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随着樊崇四处劫富济贫扩大势力,他也成了这一带官府的眼中钉。
然而这些地方的官员完美体现了什么叫“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
当你所管辖的区域出现了你没办法剿灭的土匪和义军,一般人的脑回路是将情况报给上级或者上书给朝廷,让朝廷派强大的正规军把这些造反的灾民摆平。
可这些地方官选择的决策都是隐瞒,上面一问就是“天下太平、无事发生”。
你笑他们能力太差没有责任心、不懂处理危机,他们笑你不懂官场。
这些官员的心里都在算计着,这要是自己报上去了,那就是自己的辖区出现了义军,是自己的治理不善,到时候一清算就变成了自己背锅了。
反正这些灾民组成的义军也没有太固定的位置,属于是四处出击、四处流窜的状态,那等到他们离开自己的地盘,到其他人的辖区去,然后让其他人上报不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情况吗?
巧的是,大家全部都是这么想的。
这就是博弈论“囚徒问题”当中的经典情况,大伙全部想着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得到的结果不但不是全局最优解,反而是最糟糕的那一种。
这些官员的不作为让樊崇的队伍得到了发展壮大的机会,让他规定的军纪和作战理念有时间和这支队伍进行磨合,原本都是农民和泥腿子出身的士兵们在战斗当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战斗力开始明显超越地方官府的武力了。
义军的规模达到了数万人之多,这下纸终于是包不住火了,消息传到朝廷,朝廷也开始询问造反的义军的情况。
本来都是打算隐瞒的地方官员见到这情况也只能说“确实出现了叛军”,但是他们在说这个信息的时候就很有技巧了。
有的人表示“问题不大、数量不多,地方官府的兵力就完全可以摆平。”
更多的人则是在数量上瞒报,比如把几万人的规模报成几千人,有的甚至直接说在自己的地界上只看到了几十个造反的义军。
这样的结果导致的就是朝廷对局势的严重误判。
“陛下,这些反贼的规模不大,也就是些聚在一起的山野村夫,不必过于担忧。”一位尚书不慌不忙地说道,“目前我们最需要防备的还是周边蠢蠢欲动的国家,尤其是匈奴,不宜出动大军空耗人力物力。”
新王皱着眉头,对方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造反这种东西最好是在苗头时期掐灭,等到成了气候再想要剿灭那可就不轻松了。
“不行,还是得出兵剿灭。”新王语气坚决地说,“下面报上来的数据不一定准确,他们说是只有一两千人,实际上可能已经有四五千人的起义军了,得出动正规军将他们及时消灭。”
新王的思路是正确的,只是他实在是没想到下面这些人瞒报的胆子有这么大。
他派出将军景尚率领一支偏军前去平叛,按照对四五千人农民军战斗力的估计,这支上万人的正规军简直不知道怎么输,仅仅调度一支偏军也不会影响到其他地方的驻防。
万人正规军打四五千农民军的确是随便打,即使指挥官景尚的能力一般般这一仗也不会输。但万人的正规军打樊崇几万人的大军,对方还是军纪严明、深受当地平民支持的这种状态,结果就是恰恰相反了。
一开始,虽然义军的战斗意志不弱于这支正规军,人数也是对方的几倍,但因为作战经验、训练水平和武器装备的差距,双方打得还是有来有回,战线一时僵持。
但很快,双方指挥体系上跨时代的差距立马就体现出来了。
樊崇这边只有三个等级节点,除了上级制定战略的“三老”,剩下就都是“从事”、“卒史”这样的基层作战单位了,并且基本上做到一视同仁,大家就像是兄弟一样,不会有上下级那种死板严肃的感觉。
最基层的士兵发现了正规军训练有素、作战列阵非常厉害之后,纷纷将自己“学习领悟”到的经验上报给“从事”,比如自己发现对方是如何冲锋的、分开的队伍是怎么互相掩护的。
“从事”将这些基层的经验收集整理,上报给了“三老”,“三老”又从中选出有用的作战经验通报全军。
这让樊崇这边的义军学习能力惊人,几次交手之后,就学会了正规军训练的那些战场技巧。
景尚的军队彻底沦为了“经验包”,从一开始的有来有回,变成了被樊崇的义军单方面碾压,没过多久就被义军击败,景尚本人在难以置信的表情当中被这些武器装备略微落后,但战斗力强悍的农民军斩杀于阵前。
除了送经验,这次对义军战斗力的错误估计,也让景尚当了一回“运输大队长”,万人规模正规军的那些精良刀刃和披挂盔甲,包括后勤运输的辎重,全部变成“新手大礼包”送给樊崇了。
这下起义军彻底完成了蜕变,不仅军纪严明、提升了军事素养,也是用上了正规军装备了。之前用的武器基本上都是劳作用的镰刀、锄头,甚至有的人用的还是大棒,现在基本上都可以换成正规军制式的刀、剑、矛、戟还有弓箭,战车和良马也缴获了不少。
原本很多农民内心对于朝廷的正规军都存在畏惧,觉得自己这帮人无论如何都不是官军的对手,但这些情绪在这次的胜利之后的一扫而空,起义军的士气空前高涨,建立起了最难得的信心。
不过装备全部都用从正规军那里缴获的,也会存在敌我识别的问题,以后交战的时候,双方穿的戎服铠甲、用的武器都是一模一样的,战场上杀红眼了很有可能敌我不分误伤自己人。
于是樊崇下令让全军都把自己的眉毛涂成赤红色,这样在和朝廷的军队作战时就不会搞混了。
“我喜欢赤红色,这热烈的眼神就像是我们的决心,也是在提醒我们每一次的胜利都是用鲜血铸就的,我们夺回来的每一片土地,也要用鲜血去守护!”
义军取得了一个正式的名称——“赤眉军”。
这个名号开始传开,附近越来越多的灾民开始都带着对“赤眉军”的向往加入了樊崇的队伍。