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明之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黄帝问六腑咳嗽的症状是怎样?病情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会转移到六腑。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当五脏之一出现病变时,往往会影响到与之相关的六腑或其他脏腑,这种影响可以是通过经络、气血、津液等多种途径实现的。
具体到咳嗽这一症状,它虽然主要责之于肺脏,但中医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说,意味着咳嗽的根源可能不仅仅局限于肺脏,还可能与其他脏腑的病变有关。岐伯所言“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会转移到六腑”,实际上是在强调咳嗽病情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这里的“转移”并非指咳嗽的物理位置发生了变化,而是指咳嗽的病因病机可能由单一的肺脏病变扩展到涉及六腑乃至全身的多脏腑病变。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医理论中的这种“转移”观念,与现代医学中的疾病传播或转移机制有所不同。它更多地是从整体观念和动态平衡的角度出发,来阐述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
那我们接着岐伯的话说:“如果脾咳日久不见好,胃就会生病,胃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呕出蛔虫”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医理论中的“脾咳”它更多地是指由于脾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其中可能包括咳嗽,但这种咳嗽往往与肺部疾病引起的咳嗽有所不同。
在中医看来,五脏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脾脏作为后天之本,具有运化水谷精微、统摄血液等重要功能。当脾脏功能失调时,不仅会影响到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还可能通过经络、气血等途径影响到其他脏腑,包括肺和胃。
然而,“脾咳日久不见好,胃就会生病”尤其是当咳嗽剧烈时,会刺激到咽喉和胃部,引起呕吐反射。
肝主疏泄,胆为肝之余气所化,二者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当肝气郁结或肝火过旺时,可能会影响到胆的功能,导致胆气上逆,出现口苦、呕吐胆汁等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理论中的“胆咳”并非特指咳嗽时呕吐胆汁,而是指由于胆气上逆所引起的咳嗽或类似咳嗽的症状。
肺咳日久不见好,大肠就会受病,大肠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会大便失禁”,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者在生理上相互关联,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但实际上,长期的肺咳可能会影响到大肠的功能,导致便秘或腹泻等症状的出现,但这与大便失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心咳,日久不见好,小肠就会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会放屁,咳嗽与放屁往往会同时出现;肾咳日久不见好,膀胱就会受病,膀胱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会小便失禁。
“心咳”与“小肠”的关系,中医理论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过旺或心血不足都可能影响到小肠的功能。
“肾咳”与“膀胱”的关系,中医理论认为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不足或肾阳虚衰可能导致膀胱功能失调。但“膀胱咳”不是中医的正式病名,而“咳嗽的时候会小便失禁”这一症状,在中医中可能被视为肾气不固、膀胱失约的表现。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也可能与泌尿系统疾病有关。
“以上各种咳嗽,如果经久不愈,就会使三焦受病”,这里的三焦在中医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概念,它并非一个具体的脏器,而是指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的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统称。三焦受病,往往意味着人体的整体气机不畅,水液代谢失常。因此,当各种咳嗽症状经久不愈时,确实有可能影响到三焦的功能,导致腹内胀满、不欲饮食等全身性症状的出现。
接下来,我们来看“三焦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腹内胀满,不想饮食”。这一描述与中医理论中的三焦功能失调相吻合。腹内胀满可能是由于气机阻滞、水液停聚所致;不欲饮食则可能与脾胃功能受损有关。在中医看来,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调自然会影响到人体的消化吸收和整体健康状况。
这些咳嗽无论源于哪一脏腑的病变,其寒邪一定是在胃中聚合,而后沿着肺的经脉影响到肺”,这一观点在中医理论中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绝对。中医认为,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皆可致病,而寒邪只是其中之一。不同的咳嗽症状可能由不同的病因所致,如风热犯肺、痰湿阻肺、肝火犯肺等。虽然胃与肺之间存在经络联系,但并非所有咳嗽的寒邪都必然在胃中聚合后再影响肺。
然后,“使人多吐稠痰并流鼻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这些症状,则进一步说明了咳嗽病情的复杂性。稠痰和鼻涕可能是肺热炽盛、痰热壅肺的表现;面部浮肿可能与水液代谢失常、肺气不宣有关;咳嗽气逆则可能是肺气上逆、气机不畅的结果。
对于这一系列咳嗽症状及其与脏腑的关联,我们需要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在实际临床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特点、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治疗。
黄帝问咳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岐伯说:在中医理论中,治疗咳嗽确实有着一套精细而深奥的体系,其中“治疗五脏的咳嗽要取其腧穴,治疗六腑的咳嗽要取其合穴,凡是咳嗽并伴随浮肿的,要取有关脏腑的经穴并分别加以治疗。
首先,我们来谈谈五脏咳嗽与腧穴的关系。五脏(心、肝、脾、肺、肾)各有其特定的腧穴,这些腧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外治法治疗脏腑疾病的重要靶点。比如,肺为“娇脏”,最易受邪,故肺咳时多选取肺经上的腧穴如鱼际、太渊等进行治疗,以达到宣肺止咳、祛痰平喘的效果。
接着,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咳嗽则强调取合穴。合穴,是五输穴之一,位于肘膝关节附近,是脏腑经气最为充盛之处。对于六腑咳嗽,如因饮食不节、湿热内蕴等引起的咳嗽,通过针刺或按揉六腑的合穴,如足三里(胃经)、上巨虚(大肠经)等,可以疏导腑气,清热利湿,从而缓解咳嗽症状。
为了大家能够理解的更加透彻,我把五输穴详细解释一下:
1 井穴:
位置:位于手足之末端,如少商(肺经井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涌泉(肾经井穴,位于足底前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
功效:开窍醒神,多用于治疗神志昏迷、心下烦闷等症状。井穴象征着气血的源头,如同水的发源之地。
2 荥穴:
位置: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如二间(大肠经荥穴,位于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液门(三焦经荥穴,位于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功效:清热泻火,常用于治疗各种热病,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荥穴如同泉水初出,具有清凉解热之效。
3 腧(俞)穴:
位置: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如三间(大肠经输穴,位于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太白(脾经输穴,位于第1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发作性疾病,如反复发作的关节痛、风湿痹痛等。输穴象征着气血的输注与传递,是经络中的重要节点。
4 经穴:
位置:多位于前臂、胫部,如阳溪(大肠经经穴,位于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上翘时,在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昆仑(膀胱经经穴,位于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多用于治疗咳喘、咽喉部的病症,如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经穴如同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
5 合穴:
位置: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曲池(大肠经合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足三里(胃经合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多用于治疗六腑病症,如肠胃疾病、便秘、腹泻等。合穴如同江河水流汇入湖海,经气充盛合于脏腑。
“井、荥、腧、经、合”这五个穴位,不仅代表着气血在人体经络中的流动过程,也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治疗的精准与深邃。通过针刺或按揉这些穴位,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五输穴的应用非常广泛且有效。在了解五腧穴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经络书的图形去找穴位。
我们接着说:咳嗽并伴随浮肿的情况,这往往提示着体内水液代谢的失衡,可能与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此时,治疗需更加精细,需根据具体脏腑的病变情况,选取相应的经穴进行治疗。比如,若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致咳嗽浮肿,则需选取脾经上的穴位如阴陵泉、三阴交等,以健脾利水,消肿止咳。
总之,中医在治疗咳嗽时,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治,通过精准选取穴位,调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咳嗽、缓解浮肿等临床症状的目的。这一过程既体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要求医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