四正勤 意为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

[16] 佛教名词。八正道 即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种通往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与道路。

[17] 佛教名词。四谛 意为四项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18] 佛教用语。离垢 意即脱离烦恼。

[19] 意为:笑王。

[20] 意即:神龙挣脱跑掉。

[21] 意即:慢慢跑掉。

[22] 该故事是本生经第313号故事,故事详细内容可参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2月版郭良鋆黄宝生译《佛本生故事选》。

[23] 缅文“历史”一词的音译是“罗阇温”,源自巴利文的“罗阇(即:君王)温达(即:宗系)”。

[24] 缅文“历史”另一种写法音为thamain,据认为源自巴利文sammuti。

[25] 缅文“记载”音译是“茂贡”,所以该诗体译作“茂贡诗”或“纪事诗”。

[26] 埃钦是一种诗体,意即摇篮歌。

[27] 达钦也是一种诗体,意即雅歌。

[28] 梯莱辛、克亚兰喜陀是江喜陀王的两个称号。

[29] 瑞固施主是阿朗悉都王的一个称号。

[30] 参见《琉璃宫史》正文第三卷(278)节。但《琉璃宫史》中写为色隆基、色隆艾和色包坎。

[31] 此处与《琉璃宫史》正文也有不同。可参见第三卷(278)节。《琉璃宫史》中写为:“即谬达侯之子蒙瑙盾卫统带觉都”。

[32] 此段记述见《琉璃宫史》第三卷(317)节。

[33] 原文用了这个英文词,意即:命题或论点。

[34] 原文用了这个英文词,意即:反命题或反论点。

[35] 原文用了这个英文词,意即:共同的命题或共同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