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遵义章第五【1 / 3】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注曰︰【遵而行之者,义也。】

王氏曰:‘遵者,依奉也。义者,宜也。此章之内,发明施仁、行义,赏善、罚恶,立事、成功道理。’

释评:义与利的冲突、论争,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而且还会越来越激烈地斗争下去。见利亡义还是舍生取义,这一令人两难的选择不但时时在撕裂著人性,也在撕裂著人类。本章总结的四十六种灾祸,时下,不是瞩目皆是吗?消灭这种种毁灭自身、危害社会的不义的、丑恶的或腐败的弊端,唯一的办法就是‘遵义’,换言之,加强文明建设。

以明示下者闇。

注曰︰【圣贤之道,内明外晦。惟,不足于明者,以明示下,乃其所以闇也。】

王氏曰:‘才学虽高,不能修于德行;逞己聪明,恣意行于奸狡,能责人之小过,不改自己之狂为,岂不闇者哉?!’

释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当领导的,明于内而憨于外,则时时主动;否则,处处被动,事事受制。如此,这领导就不好当了。

有过不知者蔽。

注曰:【圣人无过可知;贤人之过,造形而悟;有过不知,其愚蔽甚矣!】

王氏曰:‘不行仁义,及为邪恶之非;身有大过,不能自知而不改。如隋炀帝不仁无道,杀坏忠良,苦害万民为是,执迷心意不省,天下荒乱,身丧国亡之患。’

释评:最聪明的人是看到别人的过失,引以为鉴,主动克服自身的类似不足;比较聪明的人是自己犯了错误能自觉反省改正;至于有了错误仍执迷不悟,一错到底的,那只有‘倒霉’二字了。

迷而不返者惑。

注曰︰【迷于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于色者,不知其伐吾命也。迷于利者,不知其伐吾志也。人本无迷,惑者自迷之矣!】

王氏曰:‘日月虽明,云雾遮而不见;君子虽贤,物欲迷而所暗。君子之道,知而必改;小人之非,迷无所知。若不点检自己所行之善恶,鉴察平日所行之是非,必然昏乱、迷惑。’

释评:人常说:‘酒不醉人人自醉。’人心本自清净,无奈想法不对,意志不坚,经受不住身外之物的诱惑。一入迷途,九牛难拔,可不慎哉!

以言取怨者祸。

注曰:【行而言之,则机在我,而祸在人;言而不行,则机在人,而祸在我。】

王氏曰:‘守法奉公,理合自宜;职居官位,名正言顺。合谏不谏,合说不说,难以成功。若事不干己,别人善恶休议论;不合说,若强说,招惹怨怪,必伤其身。’

释评:事情还没有做,就开始满天吹牛。口出狂言,那么事情能不能办成的主动权就在人而不在我了;相反,事情成功后,再相机设词,主动权就在我不在人。这是就日常事理而言,如果事关重大,那就是祸福修关的问题了,此‘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之谓也。

令与心乖者废。

注曰︰【心以出令,令以心行。】

王氏曰:‘掌兵领众,治国安民,施设威权,出一时之号令。口出之言,心不随行,人不委信,难成大事,后必废亡。’

释评: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口是心非,当面是人,背后是鬼。当领导的人这样行事,没有不失败的。

后令缪前者毁。

注曰︰【号令不一,心无信而事毁弃矣!】

王氏曰:‘号令行于威权,赏罚明于功罪,号令既定,众皆信惧,赏罚从公,无不悦服。所行号令,前后不一,自相违毁,人不听信,功业难成。’

释评:朝令夕改,出尔反尔,下边的人就无所适从,任何政令都无法得以执行。

怒而无威者犯。

注曰:【文王不大声以色,四国畏之。故孔子曰:不怒而威于呋钺。】

王氏曰:‘心若公正,其怒无私,事不轻为,其为难犯。为官之人,掌管法度、纲纪,不合喜休喜,不合怒休怒,喜怒不常,心无主宰;威权不立,人无惧怕之心,虽怒无威,终须违犯。’

释评:领导者的威严不是装出来故意给人看的,这是一种内在的素养。有的不怒而威,有的怒而有威,有的则虽怒不威,周文王虽从不声色俱厉,但四邻国家都怕他。

好众辱人者殃。

注曰:【己欲沽直名而置人于有过之地,取殃之道也!】

王氏曰:‘言虽忠直伤人主,怨事不干己,多管有怪;不干自己勾当,他人闲事休管。逞著聪明,口能舌辩,伦人善恶,说人过失,揭人短处,对众羞辱;心生怪怨,人若怪怨,恐伤人之祸殃。’

释评:自己想博取刚直的名声,而把别人置于受冤枉,受侮辱的地步,这种人自身是要遭殃的。

戮辱所任者危。

注曰︰【人之云亡,危亦随之。】

王氏曰:‘人有大过,加以重刑;后若任用,必生危亡。有罪之人,责罚之后,若再委用,心生疑惧。如韩信有十件大功,汉王封为齐王,信怀忧惧,身不自安;心有异志,高祖生疑,不免未央之患;高祖先谋,危于信矣。’

释评:迫害自己任用的人,别人倒霉了,自己也不会有好结果。历代昏君大多如此。

慢其所敬者凶。

注曰︰【以长幼而言,则齿也;以朝廷而言,则爵也;以贤愚而言,则德也。三者皆可敬,而外敬则齿也、爵也,内敬则德也。】

王氏曰:‘心生喜庆,常行敬重之礼;意若憎嫌,必有疏慢之情。常恭敬事上,怠慢之后,必有疑怪之心。聪明之人,见怠慢模样,疑怪动静,便可回避,免遭凶险之祸。’

释评:对从前尊重有加的贤能,如今渐渐漫待了,说明这个领导人的雄心大志已经没有了,意志衰退了。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无论对哪一方面,都有危险。

领导人所敬重的人,从年龄上说,可能是其兄长;从职位上说,可能是权臣,从品德上说,可能是德高望重的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值得敬重。待之兄长,敬若上宾是尊敬的外在表现;出自内心的尊敬,是有道德的证明。

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注曰:【谗者,善揣摩人主之意而中之;而忠者,推逆人主之过而谏之。谗者合意多悦,而忠者逆意者多怨;此子胥杀而吴亡;屈原放,而楚灭是也。】

王氏曰:‘赏罚不分功罪,用人不择贤愚;相会其间,虽有恭敬模样,终无内敬之心。私意于人,必起离怨;身孤力寡,不相扶助,事难成就。

亲近奸邪,其国昏乱;远离忠良,不能成事。如楚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纳子妻无祥公主为后,不听上大夫伍奢苦谏,纵意狂为。亲近奸邪,疏远忠良,必有丧国、亡家之患。’

释评:貌合神离,其势必孤,其力必散。这与‘三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古训正好成了一反一正的显明对照。

亲小人,远贤臣而败亡的历史教训太多了。虽然没有一个当皇帝的不知道‘亲贤臣,远小人’则事业成,国家兴。实际上却没有几个能做得到的,为什么?就因为小人善拍马屁,贤臣好进忠言。马屁于国于民有害,但听了舒服;忠言于国于民有利,但听了扫兴。子胥、屈原的悲哀人人皆知。还是那句老话:‘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近色远贤者惛,女谒公行者乱。

注曰︰【如太平公主,韦庶人之祸是也。】

王氏曰:‘重色轻贤,必有伤危之患;好奢纵欲,难免败亡之乱。如纣王宠妲巳,不重忠良,苦虐(雪楷义)万民。贤臣比干、箕子、微子,数次苦谏不肯;听信怪恨谏说,比干剖腹、剜心,箕子入官为奴,微子佯狂于市。损害忠良,疏远贤相,为事昏迷不改,致使国亡。

后妃之亲,不可加于权势;内外相连,不行公正。如汉平帝,权势归于王莽,国事不委大臣。王莽乃平帝之皇丈,倚势挟权,谋害忠良,杀君篡位。侵夺天下、此为女谒公行者,招祸乱之患。’

释评:‘设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这句古诗道尽了千古英雄之不幸。谗言舒心,美色舒心且悦目,那些昏君耶能不近色远贤?

昏君近色,后妃必然干政。枕边风起,天下寒流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